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函授教育研究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xts/dxts201601/dxts20160109-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xts/dxts201601/dxts20160109-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xts/dxts201601/dxts20160109-1-l.jpg
  摘要 函授教育是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学习时间灵活,教育费用低廉,不受地域限制等种种优点。以上海图书馆学函授学校为据,兼及参考其他图书馆学函授学校教育情况,考察了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函授教育办学史及教学各环节的相关内容。由于战争导致图书馆事业衰败是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函授教育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图书馆学函授教育 上海图书馆学函授学校 陈伯逵
  分类号 259.29
  DOI 10.16603/j.issn1002—1027.2016.01.015
  清末及民国时期是我国图书馆事业萌芽发展的重要阶段。伴随20世纪初各地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的设立,1920年代以后图书馆学教育也随之兴起。然而,民国时期一直处于政治动荡、经济困窘的状态,以固定教学场所,统一授课与实习,按期毕业的传统办学形式发展缓慢。1930年代以后,一种新的图书馆学教学方式——函授教育,在图书馆学人的推动下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图书馆学教育活动中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资料稀缺及关注不够,目前学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仅有萧林来“解放前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史料”一文,以及吴徐年、顾烨青“中国近代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之途径”一文分别有数百字的简略介绍,除此之外的讨论几于空白。笔者收集整理了相关公开出版资料,查阅了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相关档案,并以资料保存较完整的上海图书馆学函授学校为对象,兼及参考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图书馆学科、中华图书馆学函授学校图书科、上海文化函授学校图书馆学系函授班四所图书馆学函授教育机构的实践,分析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函授学校创办的社会背景及所取得的成就,并对其中的师资、教材、考评、实习、就业等环节进行研究,形成这一时期有关图书馆学函授教育的总体认识。
  1发起背景及办学优势
  1.1发起背景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图书馆事业从简单模仿西方渐渐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其中有几个重要标志,一是以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为代表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开始建立,各地短期图书馆学教育陆续开展,标志着图书馆员专业化教育的开始。二是以中华图书馆协会为代表的各地图书馆协会纷纷成立,图书馆员有了自己的行业组织,开始发出统一的声音。三是各类图书馆学期刊、著作不断涌现,开始从学科理论的视角研究西方图书馆学中国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这些重要特征均表明当时的图书馆事业处在一个非常活跃的阶段,带来了对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这一状况可以从当时图书馆学人的论述中窥见一斑:
  “即以本市而言,复旦大学自沈丹泥先生受聘清华大学圕后,年余无相当者主管圕,遂聘余前往,余本已应聘,旋以南市颇多牵制,不能骤然分身,未几又辞去;于是复旦改聘孙心磐先生,孙先生以商整会圄之牵制,又不能前往专任,计无所出,于是孙先生以一日分两处,半日在商整会圕,半日在复旦大学圕,但此亦只可暂时,不能持久,蓋长途往返,有损精神,职务不专,难望美满;其次如交通大学圕,他去者他去,作古者作古,久思不得其人,乃至广州中山大学圕调聘杜定友先生主管,杜先生又以一木难支大厦,复往广州调来涂祝颜先生钱亚新先生,于是广州又告缺人矣;又其次,如洪有丰先生往北平长清华大学圕,于是首都中央大学圕无人矣,恰好上海圣约翰大学暂时停办,于是是校罗氏圕主任黄维廉先生前往担任,去秋圣约翰大学复开,卜校长以圕关系重要,调回黄维廉先生主持。黄先生以母校情切,未及沈先生南来,即辞中央大学之事而回原职。其后中央大学虽曾礼聘戴志骞先生主持,而戴先生又不久升任是校副校长,又其次如爱群女子中小学校圕清心女子中学圄,迄今未得分类编目者,目下虽由余及宋景祁先生分别兼理,但终非长久之计。以外埠而言,北平北海圕,奉天东北大学圕,又同泽中学圄,均需专才。于是乎刘国钧李小缘孔敏中等数位先生或离金陵大学或离清华大学等圕而去矣。是年中央党部宣传部训令海内外各级党部筹设圕,于是圕馆界之范围顿时扩大,而人才荒亦益形剧烈矣。最近青岛大学教授宋春舫先生专程来沪采办图书,并物色圕管理人才,适孔敏中先生南归,本会即拟介绍孔先生应聘青岛大学圕,孰意首都中央政治学校圕亦在物色主管者,孔先生以远毋宁就近,逐罢青岛之行。”
  这段有关20年代末的图书馆叙事,反映了当时各地图书馆高速发展所造成的人才短缺现象。以上海为例,据吕绍虞统计1937年淞沪会战前上海有各类图书馆265所,而同期的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及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每年的毕业生均为数人到十数人之间,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远至川滇黔桂,近如浙闽湘鄂,每函询本会可有专才介绍。”当时各类临时开设的图书馆学短训班,由于举办多无规律,师资力量无保障,培训时间很短,仅能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普及工作,还谈不上系统性、专业性。一些专业课程因学生选修人数过少不能开课,以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与其他教育机构合办暑期学校为例,袁同礼等图书馆学家原本预备开课13门,因学生选课过少,最后仅开4门,而且多为学生选修。这类短训班培训质量较差亦是显而易见的。
  在1929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年会上,图书馆界对于人才培养渐有统一的认识,认为可以通过“创立图书馆专门学校,在大学添设图书馆系,并资遗留学员生出洋研究及考察。”来培养一个人数较少的精英群体。通过“设立图书馆员速成班,讲习所,暑期学校及在中等学校添加图书馆学课程,添设职业科。”来培养一个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群体,此即沈祖荣所谓:“为普通一般圄设想,则圄人员,仍应对圕整个工作有所谙习,庶可应付圕中各方面之业务,如俗所谓生,旦,净,丑,末,样样俱能者也。”当时尚未提出设立图书馆学函授学校的建议,直至1936年在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三次年会上,方有“武昌文华圕学专科学校增设圕学函授部案”提出,但并未见实施。因此陈伯逵于1930年在上海开办图书馆学函授社在当时是一个创举。
  1.2办学优势

推荐访问:函授教育 图书馆学 民国时期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