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话剧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十分关注话剧事业的发展,在组织剧本创作、培养话剧人才、支持话剧演出、推出优秀作品等方面,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我国话剧的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周恩来高度重视话剧剧本的创作,鼓励剧作家多深入生活,多写反映新时代的好戏。
  周恩来认为,话剧在中国的历史不长,老百姓还不适应,尤其在农村。有了好的剧本,剧情能吸引人、感动人、教育人,观众才会越来越多,老百姓才能慢慢适应,话剧事业才能逐渐发展起来。因此,他积极支持话剧剧本的创作。
  1953年6月16日,周恩来观看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练的历史剧《屈原》,这是郭沫若为纪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而写的。在接见导演陈鲤庭,副导演石羽、张逸生和主要演员赵丹、吴雪、王蓓、谢添等人时,周恩来说:“今天重演《屈原》,重点要放在歌颂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纪念这样一位世界文化名人上;要注意历史剧反映时代精神的问题,历史剧不要演成现代剧,有些现代化的字句要去掉;新创作的《屈原》音乐风格不调和,最好用些箫、笛、琴、琵琶等中国乐器,现在的音乐将来可以独立演奏成《屈原组曲》。”
  1958年4月,周恩来观看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郭沫若编写的历史名剧《棠棣之花》。周恩来看完了戏后,走上舞台与演职人员见面。他没有对这个戏发表意见,而是热情地向大家介绍农村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希望大家深入农村,接触群众,多创作反映新时代的作品。他还特别强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表明他对大家的殷切希望。
  1959年初,郭沫若写了话剧《蔡文姬》,向国庆10周年献礼。4月21日彩排时,周恩来看后提了几点意见。因为郭沫若要率团出国访问,来不及修改,于是周恩来亲自点将,由周扬、阳翰笙、田汉、曹禺、焦菊隐5人共同研究修改。田汉受命将蔡文姬归汉后作的诗《贺圣朝》修改润色,改为《重睹芳华》。他当晚命笔,次日即送郭沫若。
  5月2日,郭老在给周扬、阳翰笙、田汉、曹禺、焦菊隐的信中说:“《重睹芳华》一诗,寿昌(田汉)改得好,但我把字句又调整了一番”,“不仅更富有诗意,而且和全剧情调更合拍”。
  5月8日晚上,修改后的《蔡文姬》进行彩排,周恩来看后,在肯定全剧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对整台戏的节奏、台词、服饰都提出了具体意见。他说:“全剧演出时间太长,第三幕‘文姬做梦’那一场既长又乱,舞蹈也多,均应重新处理,第一幕就应该有高潮。修改后的台词中仍有如‘表演’、‘灭神论’、‘所有的兄弟都不要再打’等现代词语,都要改掉,因为这是历史剧,气氛是庄严的,不应该用这些词汇引起观众发笑,破坏悲壮的氛围。有些地方对曹操歌颂得过分,应修改或取消;曹操的红袍应改为紫袍,田进的黑袍应改为绿袍。文姬归汉后寡居期间,着红衣、红带均不妥,应改换色彩。”导演按照周恩来的意见作了修改后,5月21日在首都剧场演出,观众好评如潮。
  田汉早就想写一出文成公主的戏,因为他的老朋友翦伯赞曾建议他写历史上的两位公主:一位是下嫁吐蕃逻些(今拉萨)的文成公主;另一位是下嫁乌孙王昆莫的乌孙公主。1959年3月下旬,在中南海参加一次会议后,周恩来对田汉说:“你不是计划写文成公主的戏吗?现在是时候了。我支持你写这个戏。”田汉非常高兴,回去后就积极搜集资料,研究历史,找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同志了解西藏的情况,还请新华社驻拉萨记者单超介绍有关情况。翦伯赞不仅提供了许多历史资料,还提供了一幅文成公主人藏图,田汉很快进入创作状态。
  1960年1月29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彩排由金山导演的话剧《文成公主》,周恩来约李维汉、周扬、汪锋等去看演出,随后召集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全国文联、民委等单位负责人以及剧作家、历史学家开座谈会。周恩来指出:一、要明确民族团结亲好的主题;二、民族之间应有平等精神;三、写历史剧,可以避免不利于今天的历史(包括佛教问题在内),也可以强调有利于今天的历史,但不可更改历史;四、藏族内部有亲唐、反唐之争,但唐朝内部也应有反对派;五、要写出当年藏族最兴盛的景象,不宜把西藏写得太荒凉、太落后;六、戏要写得更有情节些,自始至终围绕民族团结亲好做文章;七、要注意松赞干布的形象与气概;八、文成公主的精神状态不可写得太解放,应注意人物的封建性;九、文成公主为女奴不顾一切去怒江,不合适;十、此事由周扬、汪锋、阳翰笙、吴雪、田汉等组成5人小组,将剧本认真改好。
  4月2日,周恩来又一次约周扬、田汉、曹禺、钱俊瑞等,谈话剧《文成公主》的修改问题。1961年3月,修改后再次彩排,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先请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和西藏自治区的领导同志观看。他们看后表示满意,班禅大师说:“文成公主当年到达逻些时,逻些欢迎公主的场面很大,也很动人;大婚之期,万人空巷,狂欢达旦。”他希望能在舞台上真实地反映出这一历史性的场面。周恩来要求导演精心构思,着意渲染,舞台上的婚礼要表现得绚丽多彩。之后,周恩来、李维汉、班禅大师又一次观看,都表示满意。后来,上海戏剧学院藏语班将田汉的剧本翻译成藏语,带着这出戏到西藏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作家老舍从美国回来,周恩来专门宴请了他。席间,周恩来鼓励他多为人民创作,多写他熟悉的北京,写北京的变化。老舍表示要以北京龙须沟的变迁为题材,写一个话剧,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来歌颂共产党、歌颂毛主席和人民政府。
  《龙须沟》写成之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时,有两大顾虑:一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刚上演《保尔·柯察金》,演外国戏成了风行一时的时髦;二是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演《龙须沟》怕脱离现实。
  周恩来反对这种看法,认为演《龙须沟》也是结合实际,很有现实意义,对确立新政权的威望大有好处。《龙须沟》上演后,周恩来连看几场,觉得很好,就推荐给毛主席看。《龙须沟》成为毛主席进城后观看的第一出大型话剧。《龙须沟》公演后大受人民欢迎,风靡全国,老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接着,老舍又写了话剧《茶馆》。彩排的时候,不同的意见很多,主要的批评意见是“缺少正面形象”、“灰色”、“一杯旧”,等等。周恩来看了《茶馆》排演之后,和导演、演员进行座谈。他认为,《茶馆》是一出非常好的话剧,尤其是第一幕,对广大青年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让他们看看旧社会是多么的可怕。同时,他也说:“如果让我来写《茶馆》,就不会像老舍那样选择几个历史时期来描写,老舍的选择不够典型,典型的应该是‘五四’、

推荐访问:周恩来 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