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间谍外交评析


  摘要:冷战结束后,尤其在“九一一”事件之后,俄美两国关系总体趋向缓和。但俄美谍战依然暗流涌动,此起彼伏。总体而言,俄美谍战已经脱离了冷战思维的樊篱,逐渐褪去了神秘的光环,双方谍战的目的、意义、性质均发生了明显变化。间谍斗争不再是俄美双方意识形态领域的生死较量。转而成为两国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综合国力和实力的比拼。间谍外交对俄美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间谍外交;俄罗斯;美国
  中图分类号:D851.2;D8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1)01-0047-03
  
  2010年6月28日,俄美两国爆发了一起轰动世界的间谍风波,美国司法部逮捕了十名俄罗斯“深度潜伏”间谍。然而仅仅十天过后,美方以十名俄国间谍交换在俄罗斯遭扣留的四名西方间谍,一场轰轰烈烈的间谍风波就此悄然平息。通过对后冷战时期俄美历次间谍风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间谍斗争日益成为俄美外交争斗的工具和国家利益交换的筹码,成为反映俄美关系的晴雨表。因此,间谍外交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在俄美外交中扮演积极而又独特的角色。间谍外交既为化解美俄谍战恩怨找到了新的答案,也为美俄关系的发展打开一条新的通道。
  
  一、间谍外交的内涵
  
  间谍的历史同人类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文明的冲突和碰撞,便有了间谍。而当间谍的较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时候,间谍战便发展成一场名副其实的国与国的较量。为了达成的特定政治目的和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的需要,谍战双方往往须通过非对抗的外交的手段来解决一系列谍战遗留问题,在此背景下谍战外交便应运而生。与其他外交手段一样,间谍外交也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那就是国家外交斗争的需要,国家利益较量的必然要求。后冷战时期,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不断加剧,世界大国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对话与合作不断增多,即使在激烈的外交斗争中也保持一定的克制和妥协,以维护各自的最大利益。因此,大国之间对间谍案的处理并非一律采取对抗措施,通过较为低调的外交方式来解决此类争端,无疑是较为明智的选择。因此,间谍外交逐渐成为大国间解决间谍纠纷的主要方式之一,成为国家外交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结合后冷战时期世界谍战活动的特点,我认为间谍外交是指为了满足国家外交斗争和利益较量的需要,通过国家外交部门之间的交往、合作与争斗,以和平方式处理间谍问题的外交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间谍交换、高层斡旋和为谋求释放间谍而进行的一系列争斗和妥协行为等。间谍外交不但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敏感性,同时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通过非法律途径便宜解决,是国家大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俄美间谍外交的新特点
  
  冷战虽已结束,但美俄之间的间谍战却从未停止过。据统计,后冷战时期俄美主要间谍案就有16起,其中1994-2001年为俄美谍战的高发期,其间共发生15起间谍案;2002-2010年仅发生1起间谍案(见表1)。早期俄美两国间谍案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国在冷战结束后并未能建立真正的互信,一旦美俄两国国家利益碰撞,动辄以间谍案发难,向对方施压。而自2002年以来,美俄在“反恐”的大旗下合作与对话的机会大增,两国关系重新回到理性和实用主义的轨道上来。新型战略关系虽然没有使美俄成为真正的盟友,但也使双方走出了后冷战初期那种一触即发的对抗状态。在此影响下,美俄在谍战问题上往往表现低调而克制,始终未发生大规模间谍外交冲突。通过对不同时期俄美谍战案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后冷战时期俄美间谍外交有如下显著特点:
  
  
  (一)间谍外交是透视俄美关系的一面镜子
  冷战结束后,俄美关系总是合作与冲突并存,磨合与碰撞交织,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2001年的俄美汉森间谍案。2001年2月18日,联邦调查局抓捕了冷战后深藏在FBI的“鼹鼠”罗伯特·汉森。汉森在联邦调查局工作了27年,负责对俄罗斯的反间,但是没想到美国最核心的反问部门被俄罗斯给利用了,罗伯特·汉森间谍案不但使美国情报部门颜面尽失,也让追求单边主义对外政策的小布什对此非常震怒,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间谍外交大战就拉开了序幕。同年3月21日,美国诱捕俄政要博罗金,挑起俄美间谍纠纷,驱逐了50名俄罗斯外交官,这是自苏联解体以来,美国首次大量驱逐俄外交人员。随后,俄也驱逐了4名美国外交官作为报复。俄美关系瞬间又跌入冰点,几乎回到冷战年代。而相反,面对最近被国际上炒得沸沸扬扬的俄美间谍风波,俄美两国领导人最终通过互换谍员的形式低调解决,这就成为俄美关系再度回暖的最佳注脚。由此可以看出,间谍外交确实是透视俄美关系的一面镜子。两国关系交恶,则往往“谍报频传”;两国关系回暖,即使“干戈”也能化为“玉帛”,争吵过后仍是朋友。
  
  (二)间谍外交是俄美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
  一般来讲,各国反间谍部门对埋伏在其国家从事间谍情报活动的外国人的情况大都了如指掌,不动他们是由于政治时机不成熟。如果向全世界宣布抓获他们,就意味着相应的政治契机已经来到,即有人需要将丑闻搬到公众面前,希望冲突扩大,否则微妙的问题可以通过秘密谈判来解决,不必惊动世人。以前,美国人曾不止一次地宣布,抓获了为俄效力的本国公民。俄方通常都表现出克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而新近发生的谍战风波便不同以往,危机的爆发具有明显的俄美政治斗争的意味。美国高调宣布抓获十名俄潜伏间谍引起了国际舆论一片哗然,不少西方媒体大肆鼓噪俄美新一轮冷战即将拉开序幕,而俄的一些战略专家则对此提出强烈质疑,认为间谍案是美国国内一些反对奥巴马的鹰派人士精心策划和导演的政治事件。虽然美俄谍战风波最终得以体面平息,但无论是“汉堡外交”,还是“间谍门”,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两国关系的现实,休闲、轻松的背后定有紧张和角力,攻击、冲突的背后也有交易与妥协。奥巴马政府对俄深层次的战略遏制不会改变,而俄对美国予以反制的战略方针也不会改变。谍战风波的背后是各种政治势力的博弈,尽管俄美双方都极力淡化此事的不良影响,但最终还是重演了冷战时期谍员交换的一幕。这也让我们看出间谍外交其实只是俄美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虽然它不能阻碍俄美关系的再度重启,但也改变不了俄美之间深层的结构性战略矛盾。
  
  (三)间谍外交是俄美暗中博弈的一场游戏
  冷战结束后,俄美的谍战活动便从未停止,双方都向对方派遣了大量的间谍人员,对此双方心照不宣,谁也不想破坏这种阳光背后的游戏规则。但何时抓间谍,抓到后如何处理,是高调热炒还是低调冷处理,这便是美俄间谍外交的玄机所在。此次俄美间谍风波给我们揭开了俄美间谍外交的如下玄机:一是象征性高于实际性。在联邦调查局提供给媒体的材料中,将这些间谍称为“沉睡

推荐访问:评析 间谍 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