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透明制胜


  让敌人知道更少
  有种法术叫“单向透明”。这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向往,常将这种能力赋予史诗中的神鬼。现如今,它在战场这个界面上实现了。
  在利比亚战争中,人们曾普遍认为,身陷伊拉克与阿富汗战场的美国,打不动这一仗了。表面上看,美国的确不再像前几场战争那样,身先士卒当劳模:2011年3月19日,双方开战,美军并没有担当主要突袭力量,到31日,美军又宣布将退出对利比亚的空袭,只承担“空中加油、侦察、电子干扰和搜救任务”。整场战争中,联军共出动26089架次的飞机,命中5000个目标,而美军只在头几天发射了约200枚导弹,动用了作战飞机。
  也许美军参与的火力打击任务不到联军总数的1%,而实质上,其信息与情报掌控的不可替代性,俨然决定着整个胜利的99%。美军的70架无人机,始终在利比亚上空游弋,这才是摧毁敌人重要防空目标的保证,而其中一架无人机从一个卫星电话中锁定卡扎菲的藏身之处,可说是“擒贼先擒王”的重中之重。美国政府2011年10月21日又称,使用导弹袭击卡扎菲车队的关键一击,就是美国“捕食者”无人机干的。
  这就是单向透明。北约对卡扎菲的战斗,实质上就是“能否知道敌人更多”和“让敌人知道更少”的博弈。
  战场透明越打越精
  美国早就提出了“战场透明”这一概念。新军事变革以来的每一次战争,都是美军不间断提升单向透明能力的过程。美军《联合作战条令》明确指出信息与情报掌控的极端重要性:战场的“态势感知是指挥官和计划人员能够预见战机和挑战的前提”,必须努力做到“了解敌军的能力、企图和可能的行动方案”。伴随着近三十年的完善提高,显而易见的是,美军在战争中逐渐甩掉了重装甲部队,减免了大规模军事集结,也大幅度减少了野战医院和备用尸袋。
  在战争中,单向透明的实力将作战划分为三个层次:在金字塔顶端,掌握着关键信息需求的指挥官,可能待在远离战场的宽大舒适的作战室里,像观察实验动物那样进行指挥与操控;在第二层面,由利益纠集到一起的联合部队选择合手的武器,按部就班地打掉对方的军事感知器官,再顺便给敌人输入点儿错觉;在具体的战场上,被制造矛盾而势不两立的反对派武装,则在大地上浴血奋战,冲锋陷阵,成为每一场战争的炮灰,就像在北非沙漠中呼啸而行的利比亚反对派一样。
  事实上,军事家一直都在竭力追求单向透明,只是在缺少必需的条件而营造信息不对称时,往往靠的是运气。二战中,西西里岛登陆战中实施的“肉馅”行动,盟军伪造了一具“少校情报官马丁”的尸体,装扮成海上空难者,被海潮冲上西班牙韦尔瓦海岸,用随身信件透露出盟军将要在希臘和萨丁岛登陆的假情报,结果,让意大利上了当,并遭受惨败,从此退出了大战舞台。这里的运气就在于,如果一条大鱼把“马丁”的尸体吃掉,盟军的计划就要落空了。能够把握,特别是只有自己才能够把握战争中的单向透明,其威力完全可以和当初只有一家拥有原子弹时相媲美。营造己方的单向透明与消减敌方的单向透明,显然是一项浩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关于某种侦测技术的问题,更包括观念、策略与功能多方面的战略战术。
  改变克劳塞维茨公式
  立足于单向透明的战争,并非只是在第一轮空袭或第一批“战斧”式导弹爆炸时才开始打响。远在貌似风和日丽的和平岁月之中,太空转的、天空飞的、水里游的、网上荡的……已然无孔不入。毕竟,在现时代的战争中,暴力手段是有限制的,而感知能力永无止境。
  单向透明对一个国家的武库建设,不再是增光添彩的“合并项”,而是决定命运的“否决项”。就算是你也有信息化队伍,就算是你也有时鲜利器,就算是你也有庞大威猛的作战平台,但是,如果不如别人“透”得厉害,照样只能被别人玩儿。
  克劳塞维茨曾经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解析战争:敌人的抵抗力=可用工具之和×意志的力量。现在,我们要在公式之中将单向透明度从“可用工具之和”当中提出来,成为公式的第三个因数:敌人的抵抗力=可用工具之和×意志的力量×单向透明度。若这个因数为零,则整个等式归零。
  奥巴马和希拉里几乎天天通过电视新闻被全世界看到,但他们很安全;萨达姆、拉登和卡扎菲使尽全身解数逃遁,但他们一个也没有摆脱死神。你可以看不清世界或看不清时代,但是,你不能看不清敌人,更不能看不清自己。
  (摘自《世界军事》)

推荐访问:制胜 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