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爱情观与性安全观教育的三个维度探讨


  摘要:当前,大学生情感问题与性安全问题不断凸显,迫切需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爱情观与性安全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爱情观和性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形成一套系统的教育思路:从思想入手,挖掘和凸显马克思主义爱情观的现实意义和指导地位;立足现实问题,加强性健康和性安全教育;把握主线,紧紧围绕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综合这三者,切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爱情观;性安全;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4.0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4-0077-04
  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发生的道德和法律事件不断增加,大学生性健康和性安全问题也日趋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爱情观与性安全教育。对此,我们要把握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立足现实问题(性健康与性安全)、紧扣主线(道德与法律),切实构建高校大学生爱情观与性安全观教育体系。
  一、把握思想:挖掘和凸显马克思主义爱情观的现实意义与指导地位
  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这部分学生受流行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影响明显,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浪漫主义和纵欲主义等思潮对他们的爱情观和性心理与性行为产生了很大冲击,这给高校爱情观和性安全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同时也彰显出了挖掘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爱情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多数大学生可能会想到唯物论、辩证法、政治经济学等,认为它很枯燥,很少会想到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生活的各个维度都紧密相关,它具有丰富的爱情观内容。而这正是需要我们在大学生爱情观教育中深入挖掘和延伸的,这种挖掘既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提供切实的理论指导,也能丰富和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理解。
  1.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爱情观
  马克思主义对爱情本质的理解有两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倾向于人作为自然生物的对物质和生理的需求与满足关系;而社会属性则更多地是人与人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需求关系,这种需求关系包括情感、爱情理想、义务、责任和法律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两性关系是“人对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这种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行为,或者,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为自然的本质,他的人的本性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为自然。这种关系还表明,人具有的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需要,也就是说,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了需要,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在马克思看来,两性关系虽然具有自然属性,但上升到“人”的层面则主要是社会属性的体现。爱情不能等同于物质和欲望的需求与满足,爱情在更高的维度上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状态,它使得人的存在成为社会性的存在。恩格斯也指出爱情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是人与人之间交互实践的产物。“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现存的实在的宗教只限于使国家对性爱的管理即婚姻立法高度神圣化;这种宗教也许明天就会完全消失,但是爱情和友谊的实践并不会发生丝毫变化。”爱情“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是“人们彼此间以相互钦慕为基础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维度指出了爱情的特殊性内涵,爱情首先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依赖于历史和物质的具体环境,同时它又要求在生产实践中的精神抽象关系。这就决定了爱情具有物质性、精神性与社会道德性三重性。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对爱情的个体化、物质化或纯精神化的理解都容易偏离社会生活中爱情的真谛。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对社会性和实践性维度的重视对于指导当前大学生恋爱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青年学生往往倾向于将爱情理解为个体性和精神性的活动,而忽略了交互性和实践性的维度。致使他们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出自我主义和虚无主义,即只从自己的视角去理解和经营爱情,在精神的世界里构建爱情天堂,忽略了爱情所依赖的他人社会和实践维度。马克思主义爱情观恰好能够在这个维度对大学生的爱情态度予以纠正和指导。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的交互实践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人的情感以及对情感的需求。在根本上,人类的交互性社会实践创造了爱情:其一,交互性实践创造了爱情的物质基础。其二,交互性实践塑造了共同的价值观基础。其三,交互性实践创造并维系着特定的情感关系。马克思主义对实践概念的理解是综合化的,实践包含着物质和精神,理性和感性,自我和他人(社会)。这种实践观基础上的爱情观,弥补了我们在教育中对爱情的直观和抽象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爱情观不仅揭示了爱情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物质统一性,而且还阐明了人与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在爱情中的根本地位,它直接表明了愛情必须首先建立在健康的交往和实践活动之上。这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不能将爱情悬挂在空中,看作纯粹心灵自身的产物,而要把爱情放入到实在的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和实践活动过程中;首先要学会与他人融洽地交往,投入校园生活和实践中,理解生活和他人,获得健康与积极的情感因素,然后才可能获得爱情。
  2.反对“杯水主义”的爱情观
  马克思主义主张,爱情是社会发展的综合产物,它除了经济基础之外,还涉及到整个意识形态本身。在这个意义上,爱情不像喝杯水那么简单。这个立场在列宁对俄国当时流行的“杯水主义”爱情观的批判中得到深刻体现。俄国“十月革命”后,当时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以“革命”的旗号宣扬所谓“杯水主义”的理论,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要满足性欲和恋爱的要求,就像喝一杯水那样轻而易举;追求生理上的需求,就如口渴了就应该喝水一样,是个人的,是一件很平常很简单的事情。列宁指出:“这个出名的杯水主义完全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并且是反社会的。在性生活上,不仅应该考虑到单纯的生理上的要求,而且也应考虑到文化的特征,……自然,渴是要满足的。但难道正常环境下的正常人会爬到街上去喝那里的脏水,或者从那沾有许多人的唇脂的脏杯子里喝水吗?最重要的还是社会的方面。喝水当然是个人的事情。可是恋爱涉及到两个人的生活,并且会产生第三个生命,一个新的生命。这一情况使恋爱具有社会关系,并产生对社会的责任。”

推荐访问:爱情观 维度 探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