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正孕育一场重大转型


  当代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复杂深刻的变化,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也开始进入“新常态”,在此背景下,中国外交孕育着一次重要的转型。中国转型外交的主要目的旨在顺应时代潮流,完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提升外交工作的效率,维护中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同时,推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国家定位转型:发展中国家+全球大国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2014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747美元,全球排名第81位。目前,中国仍有7017万人的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仅为2300元;中国经济和社会也已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人口与资源需求矛盾、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社会老龄化等一系列现实国情决定了搞好国内建设、解决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仍是最重要的任务。中国的对内发展目标可以总结为“两个百年”设想,即到2020年建党百年之际,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并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国百年之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此,中国需要集中精力攻克国内的发展难题,对外交往要符合内部建设的大局利益。
  中国作为全球性大国的属性也在日渐凸显。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三十多年保持了9%以上的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4—2013年间,中国对外投资从450亿美元升至6130亿美元,增长了13.7倍,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029亿美元,商务部预测今后五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将超过5000亿美元,年增速在10%以上,存量超过一万亿美元,投资领域从资源能源领域拓展至通讯、铁路、电站、核能、光伏、民航等高科技领域。力量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中国的发展惠及广大发展中国家。首先,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保持了快速增长。2004—2009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9.4%。2010—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更高达893.4亿元人民币。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宣布,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其次,中国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优惠贷款。2010年起,中国国有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贷款额超过了世界银行。2014年,中国牵头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为新兴经济体提供了更多的融资选择,促进了金砖国家、亚洲国家和欧洲多国的互利合作。此外,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000年以来,中国累计向联合国30项维和行动派出各类人员约2.1万人次,是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008年中国海军向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派出护航编队,2013年中国又派军舰为转运叙利亚化武提供护航,为销毁化学武器做出积极贡献。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公开宣布,中国决定设立为期十年、总额十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建立一支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以支持联合国工作。在反恐、气候、环境等全球议题上,中国也发挥了大国责任,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外交理念转型:义利兼顾+互利共赢
  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推动对外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正确义利观是外交理念转型的核心。中国的对外交往开始提倡义利兼顾、弘义融利。
  义与利不仅是维系人伦纲常的基础,更是维护地区秩序与世界和平的根本。扬正义、树道义,体现中国的价值取向。中国外交不仅强调自身的经济发展需求,而且讲求正确的义利观,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要既注重“讲信义”,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坚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又强调“重情义”,重视对发展中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不斤斤计较,使得外交政策能够重义轻利、舍利取义。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在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各国共享安全利益及风险,经济上相互依赖,政治上彼此关联。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粮食安全等全球议题令各国越来越难以独善其身。互利合作、互利互惠是新形势下应对全球议题和挑战的最好选择。因此,中国外交更加注重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在这一理念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大国关系”、“周边外交工作方针”、“国际责任”等外交政策进一步拉近了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距离,缓解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和不适。
  外交行为转型:从被动参与到积极倡导
  主动作为、积极进取是当前中国外交方式的重大转型。新时期,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主动谋划,努力进取,实现了中国外交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塑造的转型。
  首先是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时期的中国外交应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立足国情,立足传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坚决维护国家的正当权益和核心利益。中国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坚持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特别是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说话。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制改革过程中,中国适时提出增加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建立反映新兴经济体在内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其次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大国关系主导国际格局,世界和平主要取决于大国之间能否构建和维持和平。以西方现实主义的视角来看,当代世界的主要结构性矛盾存在于中美之间,一个是守成大国,一个是新兴大国,战略对抗似乎早已注定。然而在全球化和各国相互依赖的背景下,中美之间互利合作的客观需求也在不断增强。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美国,首次提出要构建“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大国关系倡议。2013年6月,习近平与奥巴马总统在美国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谈期间,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旨在转变两强必争的冷战思维,以包容的眼光看待中美各自的制度差异,以合作的方式处理中美面临的共同挑战。

推荐访问:孕育 转型 中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