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革的思考


  摘 要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变革的理论依据与重要指南,高校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时必须牢牢把握新思想的时代精髓。新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深入研究学科基本理论问题,发挥学科渗透性与其他课程协同性,实现全方位综合育人的价值诉求。在实践中渗透和深化理论,整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升队伍整体理论素养,使高校教师、辅导员、共青团等各部门各岗位各尽其责,共同承担起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建设 队伍整合
  作者简介:崔艳龙,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3.088
  一、加大学科改革力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长轨迹
  1987年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决议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 ”。正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称为一门科学并确定学科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4年正式起步,在部分高校接收专业本科生,1987年国家教委会颁发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施意见决定,向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层次人才迈出关键步伐。1997年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调整为法学大类下一级学科政治学的二级分支学科。随后在05方案中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下二级学科,经过三十五年的曲折成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断学科化、科学化。
  (二)学科存在的不足
  第一,基本理论体系不完善。目前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体系囊括哪些内容存有较大争议,部分学者认同基本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管理理论、应用理论组成,也有专家认为由基本理论、工作规律和教育对象构成。由于研究立场不同致使对基本理论体系见解各异,学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容与价值等基本问题依然值得商榷。
  第二,概念模糊混乱。部分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同思想教育、政治工作、政治教育等含义混淆使用,尽管部分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严格规定,但这种观点的权威性、广泛认同性仍没有被广大学者接受,很多学者没有认清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区别的显著特征,将教育学、政治学的理论或原则稍加修改简单运用于本专业研究领域,造成与其他专业混同,导致专业理论架空,基本概念模糊不清。
  第三,學科建设落后。思想政治教育虽被作为一门学科创建,但同其他学科相比仍存有相当大的差距,例如,学科定位不清,专业方向不明,队伍理论素养水平参差不齐等。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改革缺乏明确方向,偏离科学性倾向功利性,注重实效性忽视学术性,培养人才的目标滞后于社会实际需求,专业研究亟待因势而新、因时而进。
  (三)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是将其作为一门科学看待。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混同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科学性和学术性,单纯以为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旨。近年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忽略其科学性普遍存在,实践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功利化、工具化。教师学者应着重研究其特殊领域、特殊矛盾和研究对象,从多维视角诠释基础理论,形成鲜明的学科体系。
  二是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强调有学科意识,并不是独立门户,与其他学科割断联系,由于学科起步较晚,相比教育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基础理论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体系与学科理论研究的规范性仍存在很大差距。需要专家学者借鉴相关学科成熟的理论体系,实现学科互联互通,相互融合,既与其他学科有教书育人的共性,又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鲜明政治特性。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问题意识,问题是变革的助推器,是促进课程改革的动力之源。部分高校教师只管理论研究,建构思想体系,却忽视学生思想实际,不解决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思想认识问题,或只将书本知识进行简单传输,不仅没有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理论课相契合
  (一)融合教学目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通过课堂灌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理论素养水平,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对人才培养的新诉求。而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强调实践,高校团委通过策划一系列活动教育影响和管理服务学生,使学生用理论深化实践,实践中强化认知。由于侧重点不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将二者结合,既发挥课堂理论引领实践,克服盲目性,又重视理论在实践中深化,更加入脑入心。

推荐访问:视域 政治理论 变革 新思想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