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开国将军的友谊


  陈锡联,1915年1月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区陡山彭家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8年参加革命。在多年战火的考验中,他成长为“人民解放军功勋卓著的一代名将。”建国后,陈锡联历任人民解放军军委炮兵司令员、炮兵学院院长、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在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斗争过程中,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陈锡联“完成了中央交给他的任务。”
  从中共七大至十五大,陈锡联始终是大会代表(十五大为特邀代表)。自1982年起至离休,他一直担任中顾委常委。
  比陈锡联小一岁的李德生,1916年5月20日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柴山堡李家(今属新县)一个同样贫苦的农民家庭,同样于1928年参加革命。在斗争中,他成长为我军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建国伊始,李德生率部抗美援朝,曾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和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他声名鹊起,历任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副主席、沈阳军区司令员、国防大学政委。
  1955年,李德生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又被授予上将军衔。从中共九大至十二大,李德生始终是中央委员。自1985年起至离休,他一直是中顾委常委。目前,他在家中安度晚年。
  从上面的履历中可以看出,李德生、陈锡联是两位在中共党史、军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在这两位中共党史、军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之间,有着浓厚的战友情谊……
  在陈锡联逝世后,李德生曾用沉痛的笔墨写道:陈锡联同志是“与我相交60余年、情深谊笃的老领导、老同事、老战友。”由于同出生于大别山地区,李德生对外一直讲“陈锡联同志与我是同乡。”
  陈、李二人早期的革命经历有相似之处:先后出生于腥风血雨的大别山地区,都是喝黄连水长大的穷娃子;两人自幼都生就天不怕、地不怕、敢斗争、敢反抗的刚毅性格;两人同年参加儿童团工作,陈是勇敢的儿童团长,李是机智的儿童团员,都参加过打土豪,斗劣绅的农民革命运动;两人先后加入鄂豫皖苏区红军(红四方面军),经历过多次反“围剿”斗争;1933年,红四方面军艰难西征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后,两人都参加过反四川军阀“三路围攻”“六路围攻”作战等,为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立过战功……
  不同的是,被李先念称赞为“打仗数第一”的陈锡联一再受到擢选重用:他参加红军时年仅14岁,入伍一年多就担任了连政治指导员,在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等战役、战斗中屡建奇功,使其很快进入团、师级领导岗位。而与此同时,比陈只小一岁的李德生因受张国焘错误路线残酷迫害,一度被撤销党内外职务、开除党籍,这或许是1955年授衔时陈、李相差悬殊的原因之一。
  1935年7月,红四方面军为接应中央红军北上,西渡嘉陵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时年仅20岁的陈锡联担任红十师师长,在李先念指挥下一路夺关斩将,于懋功率先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不久,部队在四川甘孜进行了整编,受到处分的李德生被调到陈锡联师交通队当传令兵班长。由此,二人相识并开始缔结长达60多年的真挚友谊。
  对于陈锡联的关爱,李德生在回忆文章中念念不忘:
  “想当年,陈锡联同志英姿勃发,风华正茂,声名显赫,但身为一师之长从不摆官架子,长征途中、战斗间隙、宿营以后,有空就和我们传令兵谈心聊天,传授战斗经验。当他得知我遭受迫害的不幸之后,马上找我谈话,了解详情,鼓励我放下‘包袱’,战胜挫折,轻装前进。此后,他一直对我非常关心,非常信任,给予了很多的关照和帮助。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他先后担任第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团长、三八五旅副旅长、旅长。当时,部队由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由于编制压缩,绝大多数干部都是降职任用,而他却给我提升了职务,先是安排我当通信排排长,以后又相继升任通信连连长、特务连连长、副营长,营长,许多重大的作战任务都交给我去完成。
  “1938年10月上旬,日军第二十师团3000多人,在两架飞机的配合下,分六路对我太行山根据地疯狂‘扫荡’,陈锡联旅长指挥部队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成功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就在那次激战中,敌人一颗子弹打穿了我的头部,陈旅长得知后,马上安排医务人员抢救,在紧张的战斗中还亲自来看望我。”
  1943年,李德生升任营长,不久调到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任三十团团长,暂时离开了陈锡联任司令员的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航战胜利后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1945年抗战结束不久,陈锡联马上又想到李德生,他要求上级为李平反并将其调任三纵王牌七六九团(陈曾任团长)团长。对此,李德生始终充满感激:
  “抗战胜利后,陈锡联同志特意指名将我从太行军区二分区三十团调回野战部队,到他的纵队当主力团团长;时隔不久,他又亲自向纵队党委提出议案,推倒张国焘错误路线强加给我的‘莫须有’罪名,彻底平反昭雪,把我的党籍恢复到1932年。”
  在陈锡联的直接领导下,李德生经历了许多大战、恶战,多年后他依然对夜袭阳明堡,设伏响堂铺、鏖兵狮垴山记忆犹新:
  “1937年10月,侵华日军攻势凌厉,气焰嚣张,华北局势岌岌可危,八路军总部命令我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组成的先遣队奔赴晋东北,侧击南犯之敌的后方,以配合国共两军联合进行的忻口战役。10月16日,陈锡联团长带领全团深入敌后50余公里,进抵代县以南滹沱河南岸苏龙口、刘家庄一带,发现一批又一批的敌机从对岸的阳明堡机场起飞,对忻口和太原地区狂轰滥炸。陈锡联团长敏锐地意识到,敌机对我抗日军民威胁太大,必须想办法狠狠敲它一家伙。于是,他根据党中央关于展开山地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和刘伯承师长放手机动歼敌的指示,立即派人侦察,查明敌情,迅速制定周密的战斗方案。10月18日傍晚,利用夜幕掩护,陈锡联团长指挥我们对敌机场突然发起猛烈进攻,激战一小时,击毁敌机24架,毙伤日军100余人,创造了以步兵歼灭大量敌机的光辉战例。”
  夜袭阳明堡是一二九师抗日的首战胜利,它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
  “从邯郸到长治及从长治到临汾的公路,是侵华日军为进犯黄河各渡口部队提供后方支援的重要交通线,运输十分繁忙。1938年初,一二九师首长根据掌握的敌情,决心以主力

推荐访问:两位 友谊 开国 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