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公共产品与中国亚洲外交的新思路


  摘要:亚洲在中国全球战略中处于重要位置。近年来,受政治、经济、安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亚洲区域合作发展进程出现波折。中国应该从拓展和平发展国际空间的目的出发,根据国力的许可,逐步增加和改善在亚洲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扭转亚洲区域合作和中国周边外交目前的不利局面。中国应该把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看成是深化睦邻友好政策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区域性公共产品 中国 亚洲外交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3)01-0066-72
  所谓区域性公共产品,简言之就是“那些仅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供给和消费而非遍及全球的国际公共产品”。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相比,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更侧重于通过各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际组织等行为体的协同合作,在一定范围内提供跨越国界的公共产品,旨在解决贫困、恐怖主义、流行病等各类区域性问题。学界目前以区域性公共产品为视角探讨地区合作的研究已有不少,但将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纳入中国地区外交思路的研究则是一个急需开拓的领域。
  本文在探讨亚洲外交在中国全球战略中地位的基础上,着重论述将区域性公共产品纳入中国亚洲外交的思路,试图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传统原则与国家利益的外交新路径。
  一、亚洲外交是中国全球战略的基础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提升。在中国不断走向国际关系中心舞台的过程中,亚洲仍然是中国外交的优先考虑。
  第一,亚洲是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深化互利合作的关键。有关论证中国与亚洲国家经济合作重要性的资料不胜枚举,仅以贸易投资数据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始终占外贸总额的60%以上,从亚洲国家和地区获得的投资也常年占吸引外资总额的三分之二。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第二轮沿边开放战略”以后,周边国家成为中国开展次区域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场所,亚洲地区被视为中国国家战略的外部延伸。目前,中国与除不丹以外的所有亚洲邻国建立外交关系,并通过参与地区组织,推动亚洲区域一体化进程。
  第二,亚洲国家的整体性崛起推动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上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东亚奇迹”使亚洲许多国家飞速发展,摆脱原先在国际关系中的“边缘地位”,但这一势头被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所打断。进入21世纪,尤其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仍分别保持7.51%、5.93%和4.45%的经济增长率,远高于1.38%的全球平均增长率水平。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的崛起,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开始发生深刻调整,世界体系的中心正加速从欧洲一大西洋地区向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转移。
  第三,中国的周边环境异常复杂。首先,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周边国家多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邻国就有15个。其次,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在解决边境上的“番人”问题时,常奉行“胡萝卜”和“大棒”的政策,这些历史遗产与中国的经济繁荣结合在一起,增加了亚洲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疑惧心理。再次,亚洲国家多样性突出,各国社会制度、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各种经济、民族、宗教矛盾聚集在边境地区,对中国国家安全和稳定构成严重隐患。最后,由于某些历史和现实原因,亚洲国家普遍存在“不完整感”,其中以中国与邻国存在的主权领土问题最为显著。
  第四,大国在亚洲的博弈对中国构成最现实的考验。亚洲历来是世界各主要大国利益交汇之地,该地区不仅有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地区强国的竞争,还面临美国、欧盟甚至澳大利亚等外部国家的影响和渗透。以美国为例,自希拉里2010年高调宣布“重返亚太”以来,美国介入亚洲事务的力度不断加强,牵制中国的意图也日趋明显。在美国的支持和鼓动下,一些原本被有效搁置的地区争议问题重新凸显,中国与邻国在争议海域接连发生摩擦,这不仅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现实威胁,而且背后蕴藏着遏制中国崛起的用心和企图。
  近年来,“周边”已然成为中国外交的第一关键词。若周边不稳,不仅“全方位外交”将成为空谈,中国的发展空间也将大受挤压。因此,中国需要继续在亚洲地区多做文章,努力把阻碍中国崛起的障碍转化为支撑中国全球战略的依托。
  二、区域性公共产品是深化睦邻友好政策的有效方式
  睦邻友好政策一直是中国亚洲外交的主线。新中国成立不久,周恩来即在对缅甸和印度的访问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起中国处理地区和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保障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推进,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既不结盟也不称霸,主张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随着冷战的结束,亚洲区域合作进程大大加快。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相继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为亚洲地区稳定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做出积极贡献。
  然而,在肯定睦邻友好政策过去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不能不看到中国的良好初衷常常遭到无端猜疑的现实。世纪之交时,国际关系学界曾有过关于中国亚洲外交战略的热烈讨论。彼时既有很多学者把中国看成“现状维持大国”(status quo power);也有观点预测,随着中美两国国力与地位的此消彼长,中国将试图利用其不断增长的影响,重新塑造国际体系的规则和制度,以便更好地服务其利益。尤其当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美国经济时,将中国视为安全威胁的观点得到更为广泛地支持,类似“中美两国注定走向地区乃至世界争夺”等大国悲剧式的预言似乎变得无可置疑。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中国的负面看法在亚洲地区更有市场。周边某些国家刻意曲解中国的言行,通过积极抱团或引入外部力量制衡中国,个别国家甚至主动挑起与中国的争端。在某种程度上,有学者把中国形容为“历史上最孤独的大国”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推荐访问:亚洲 区域性 中国 新思路 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