2005~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述评


  [关键词]2005~200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08)06—0096—12
  
  2005~2007年,相关学者们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展开多方面的研究,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许多新的进展。
  
  一、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研究
  
  (一)土地改革
  有学者认为新区土改开始后中共中央突然下达了“反对和平土改”的指示,使得“和平土改”变成了暴力土改。对此持否定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土改实施过程中,党和政府汲取了老区土改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了审慎的步骤,注意调整政策和法规,对部分地区土改初期一度出现的过急过激的现象给予了及时纠正,推动新区土改取得了巨大胜利。有学者分析了土改后新富农的产生、规模,认为新富农经济是当时农村具有较大生产规模和较高生产率的经济形式,但当时农村的发展形势是中农化而非新富农化。
  
  (二)抗美援朝
  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起因,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以中国、苏联的最新资料为依据,对西方学者“三国同谋论”进行反驳,认为中国不仅没有参加策划朝鲜战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这场战争持不赞成态度;二是认为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介入以及战争的不断升级,导致中国领导人的安全感逐步丧失是根本原因;三是认为中国抗美援朝归根结底是基于国家利益。
  有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抗美援朝运动中民众的社会心态进行了考察。也有学者对抗美援朝战争中政治动员的原因、途径、方法、内容、基本经验和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还有学者依据近几年最新解密和披露的档案文献,把过去有关朝鲜战争研究中断开的历史环节连接起来,取得了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
  1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一直是国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2005~2007年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集中于对原因的探讨,其观点归纳如下:
  第一,外在环境的影响。研究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直接源于列宁、斯大林的过渡时期理论,它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斯大林担心毛泽东成为第二个铁托,成为毛泽东终止新民主主义社会而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学者则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外部因素主要是苏联走过的社会主义道路、确立的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共产党的吸引作用,而不是指一些研究者所说的屈从于苏联和斯大林的政治压力。通过对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关节点进行的再考察,认为一些具体而又重要的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第二,建国后形势发展的需要。研究认为建国后客观形势已突破了原定的战略,党只能顺势而为,不能逆势而动。因此,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因素的发展变化与战略决策人指导思想互相作用的结果。
  第三,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要求。研究认为导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的根本原因在于党的领导人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由于投资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导致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求形势全面紧张,促使国家将计划管理的力度和范围不断加大,从而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
  2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探究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与过渡时期总路线关系的前提,是确定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参照系。如果以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参照系,过渡时期总路线就背离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如果以七届二中全会的基本精神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参照系,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四)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原因的认识:合作化期间党在农村阶级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理论混乱,是导致农业合作化迅速完成的原因;合作化高潮形成的原因之一是许多农民受“四十条”所描绘的远景吸引,对高级社抱着过高预期,但是毛泽东在主张农业合作化运动大发展的同时,也反复提出注意质量和进行整顿的思想;认为中国共产党受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所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引导,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2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原因的认识:“三反”、“五反”运动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潜在诱因,毛泽东等虽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但事实上继续实行团结资产阶级的政策,而“五反”运动及其之后,改变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性质则成了国家调节的主要目的,其目标是要把劳资关系转化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的直观否定取代理性分析,从而形成的资本主义消灭得越早越好的社会心理是促使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快速完成的重要原因;认为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建筑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观点及中国生产力落后的国情把握不准确,使探索缺乏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3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有学者对改造政策持否定意见,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私营工商业不仅不是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要障碍,而且具有积极作用。然而,我们却过早的对它进行了改造。有学者认为党和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五)经济关系调整
  2005~2007年,学者们对于建国初期国家的一些经济政策及措施的研究更加深入,范围也更加广阔,超越了之前的研究视野。更重要的是,学者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今天党能更加完善的处理各种经济关系提供历史借鉴。有学者通过对我国经济建设投资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项目结构、主体结构的分析,对现阶段的投资管理体制提出了一些建议。有学者从现实意义的角度出发,对建国初期党的劳资关系调整政策进行了总结。也有学者深入到具体地区,对建国初期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国家农贷政策进行了研究,为现阶段“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还有学者对建国初期的商业信用进行了考察,为今天发展商业信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六)建国初期教育和社会发展
  1 建国初期私立大学变迁研究。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对于私立大学的改造,学术界存在不同意见。肯定的观点认为,对于私立学校改造有力地证明了:党制定的城市政策、文化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是正确的,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知识界、文化界、教育界的愿望和要求;党对私立学校改造工作的领导是得力的、及时的;北平各私立学校尤其是高校的地下党组织对接管、改造工作起了推动、核心和桥梁作用,与当时的军管会工作人员配合得很密切;体现了中共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原则。否定的观点认为私立大学的消亡,主要是政治原因所致,而非教育本身变革的结果。这一重大决策的出台,缺乏严谨的科学性和广泛的调查研究,人为因素明显,随意性太强,其历史教训是深刻的。
  2 知识分子政策研究。有学者总结了建国初期以“团结、教育、改造”为核心的知识分子政策形成、发

推荐访问:述评 共和国 年中 史研究 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