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粟裕与陈毅(之三)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swy/dswy201505/dswy20150505-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swy/dswy201505/dswy20150505-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swy/dswy201505/dswy20150505-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swy/dswy201505/dswy20150505-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swy/dswy201505/dswy20150505-5-l.jpg
  非典型性“搭档”
   如果说搭档也是一种姻缘,为陈、粟牵线的“月老”便是毛泽东。
   1938年3、4月间,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先后到达安徽南部岩寺集中,第四支队东进到达安徽立煌县(今金寨县)流波疃地区集中。当时,中央把苏南确定为主要发展方向。那里,国民党正规部队大部溃退撤离,日军占领了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线,沦陷区的农村、山区包括边远县城处于空白地带,正是中共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最佳地点。
   新四军决定派出一个支队前往苏南侦察。4月24日,毛泽东批准这一计划,在复电中特别叮嘱:“先派支队去溧水侦察甚妥,惟须派电台及一有军事知识之人随去。”
   谁是“有军事知识之人”?
   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兼新四军副军长(实际是政治委员)项英找军长叶挺和分会副书记兼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商量。
   “第二支队副司令,粟裕,不二人选!”陈毅推荐。
   “为什么?”叶挺对当年手下的小班长并不熟悉。
   “两条理由。”陈毅说,“第一,他曾任红七军团、十军团参谋长和挺进师师长,有指挥主力作战的丰富经验;第二,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他长期战斗在浙西南地区,对江南地形、民情熟悉。”
   副参谋长周子昆在一旁插话:“我从延安来南昌时,毛主席特意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我千方百计找到粟裕,说他在井冈山时就是青年军事家。”
   陈毅的建议得到项英首肯。军部决定组建先遣支队,任命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挺进江南,进行战略侦察。军部还决定,陈毅率第一支队随后跟进。
   先遣支队400余人,分为司令部、政治处和3个侦察连。组成人员来自十几个单位,均是军中精锐,一律高职低配,连侦察员都是干部。
   陈毅更是掏出全部家当,全力支援,甚至将手下最得力的3名干将,即副官曹鸿胜、侦察参谋张铚秀和测绘参谋王培臣,派到粟裕身边听用。
   粟裕非常感动:“陈毅同志把强兵能将都调来给我了!”
   4月28日,粟裕率先遣支队从岩寺出发,5月中旬顺利到达南京附近的日占区。当时,苏南百姓对支队能否发挥应有作用打了个大大的问号。于是,粟裕决心打一个胜仗,取信于民。他盯住了韦岗。
   韦岗位于江苏丹徒境内,卡在镇江与句容公路的中段,距镇江30里,每日有五六十辆日本军车通过。军车进入韦岗丘陵地带后,道路崎岖多弯,必须缓行,便于设伏。侦察连报告,每日上午8时至9时和下午傍晚前后日军来往车辆最多,由于距离镇江很近,军车行进时根本不做防备。
   6月17日拂晓,粟裕亲自带领百余人赶至韦岗设伏。上午8时许,镇(江)句(容)公路上开始忙碌。在放过几辆军车后,粟裕盯住了一个小型车队,车队前面是一辆黄褐色的高档轿车,估计里面坐着日军高级军官。
   粟裕下令:“开火!”第一辆轿车被炸翻,仰卧在路中央。紧接着,第二、第三、第四辆卡车中弹,燃起大火,车上日军跳下,寻找有利地形抵抗。第五辆卡车及时刹车,日军小分队试图救出前面被围日军,遭到阻击后,调转车头,向镇江方向逃窜。
   粟裕命令部队冲下公路,与被围日军展开白刃战。这时,危险向粟裕逼近。对当时场景,时任第一支队第二团连长、后来成为解放军十大独臂将军之一的童炎生记忆犹新:
   日军大尉梅泽武四郞中弹后,于混乱间躲入车底,伺机反扑。当粟司令冲到车前时,他蓦地窜出来,举起闪着寒光的指挥刀狠狠地向粟司令脑后劈过来。就在千钧一发之际,眼明手快的警卫员手起枪响,顽敌应声倒地。
   韦岗伏击战激战半小时,击毙日军10余人,伤数十名,击毁汽车4辆,缴获长短枪10余支和大批军用物资。
   这次战斗,规模虽小,但在政治上投下了重镑炸弹。粟裕侄子粟刚兵在采访中连用4个“震惊”形容其影响:
   规模不大,但是它石破天惊,震动很大。老百姓震惊,我们的部队震惊,日本人也震惊,国民党政府也很震惊。
   挺进江南第一仗使粟裕显山露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向新四军军部发来嘉奖电:“所属粟部,袭击韦岗,斩获颇多,殊堪嘉尚。”项英致信陈毅:“先遣队的确起了先锋作用,奠定了我们在江南发展和胜利的基础,我们正在全军表扬,号召全军学习。”陈毅诗兴大发,口占七绝一首:“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1938年6月,陈毅率第一支队主力进入苏南,粟裕在完成先遣支队任务后回到第二支队,后任代司令员。1939年11月,第一、第二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为正副指挥。这是粟裕与陈毅在一个战斗单位合作共事的开始。
   严格说,正副指挥既可视为上下级,也可视为左右手。这种兼有上下级意味的搭档关系,从一开始就显示出许多非典型性特征。
   首先,它不是同级搭档。组建江南指挥部之前,陈毅不仅是第一支队司令,而且是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的副书记,党内军内威望高于其他三个支队司令。组建江南指挥部之后,陈毅又是中央军委批准成立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军分委书记,党内、军内职务均高于粟裕。
   其次,它不是军政搭档。中共领导的部队中,实行军政首长并行制,相互配合。八路军一一五师的“林(彪)聂(荣臻)”、一二?誘师的“贺(龙)关(向应)”、一二九师的“刘(伯承)邓(小平)”均为典型的军政搭档,职级相当而分工有别。而陈毅与粟裕则是前者主管政治和战略,后者主要从事战役和战斗指挥;前者兼有上级领导和政委的两重角色,后者兼有参谋长或副手的双重身份。
   再次,它的合作内容不是官定的。新四军任命他们为正副指挥,并没有对内部分工进行界定。他们如何合作,一是看陈毅的分工,二是看两人的禀赋。陈毅有诗人气质,重直觉,有瞬间抓住问题实质的才能;粟裕有精算家的风格,重计算,总是在反复排队各种不利因素之后,选择一个最佳方案。陈毅行事率性,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粟裕行事谨严,板正规矩。陈毅从大处着眼,举重若轻;粟裕从细处做起,举轻若重。更重要的是,他们一个长于政略,一个长于军略,具有“和而不同”的天然互补性。

推荐访问:之三 惊艳 粟裕 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