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职高专如何开展校外传统文化教育


  【摘 要】文章以阐述传统文化教育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为起点,论述校外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重点描述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展校外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高专;传统文化教育;作用;校外教育;重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0-0153-03
  一、传统文化教育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一)有利于塑造医学生健全的人格。什么是人格?《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撇开第三个义项,我们只谈谈前两个义项。
  这两个义项主要涉及人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关于二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诸多论述,如《史记·报任安书》记载,“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应忍辱负重、奋发有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表达了勇于献身的爱国豪情;“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篇)、“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贾谊《治安策》)体现了以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为重的群体观念;“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篇》)阐明先义后利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只要我们细心挖掘,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它将在塑造医学生健全人格中发挥重要作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和“创新”,因为文化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世异时移,它很可能就不适合于后世了。例如儒家所提倡的“忠”,包含忠君的内容,很显然不适合民主社会,所以孙中山先生就按照当时的时代特点重新加以诠释:“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时至今日,我们以为“忠”既包括了效忠国家、人民,也包括了真诚待人和忠于职守等。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值得借鉴和推广。
  (二)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对于医学,今天很多人误解为自然科学和技术。“其实医学是人学,人文、人道是医学世界及其实践的本质特征。”[2]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具体表现。杜治政教授认为,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技术中凝结的对人类生命尊重与关爱的精神,是医疗保健服务以行善为宗旨,它涉及医学及保健服务的终极价值目标的定位,因而可以认为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3]可见,医学人文精神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只是在医学领域具体表现为尊重生命和关爱病人而已。
  尊重生命和关爱病人的医学人文精神,传统医学文化中有颇多论述。在尊重生命方面,历代医家都有过论述。例如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提出“生命乃至重之器”,强调对生命的重视与关怀;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其《千金方》中提出了“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生命观和医德观,并提出了“大医精诚”的观念,即一名拯救苍生于疾病苦难的“大医”,应当同时具有医术之“精”和医德之“诚”,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精湛的医术,其医德、其对人的生命和苦难的关怀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儒家一直重视“仁爱”的传统伦理道德。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主张,将“爱人”作为正确处理人伦关系的主要手段和最高道德原则。[4]孟子在继承孔子的思想时又进一步阐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并且在帮助别人时,不掺杂功利的计较和考虑。推而广之,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关爱弱者的仁德之心。
  中国传统医学从儒家文化“仁者爱人”思想中提炼出“医乃仁术”的基本伦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论及这一伦理原则,他说:“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我国历代医学思想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其本身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校外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015年7月,我们申请了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医学类高职高专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并获立项,拟从实践的角度,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简称“毕节医专”)为研究对象,开展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眾所周知,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研究范围不局限于校内,还包括校外。校外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丝毫不容忽视。
  (一)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非常重视“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更重视“致道(学习道)”之后的“躬行”。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云:“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就是说,别人说得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如何做。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较为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否外化为道德之行,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正如《论语》所言“观其行”,并且以此为依据对校内教育做出某些调整。
  (二)校外为我们开展此项教育工作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教育空间和多样的形式。家庭和社会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课堂,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的家庭、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有心就能够学习和感悟到很多东西,比如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和传统礼仪、各民族不同的饮食服饰和建筑文化、传统文学艺术在生活中的体现……受地域的限制,校内教育活动一般只能进行课堂教学、表演、竞赛、举办讲座等,而社会服务、走访、实地调查、参观考察等无法开展。但是,校外教育则不受此限制,校外广阔的空间和多样的形式,可供学生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调动学生校外实践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

推荐访问:校外 文化教育 高职高专 传统 医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