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中村民道德教育探讨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的重要部分,当前乡村建设中,一些村民的价值观、道德水平、思维方式等影响和制约了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需通过各种途径的道德教育,来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道德层次及幸福感,从而反哺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美丽乡村;道德教育;生态幸福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2-0233-02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的重要部分,具有特殊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其建设离不开村民的道德品质和内涵素养。事实上,村民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和村民自我幸福感和满足感。现行乡村发展模式,偏重于乡村经济、环境、治安、基础建设等目标,忽视精神文明、道德、文化目标,总体上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村民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甚至影响和制约了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故迫切需要通过文化引领和道德教育,确立主导性的文化和价值追求,夯实主流文化根基,反哺乡村经济与发展。
  一、村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新形势下做好村民的道德教育工作,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对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提升村民素质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等“硬件”大大完善,但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软件”却没有同步跟进。村民在过去的环境长期生活、劳作所形成的较为封闭、保守、自足的精神面貌可通过科学文化和道德教育向开放、进取、自信转变,进而把个人追求与乡村发展相结合,促进乡村的繁荣和进步。
  2.构建和谐美丽乡村的需要。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尤其是道德素质的提升。加强道德教育,可以指导作为类存在的村民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利益的关系,人的发展与环境、自身、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和谐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
  3.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基石因自然村落的消失及各种文化冲突而深受冲击,传统道德文化“断裂”且日益式微,许多乡村不复存在自身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重视乡村道德教育及道德文化的传承,保存乡村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融合现代文明、时代价值,提升内生性道德文化,可应对外来道德文化的挑战,从而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及可持续发展。
  二、村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道德建设是为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套完整而有效的道德规范体系,以道德追求为“魂”,才能構筑美丽乡村建设之“基”。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关键在于教育。
  1.思想道德教育。其一,提升村民的公德素质。社会公德被视为现代文明的核心,起着维护农村公共利益、秩序和社会稳定的作用。一些村民在长期生活、劳作过程中形成了随意、固化的思想和不良行为习惯,加上只重私德不重公德的传统影响,人们集体观念不强。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德教育活动,抓好文明礼仪和公共秩序教育,提升村民公德素质,激发其热爱社会、家乡、集体的热情。其二,强化村民的职业道德。作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要遵循基本的职业道德,保证生产的产品合格和安全、做明礼守信之人、恪守道德底线,抵制消极的价值观的影响,不腐化不堕落,就得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其三,重视村民的家庭美德。和睦、温馨的家庭是个人幸福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美丽乡村的稳定与和谐离不开每一个村民家庭的美满幸福。而要维系亲情家庭的稳定和发挥家庭的功能都有赖于家庭美德的继承与弘扬。其四,重视村民的个人品德。在城镇化和市场化环境下,村民文化程度不高,个人品德极易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个人品德影响着乡村的声誉和乡村各方面的持续发展,因此要重视对村民个人品德的教育,尤其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2.科学文化教育。对村民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既是增强村民个体素质的需要,也是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需要。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支撑,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变其文化素质偏低、文化不适应等现状。
  3.生态幸福观教育。美丽乡村建设,依赖于村民对自然生态的理性认知、休闲情感和审美情怀等生态幸福观的教育。其一,重视村民的生态认知教育。乡村要谋求发展,打造出优美的宜居环境和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就必须遵循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物皆以“道”生,“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1]。提高对自然的理性认知,改变过去一味向自然索取的方式,与自然和谐共处。其二,重视村民的生态休闲观教育。所谓生态休闲,就是通过人类群体所特有的生态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情感、关爱生命的伦理,创建生态文化意境,保护环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品德的全面发展[2]。生态休闲观这种教育人们有意义地探寻生命价值,“智者乐水,仁者乐山”[3]式追求改变生活方式、回归自然的观念,正契合了休闲文化的要义。其三,重视生态消费观教育。消费观念的健康与否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过度的消费既会加重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负荷,又会消磨人的意志,助长享乐主义的习性,不利于村民的幸福。而适度消费的教育是对俭的道德规范的教育,可持续的绿色消费方式是在对消费品的绿色消费中,不断优化消费结构、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人的素质,进而提升幸福感。适度消费和可持续绿色消费即为生态消费观的重要内容。其四,重视村民的幸福观教育。村民的幸福观决定美丽乡村建设的成败。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幸福观在一部分村民心中潜滋暗长。这些空缺了精神追求的幸福观不仅造成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也使一些村民不断承受生命意义的缺失和人性异化的痛苦。生态幸福观教育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协调人际关系,节制物质欲望、满足人性需求,村民在生态幸福观指导下在改造自然中可获得自我塑造、成长。
  三、村民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推荐访问:道德教育 村民 乡村 探讨 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