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宗教传播原因及对策的分析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校园中的“宗教热”持续升温,目前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占学生总数的5%左右[1,2]。从已有的研究来看[3,4],高校宗教传播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从信仰选择上看,大学生信仰最多的是基督教;第二,从信仰动机上看,大学生信仰宗教主要注重精神层面,而不是基于现实需要;第三,从信仰组织上看,大学生较少参加正式的宗教团体,一般都有联系紧密的团契生活;第四,从信仰影响上看,大学生信念宗教后,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发生明显改变。
  1 普通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及分析
  大学生信教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宗教文化独特魅力的吸引和信教人士及宗教活动的影响与吸引等,具体概括如下:
  1.1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西方价值观的多重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当代大学生身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当中,价值观念受到很大冲击,部分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当现实的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转而求助于宗教,祈求万能的神拯救世界,保佑自己。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大学生群体能轻易接触并感受西方宗教文化;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加大对我国大学生进行宗教渗透的力度。各种因素的错综叠加,使得思想活跃、渴望新知、敏感脆弱的大学生在日趋浓厚的宗教氛围中开始接触并信仰宗教。
  1.2 大学生群体自身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当前大学生的主体为“80后”、“90后”,他们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相当一部分为独女子女,他们勇于追求,敢于担当,注重网络交往,现实中较为独立,但因为没有艰苦生活的磨砺,抗挫折能力较差,一旦前进道路出现坎坷,容易对人生感到迷茫;因为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导致部分学生的功利化倾向;此外,因为缺乏现实交友圈落,精神生活空虚,内心脆弱。当他们面对苦恼和困惑时,借助于宗教来排解内心的苦闷、思想的困惑、精神的不安以获得心灵的慰籍和解脱。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随着中央16号文件的出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授课方式等有了很大改观。但不可否认,由于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和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正面、单向灌输为主,说教意味重,部分内容脱离实际,往往容易忽视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不足。因此,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极易导致学生出现理想的迷失、价值观念困惑,或无能为力,或无所适从,以致走向宗教。一部分学生出现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时,不是寻求党团组织和相关教师的帮助,而是借助于宗教,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亟待加强实效性和针对性。
  2 高校宗教传播对策分析
  高校是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的基地,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栋梁,党中央高度重视宗教对高校的渗透问题,国务委员刘延东2010年5月30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全面论述关于抵御和防范宗教对高校渗透问题。针对普通高校宗教传播的问题,我们分析应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2.1 明确高校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高校处理宗教问题的工作机制
  高校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只有注重把握基本方针和政策原则,才能有的放矢,找到治本之策。高校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方针为:抓住教育引导、阻断渠道、依法处理三个环节,坚决抵御宗教对高校的影响渗透;政策原则为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的5条要求。在上述方针和原则指导下,高校要建立健全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统战、宣传、国际交流、保卫和学生工作等职能部门分工配合的高校宗教工作机制,加强针对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宗教工作的专题培训,明确其防范和抵御宗教在学生中间进行渗透的岗位职责,保证有专人做宗教防范工作。
  2.2 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宗教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及理论课的创新。可以通过开设宗教类选修课、举办专题报告、形势政策课等方式,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指导学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同时,高校要加强理论研究,不仅要研究宗教学,而且更重要的要加强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为更深入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3 完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系统,深入研究并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从重建理性认识、完善自我意识、锻炼优良的意志品质、学会情绪调节、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等方面入手,为大学生建立起强大、坚固的内在心理防御机制,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抵御挫折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要通过开展知心谈话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干预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帮扶制度,有效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把做思想工作和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2.4 采取合法有效监管机制,构建抵制宗教渗透的预警机制
  高校要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对大学生宗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动予以保护,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制止和打击,对信教学生要正面接触,个别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同时,通过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在校内建立宗教传播信息网络,针对可能出现的宗教渗透渠道进行监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送,及时处置、积极引导,形成抵制宗教渗透的预警机制,不允许宗教布道者进入校园,取缔非法的宗教集会,防止宗教宣传材料进入校园,对有苗头和可能侵袭大学生思想意识的非法宗教渗透要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3 总结
  总之,高校是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的基地,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栋梁。有效防范和抵御宗教对高校的渗透,关系到执行宪法规定的政教分离、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关系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主导地位,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无论从理想信念教育的角度还是从保持稳定的角度,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起来,只有努力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对待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才能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楼琛.大学生信教问题分析及相关措施[J].才智,2010(08):243-244.
  [2]左鹏.北京地区大学生信教现象的调查与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09(10):60-62.
  [3]肖太国.当前我国大学生信教原因探微[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5):24-26.
  [4]石衡潭.对宗教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2):29-33.
  [责任编辑:王静]

推荐访问:普通高校 对策 宗教 原因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