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社会基础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


  摘要:政党向社会作出反应,代表某种社会利益;社会阶级、阶层或群体选择支持政党的政治主张,并自觉追随政党的政治行为。在政党代表民众与民众拥护政党的互动中,政党充当了民众的代言人和领路人,民众形成了政党的社会基础和力量源泉。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演变主要经历了“革命时期的阶级联盟”、“改造时期的特殊群体”和“改革时期的政治联盟”三个历史阶段,社会分层、政策变量和政党权威是民主党派社会基础变迁最重要的三个影响因素。新世纪新阶段,适应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知识分子队伍变化的新情况,民主党派社会基础也应适时调整、适度拓展,以增强民主党派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提升多党合作的团结面和包容力。
  关键词:民主党派;社会基础;影响因素;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D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13)03-0066-0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下,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决定着参政党的进步性和广泛性,关系到参政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是我国多党合作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长期以来,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大都停留在政策阐释的层面,缺乏必要的学理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新形势下,推进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必须坚持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的战略思想,在不断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同时,还需深入研究中国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问题,以增强民主党派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提升多党合作的团结面和包容力。
  政党即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它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之中,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①。在国家—政党—社会的分析框架下,政党与社会关系的实质表现在:社会决定政党,政党服务社会;社会通过支持政党参与政治或影响权力,政党通过代表社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另一方面,政党与社会的关系还受到国体和政体的制约。民主党派在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的演进中,其自身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从“阶级联盟”到“政治联盟”的根本性转换。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党派不是单一阶级的资产阶级政党,而是以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主党派,一方面承继了民主党派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因旧阶级的改造和新阶层的出现而在实质上演变为以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补充的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政党。以政策概念而言,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353页。;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761页。。本文试图从政治社会学的视野,依循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分析影响中国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主要因素,展望中国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发展前景,以探寻民主党派社会基础演变的内在规律。
  一、民主党派社会基础演变的影响因素
  “政党的舞台在国家,政党的根基在社会”,政党在连接社会与国家的过程中,也塑造着自身的形象和权威。政党社会基础的演变,既有国家和社会外因的推动,也有政党自身内因的作用。以此考量,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变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分层。社会的分化是政党产生的基础,政党因代表“部分”而获得了立足社会的力量。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演进,离不开近现代中国社会结构尤其是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民主党派要扎根社会、汲取社会资源,必须适应社会分层结构的发展趋向。二是政策变量。在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条件下,执政党对在野党政治社会资源的控制往往是严苛的,执政党总是极力压缩在野党的生存空间,以达到一党垄断国家政权的目的。在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条件下,参政党社会资源的配置与拓展也从属于巩固和扩大执政党执政基础的需要,因而执政党的政策也具有极为重要的规范意义。三是政党权威。政党能否植根社会,最终取决于政党自身在社会民众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取决于政党自身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亦即政党权威的力量。社会的分化为政党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执政党的政策对非执政党能够拥有的社会资源进行一定限制性的配置,政党权威性和政党形象则是政党巩固和扩大社会基础的最关键的主观条件。
  (一)社会分层与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变迁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社会分层本质上讲的是社会资源在各群体中是如何分布的,因此,资源的类型和占有水平也就常常成为划分阶层、社会地位的标准。不同的理论家对社会分层现象的分析,常常基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研究目的,而采用不同的分层标准。如,马克思的阶级分层理论所强调的社会资源主要是指生产资料,并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把资本主义社会分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韦伯的阶层分层理论所强调的社会资源是三元的,即主张以财富、权力和声望为社会分层的标准。中国政党政治经历了“多党竞争、军阀操控”、“一党专制、多党抗争”和“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历史演变。虽然形态各异,但始终是多党并存,这深刻反映出近代中国以来社会多元分化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经历了阶级分层—政治分层—阶层分层的结构变动,民主党派在这种社会结构变迁中,其社会基础也不断地随之发生演化。

推荐访问:民主党派 发展前景 演变 因素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