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今人学习与借鉴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摘要】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它内容丰富,值得今人认真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古代管理思想;以人为本;学习与借鉴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伦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人事、生产、市场、田制、货币、财赋、漕运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这三部分管理思想还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来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基本上就是沿此传承下来的。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人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关于人的行为规律。孔武提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1]。在管理中,要重视研究人的规律,要根据一定的规律去满足人的欲望,办事情才能符合客观实际。关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况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2]的观点,强调人有掌握天时、使用地利的办法,如果放弃人的努力,期望天地的恩赐,那就太糊涂了。关于奖励和惩罚问题,认为要用赏赐去鼓励和激发人们不怕牺牲、为国立功的精神和行为,用刑罚使干坏事的人害怕,并受到约束。关于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思想,荀子指出:“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3]。这里,荀子提倡的就是集体行为,他认为群体性是人类本性之一,人的生存不能离开群体。总之,我国古代十分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各种群体关系,包括家庭邻里、社会、国家乃至自然界,它倡导的不是个人主义而是对更大实体的责任。
  
  二、“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诚者,非自成己而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4]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为”与“为人”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对任何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有从“人为”向“为人”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家庭、行业、国家一切方面的管理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越是注重自身行为的素质,其“为人”即管理的效果就越好。我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以德服人”、“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孟子倡导:“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中国自古就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立世之说,又历来抱持“士为知己者死”,“一饭一德必偿”的重情立身信念。这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已沉淀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成为他们完美人格的标准。管理是一个“修己安人”的过程,一切管理都应以“修己”作为起点,最终达到“安人”的目标。其实,“安人”的终极目标还是实现自己搞好管理之目的。
  
  三、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普遍贯穿着经权观,“经”指“变中不易的常理”,即管理中普遍的稳定的原则,“权”指“应变的权宜”,即根据时空和势态变化而不断改变着的方法和策略。这种经权观要求“执经达权”,即根据普遍的管理原则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来选择和确定合适的管理策略与方法,最后达到管理目标;同时要求“通权达变”,即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势而随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德治礼治的恒久之道正是由于不断的变通才得以持久,得以实现的。
  
  四、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军事典籍中蕴藏着大量的战略管理思想,这已成为今天军事乃至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重要思想宝藏。在《孙子兵法》中,孙子着重指出了战略谋划的重要性。也强调事前必须周密分析条件,充分考虑“道”、“天”、“地”、“将”、“法”这“五事”,做到“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5]。在“五事”的基础上,还要探求和对比敌我双方的强弱优劣,称为“七计”。这里所说的“道”,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管理目标,“天”和“地”相当于时机和环境,“将”指有能力的管理者,“法”则相当于制度、纪律、组织。“法”即是经营学中的经营管理能力。
  
  五、“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管理思想
  
  古代管理思想是以整体和谐观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促使社会与自然、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以及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之间达到最佳和谐,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和灵魂是和谐观。它以追求管理系统协调、和谐、稳定为目标,在生产管理上实现“天人合一”;在社会管理上实现“天下一家”;在人事管理上实现“知行合一”和“情理合一”。和谐观使管理不仅表现为一种科学的理性操作,更是一种人们所创造的思想境界。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能自发地按照规范和要求办事,自觉地发挥自己的力量,维护组织的宗旨和荣誉,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
  
  六、“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老子提出:“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是说:最好的领导者,部属与他无私交,人们仅仅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部属亲近他,而且赞美他;再次一等的,则是让部属畏惧害怕;而最差劲的领导者,则是处处被部属看不起,遭人蔑视。而且,领导者最重诚信,没有诚信则得不到部属的信任与效忠。最好的领导者的态度是悠闲自然的,他不轻易发号施令,对部属多鼓励、少责难,如此而为,则事事顺遂,功成业就,大家就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老子还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是取法、遵循的意思。不仅“道”要以自然为法则,天、地、人都要取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并非客观世界的大自然,也非具体存在的东西,而引申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就是其本来的样子,“道”以它自己的状态为依据,以它内在的原因决定其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要顺应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就是法则。简而言之,就是倡导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就是告诫人们:管理者不要置身于琐事,不要费力于枝节。
  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层不出穷,竞争日趋激烈。即使再精明能干,智慧不凡的管理者也无法面面俱到,事必躬亲,样样“有为”。所以,在现代管理中,管理者在决策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要求管理者能辨别轻重,分清主次,在有关全局和长远利益的“大事”上有所为,面对无关紧要的琐碎“小事”则有所不为。管理者必须讲求管理策略。要善于“抓大事”而“舍小事”,切勿眉毛胡子一把抓。
  老子“无为而治,道德自然”的思想提倡的是“顺其自然”之为,讲求按照事物本来运行规律办事。这里所说的“无为”,并非消极的“无为”,并不是要人什么事都不做,毫无作为,所凭命运的摆布,而是要求人们积极遵道以行,率事以动,因势利导,书随自然,强调人不妄为、不乱为,要充分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然后根据自然规律去工作。而不要勉强去干那些有悖于自然,违背于规律的事。要以忘我淡泊,宁静的心态去处理事物,并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样就会“功成事遂”,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包含着精妙的管理智慧,即使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仍然光彩熠熠,仍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确实值得今人很好地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5]李世俊.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2][3]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陈荣(1979- ),女,湖南衡阳人,湖南环境生物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管理、高校“两课”教学。

推荐访问:今人 中国古代 借鉴 管理思想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