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取经”的首批留苏中共党员


  近代以来,我国共出现过两次留苏热潮。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封锁,义无反顾地投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新中国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一万多名留学生。这批留苏学生学成归国后,主要分布在我国工业、科学技术和教育等各个领域,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相比较而言,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另一次留苏热潮,影响更为深远。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这批留苏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占了当时我国留苏群体的近70%,他们怀抱着“救国图强”的梦想,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奋斗历程,完成了党赋予的“朝圣取经”任务,这批留苏党员归国后,大都成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对推动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发挥了巨大作用。
  热潮肇始
  1921年4月,经俄共远东局工作人员维经斯基和翻译杨明斋倡议成立的上海外国语学社,选派了第一批留苏学生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其中包括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罗觉(罗亦农)、蒋光慈(原名蒋光赤)等人。第一批中国留学生于1921年10月在东方大学正式开学后入校学习,从而拉开了我党(这里也包括党正式成立以前的共产主义小组)向苏俄派遣留学生热潮的大幕。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30年,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列宁学院等高校共为中国培养了约1400余名留学生,除了有300余人的国民党员外,大部分是中共党团员。可以说,在20世纪20年代留苏学生中,中共党(团)员是中坚力量。
  当时,俄共(布)和共产国际大力推行“世界革命”战略,即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政党,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的旨在推动和实施全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列宁认为,当时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其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证明了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因为利益而互相争斗,这就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良机,使资本主义最终消亡成为可能。他指出:“世界革命将从俄国开始,扩展到国际范围,彻底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统一的世界苏维埃共和国。”1919年3月2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其主要目的就是以苏俄为领导中枢去指导各国共产党的行动。
  然而,“世界革命”战略并没有像列宁预想的那样顺利推行。由于低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发展潜力,苏俄策划发动的德国、匈牙利革命均以失败而告终。与此同时,英、德、法、日等国家组成的干涉军卷土重来,从欧洲和亚洲两翼发起进攻,使得苏俄自身陷入了危机困境之中。“世界革命”战略在西欧的失败使得共产国际将目光转向了东方殖民地国家,尤其是在动荡中革命浪潮暗涌的中国。共产国际经过分析认为,支持和帮助中国革命,既可以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点”打开缺口,从而缓解自身危机,也同时符合俄共(布)领导层的“世界革命”思想。在这种背景下,向中国输出革命思想,为中国培养训练革命干部就成为当时苏俄对华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国内一些精英分子已经不再满足于理论层面的了解和学习,他们更希望能走出国门去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和有具体实践经验的国家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如周恩来、蔡和森等赴欧洲求学,而更多的知识分子则迫切希望能到有着成功实践经验的苏俄学习革命理论。
  1921年,新生的中国共产党面对着国内极端险恶的政治环境和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亟须有大批的各方面的革命人才来参与到党的各项建设中去。而大多数年轻的共产党人在党组织正式成立后也更加迫切地希望在苏俄的革命环境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从而能够在民族解放运动中救国图强。1924年赴苏留学的关向应在给其叔父关成羽、关成顺的信中这样写道:“在此暑假中,除工作外,百方谋划,始得官费赴俄留学,此亦幸事耶。侄此次之去俄,意定6年返回,在俄纯读书4年,以涵养学识之不足,余2年,则作实际练习,入赤俄军队中,实际练习军事学识”, “临了,还要敬告于叔父之前者,即是:侄现在已彻底的觉悟了,然侄之所谓之觉悟,并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不是谈恋爱、讲浪漫主义的……是有主义的,有革命精神的。”1925年赴苏的王稼祥在到达海参崴时也和一些同学感慨地说:“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像苏联红军战士一样拿起枪杆解放我们苦难的祖国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赴苏俄留学“取经”便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对苏俄也非常关注。1918年夏,孙中山向列宁和苏维埃政府发去贺电,表示“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1922年8月,苏俄派出越飞出使中国,与孙中山以书信形式对双方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由于在国内革命事业受挫,孙中山与苏俄在外蒙和中东铁路等问题上达成一致,从而改变了苏俄原先准备联合吴佩孚的打算,转而支持孙中山和他领导的国民党。1923年1月4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全力支持国民党的决议,并从共产国际的后备基金中拨专款,用作支持国民党和越飞在华活动的经费。1923年1月26日,越飞和孙中山在上海联名发布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苏联与孙中山正式结盟。
  苏联与孙中山结盟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在国内四分五裂的形势下,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必须积极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工人阶级和民主力量的联合战线。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1923年6月,党在广州举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等文件,指出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同时规定了应保持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等一系列原则。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与此同时,在以鲍罗廷、加仑为代表的一批苏联顾问来华协助国民党开展工作后,也逐渐暴露出中国革命者缺乏理论素养等问题,这也直接成为孙中山逝世后苏联花费大量财力、物力筹建中山大学作为培养中国革命干部基地的重要原因。

推荐访问:苏中 取经 朝圣 首批 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