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欧盟对华民主政策


  [内容提要] 欧盟对中国民主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最终朝着对话和合作的方向发展。推进民主,是冷战后欧盟对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影响欧盟对华民主政策的因素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浪潮、欧盟自身所面临的民主问题以及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欧盟与美国的对华民主政策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欧美对华民主政策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不宜夸大二者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中国民主 欧盟 对华民主政策
  中图分类号:D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1-0102-06
  
  欧洲是现代民主思想的发祥地。欧盟成员国大多奉行宪政民主制度。欧盟对于中国民主状况的认识,常常影响到欧盟与中国双边关系的发展。冷战结束后,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欧盟对华政策的一项重要目标。欧盟的对华民主政策与美国的对华民主政策,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欧盟眼中的中国民主
  
  欧盟对中国民主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自欧共体与中国于1975年建立正常关系后的一段时间,欧共体并没有刻意突出中国民主政治问题,并且与美国力图在中国掀起民主化运动的政策保持一定距离,致力于与中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89政治风波”以后,欧共体对中国民主状况的认识发生了严重倒退,与美国一道对中国实行严厉的制裁。随着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大变化(包括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等等),尤其是随着欧洲地区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欧盟对中国民主状况的认识开始朝着对话和合作的方向发展。
  欧盟对华民主政策的这种变化与国际政治环境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与其自身对外政策的变化调整有关。冷战期间,欧共体及其成员国的对外关系并没有附加过多的“政治条款”。就早期的发展政策而言,欧共体及其成员国重视加强与其成员国的前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互惠关系,并不关注这些国家的民主和人权状况。例如,1975年2月,欧共同体九国同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签订的《洛美协定》说明,欧共体主要关注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进入欧洲市场的条件,并不涉及这些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状况。冷战的“意外”终结,为欧盟的对外政策带来许多新的变化,民主问题日益成为欧盟观察和判断世界形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欧盟的发展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马约》在提出欧盟的发展合作目标的同时,明确将欧盟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目标之一确定为,“致力于发展和巩固民主与法治,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1]。例如,在第四个《洛美协定》的中期修正案中,欧盟有意识添加了民主方面的内容,从而使欧盟的发展合作政策凸现了民主政治的维度。
  《马约》签订以来,欧盟多次重申或者强调了民主目标的重要意义。实际上,1992年丹麦全民公决对《马约》的否定,使欧洲国家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地区一体化的深化离不开普通大众的支持。自此之后,推进民主成为欧盟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欧盟在1995年5月、11月以及1996年3月给部长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的通讯录中,不乏对民主政治的关注。尤其是,欧盟委员会于1998年3月专门提交了一个题为《民主、法治、尊重人权及良好治理:欧盟和非加太国家伙伴关系面临的挑战》的通讯录,明确提出欧盟要与非加太国家就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展开系统而有效的对话。1999年5月,欧盟正式成立了由其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民主和人权委员会”。该委员会接受欧盟委员会的领导,实行多数通过的表决机制,决定欧盟用于推动民主和人权目标的预算开支。2001年,欧盟委员会在《欧盟治理白皮书》中也强调了民主建设的重要性。
  与欧盟上述变化相适应的是,在冷战即将已经结束的一段时间,欧盟及其成员国对中国民主状况的认识发生重大退步。“89政治风波”以后,欧盟及其成员国同美国一道,不仅对中国实行严格的“制裁”,而且肆意攻击中国的人权状况、民主和法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欧洲国家对中国民主状况的了解是通过西方大众媒介、出版物等间接方式完成的。这些间接报道不可能彻底摆脱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甚至明显出现一些与中国民主状况不相符的现象。由此可见,欧盟国家透过上述“有色眼镜”对中国民主状况的观察难免带有一定偏见。
  世界政治的转型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化和扩大,促使欧盟积极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为了更好地把握住各种发展机遇,欧盟开始主动改善和加强对华关系,一些成员国向中国领导人频频发出访问或顺访的邀请。特别是江泽民在1993年11月应邀顺访葡萄牙和1994年应邀访问法国,标志着欧盟与中国的政治关系已经基本恢复正常。自1995年7月欧盟制定第一个全面对华政策以来,欧盟多次明确表示将与中国合作作为新亚洲战略的重点。在欧盟积极调整对华政策的背景下,欧盟与中国合作领域不断深化和扩大,其中包括与中国政府展开民主政治领域的对话和合作。为了尽量减少一些政治杂音对欧中关系中的不利影响,欧盟逐渐摒弃了对中国民主状况的传统观念,转而增添了一些理性思考的因素。目前,对于中国的民主建设,欧盟在限制一些不和谐声音的基础上,建立了与中国政府保持正常对话和合作的有效机制。欧盟希望通过在民主政治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增进双方的信任和了解,进而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客观地说,欧盟国家的民主观与中国的民主观既有区别,也有相同点。一方面,欧盟与中国在民主问题上的认识存在差异。欧盟认为,民主是国际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是不受地区和民族限制的,国际社会有权利和义务对一个国家内部事务的非民主性进行干预。既然民主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普选制、任期制、分权制衡),那么这些原则应该在国际社会得以有效推广。尽管欧盟承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认为远未达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标准。即使在历次对华政策文件中,欧盟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例如,欧盟至今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与其对中国民主状况的评估有关。在中国方面看来,民主首先是由主权国家保护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不应受到外部干涉。中国“无意”对欧盟及其成员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做出“评估”,也希望欧盟及其成员国能够采取“对等做法”,即尊重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另一方面,欧盟与中国的民主观念也存在一些沟通与合作的因素。谈到国内民主,欧盟与中国逐渐意识到,民主概念及其实践往往与各自的文化因素有关。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建设进程,中国与欧洲在不少思想观念问题上的共同语言不断增加,这将为减轻中欧政治文化不对称提供一个新的动机。加之相对于美国文化来说,中国和欧盟都强调文化多样性,这就使不对称的中欧文化有了另一个对称的基础。中欧通过对话与合作,在人权、民主、法治等问题上正在日益增进了解与理解。这种了解与理解,相比政治层面上的进一步交往,其根基更为深刻。[2]在国际层面,欧盟和中国大力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欧盟认为,中国政府提出的“世界政治多极化”主张恰当地反映了当前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发动的“倒萨”战争严重破坏了欧美同盟基础,大大刺激了欧洲大国独立自主倾向的继续发展,从而为中欧之间在民主问题上的对话提供了历史契机。
  
  欧盟对华民主政策的影响因素
  

推荐访问:对华 欧盟 民主 解析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