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国家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形成特征、理论基础及启示


  中图分类号:F74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东盟国家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形成受到国内外政治因素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引进和吸收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这些特征是由东盟国家的贸易理论基础决定的。东盟国家的贸易理论在不同时期受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和“雁形模式”理论等诸多经济理论的影响。东盟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代表,分析其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形成特征和贸易理论基础对发展中国家制定和实施贸易开放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东盟国家 贸易政策 贸易自由化 “雁形模式”
  东盟国家(由于新老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本文所指的东盟国家主要包括东盟创始5国,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在第二次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迅速发展,经历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并没有退回到贸易保护的贝壳中,而是一再提速,成为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典范。东盟国家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金融危机的蔓延趋势,推动世界经济进入复苏阶段(黄兴球、庄国土,2012)。自1967年东盟成立以来,东盟国家的贸易自由化政策曲折发展,受到东盟国家内部不同的政治、历史和文化等因素影响。东盟国家在制定地区一体化政策时形成了最适合本地区的行动原则—“东盟方式”(ASEAN Way),包括渐进原则、非正式原则、平等原则、协商一致原则、不干涉原则等。过往文献中,对东盟国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亚模式”和反思亚洲金融危机,关于东盟国家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形成特征和经济理论基础的较少,本文尝试从这些方面对东盟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分析。
  东盟国家贸易自由化政策的特征
  东盟国家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威权政治起到了推动作用,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也较明显,但贸易自由化政策的技术效应不显著。由于存在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弱质性和发展的滞后性等特征,东盟国家的经济对国际市场和外资的依赖程度较强,外资与内资未形成有效的关联,制约了东盟国家技术水平提高。
  (一)政治因素影响明显
  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东盟国家经济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是贸易自由化政策的特征之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系与政治往往不可分离,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政治对经济的影响较深。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集中在“指导”和“参与”两方面,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贸易自由化政策来指导经济发展。泰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军人政府执政,经济优先主义是通过政变夺权的历届军人政府施政的中心,政府调控宏观经济对贸易自由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号称“东南亚民主窗口”的菲律宾受美国的影响较深,长期奉行自由化民主政策,政治因素对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影响明显。马来西亚政府高度重视政治稳定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外国企业投资建厂,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开放度较小,长期固守进口替代的贸易政策,这种做法主要受到政治因素影响。印度尼西亚的民族主义情绪异常强烈,进口替代战略得到国民的支持,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对外资实行国有化运动(黄兴球、庄国土,2012)。
  东盟国家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更多的也是考虑政治因素,联合东南亚弱小国家以便共同对抗邻近的大国。东盟国家在区域合作中采取“大国平衡战略”,基于政府间的区域主义(Intergovernmental Regionalism)是推动东盟政治和经济合作的重要力量。东盟国家在贸易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有选择的使用了关税保护和出口鼓励政策,帮助本国产品以较低的成本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东盟国家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效主要在于政府在追求快速高效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兼顾了本国政策目标的灵活性调整。东盟国家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做法,从长远目标考虑,制定政策措施的灵活性较强,便于及时调整和放弃难以达到目标的政策。
  (二)外部环境影响明显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东盟在经济合作方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直到第二次区域主义浪潮兴起,才赶上末班车,着手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在遭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之后把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驶入快车道(Fast Lane)。东盟国家的贸易自由化政策是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影响的结果。
  东盟国家的经济对国际市场和外资的依赖程度较强,外资选择东盟国家的主要动机是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外资资本重点流向了投资少、见效快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和电子装配等行业。虽然东盟的技术密集型行业也有所发展,但主要是以来料加工为主,中间产品制造业不发达,出口部门所需的机械设备和零部件仍需依赖进口(姜文辉,2013)。外资在东盟国家的制造业、对外贸易和金融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本国资本大多为中小资本,在经济中的地位下降,处境困难。外资企业在制造业和制成品出口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西方垄断资本成了制造业的主要投资者,垄断了制造业原材料和成品的进出口,控制着东盟国家的对外贸易。虽然外资企业带给东盟国家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但使其经济严重依附于西方垄断资本,并受外资动向的影响。对东盟国家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自身的弱点如资本短缺、管理落后、技术不足、设备陈旧等,在强大的外资企业排挤下,处境很是困难。由于生产所需的投入品和产品出口几乎全部依赖于国际市场,东盟国家就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
  (三)技术引进和吸收的效果不明显
  东盟国家主要通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引进技术,由于技术吸收和消化的能力普遍不足,经济环境和市场规模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对研发(R&D)投入的不够重视,使得技术的扩散效应不明显,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之中。东盟国家对技术提升的思路不明确,认为发展中国家对技术的利用是理所当然的,企业不涉及技术学习的差异,技术吸收和消化相对容易,技术扩散主要体现在新设备、专利和技术蓝图里。另外,东盟国家对制造业的过分重视也造成了对技术、服务等无形资本在某种程度上的忽视。除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从20世纪80年代后对技术引进与开发比较重视以外,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对技术发展的关注度较小,思路较模糊。

推荐访问:东盟 自由化 理论基础 启示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