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究思想政治教育对形成政治信仰的功效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特有的培养公民政治信仰的学科课程,对形成政治信仰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此学科教育内容和形式僵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时代发展下也逐渐显现。本文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经验,从改革思政教育方面对培育公民素质提出鄙见,意在为我国政治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政治信仰
  张耀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综合多方面研究成果,在此将西方“公民教育”概括为培养个人作为公民履行法定义务和行使相应权利的相关活动,围绕“权利”与“义务”进行。单就含义而言可看到二者区别,前者政治性更强,公民教育的个体性尤为突出。政治信仰在作为一个首先是在个体内在形成的信念,若单纯从外在影响因素对个体进行灌输,其效果肯定不如个体从自身角度自觉主动地进行渗透的深刻。从阶级分析法而言,每一阶级都不可避免地从阶级利益出发,这对于人自身也是如此,都有“自我”的一面,因而强调:从不认为西方公民教育能够完全脱离于国家层面的隐性暗示,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可以完全摆脱这种暗示,但不得不说,相比于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尤其优胜之处。这一说法可从公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对比中得到验证。在内容上,思政教育包括了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五大方面,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从字面上看来,这些内容都与公民教育大同小异,问题在于思政教育的教化性教育实践上。“教化”与“教育”在教学层面不能等同,对于公民素质教育而言,笔者认为“教化”过多地将政治和教育联系,弱化了教育教学的本质,导致了思政教育的灌输式教育倾向。“教化”一词具有政教风化的含义,偏向于政治观点的引导,而教育教学偏重“教”与“学”的双向主体作用,是学而思之的过程,有受教育者的思考过程。可以说,“教化”造成的结果就是受教育者的知识片面化,从而形成国民政治信仰素质高的集体假象现象,但随着大众生活历练的丰富、见识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其对当下政治局面的不满更为强烈,国家政治危机也随之而来。相比之下,公民教育则具有全面而普遍性的特点。美国学者把公民教育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教导学生承担个人责任、教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教导学生追求社会正义。在ICCS 2009报告综合评比中,位列第一的芬兰在其课程大纲中完全没有公民课,而是落实在社会研究、心理、哲学及道德或宗教课等不同阶段的必修课为主。可以看到,公民教育并不涵盖具体的内容,甚至在一些开展公民教育的国家并不开设专门的课程,他国在没有具体的公民教育课程之下,公民素质却居于上位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针对前文所言思政教育对于形成政治信仰方面所存在的教育僵化,充分表现在当下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灌输形式上,但我们有必要区分意识形态与政治信仰。意识形态偏向于指向一种“相信明天会更好”的信念,政治信仰则更为注重以理性的态度理解当下政治系统,其理性特征突出,与中国出现的类似“两个凡是”的纯粹感性有所差异,反而与“政治科学”这一概念较为相近。在美国的公民教育课程中都是事实性的教育,台湾从08年的课纲开始废除教条式宣导,以社会学、政治学、法律学与经济学四大领域课程替之,这些成功的例子无不在说明,去意识形态化的宣导比意识形态的灌输更能培养公民素质。其实,政治制度、规章制度此类政治常识性知识本身就不应该单独被评价为好或坏,需要在具体的时代背景、国情因素下加以讨论,这与我们所倡导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一致。问题只是在于人们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的高低,当公民善于分析辨别各国政治优缺点,结合我国国情思考并探寻出适合我国发展的政治之路时,整体政治素养随之上升,也就能接受国家当前状况,并将协力为解决当前困局而奋斗。这一切都是在人们具有一定政治常规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可能。按照教育本身而言,学科本来就是去意识形态、去政治化的,意识形态内容的渗透导致教育带上了行政化的因子,“南方医科大学朱清时校长党委书记一职被深圳市公安局原局长李铭接替”一事引起社会热议恰恰体现当下人们对教育去行政化的赞成态度。教育要想去行政化,首先要改变人们自小受到的教育内容,树立“教育与政治分离”的意识。
  因受毛主席在领导革命中的巨大作用,在建国初期,政治合法性更多通过领导魅力实现,这一特殊情况直接导致了深受毛主席影响的一代人逐渐离去的新时代,人们对国家权威合法性的质疑,严重体现在人们的政治信仰缺失问题上。其最为严重的群体出现在年轻的一代,本人偏向于认为这一代人对于政治信仰的缺失更多的是由于不能理解“信仰”一词,直白地说是根本就没有信仰,这与因受外来文化等因素冲击使得信仰动摇有很大的区别。因本身知识储备不足,年轻一代在没有建立起信仰时,就受到了多种不同的宣传传播,使得他们在众多的政治观点中徘徊,这也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公民盲从的行为上,每当新闻媒介、微博等出现新的舆论导向,大家总是一涌而上地跟风,人云亦云。另一情况是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信仰,即使自身是有的。从这点说来,让人们首先明白“什么是信仰”是必要的,也就是纯粹知识性的教育应置于首位,这是思政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
  本文坚信,为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公民政治信仰的积极作用,推行“内容中性化、知识化”的思政教育改革有其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 陈万柏.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 彭合青, 余晓迪, 王  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之塑造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浅析[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32).
  [3] 罗斯金. 政治科学[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1.
  [4] 赵  健.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信仰建构中的基础作用[J]. 学术论坛, 2013(7).

推荐访问:功效 思想政治教育 信仰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