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青少年吸毒主观原因与预防研究


  摘 要:毒品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危害不言而喻,青少年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已成为易受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文章在分析北京市青少年吸毒的主观原因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北京市青少年吸毒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吸毒概况 主观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79-03
  
  一、青少年吸毒概述
  我国现行《刑法》第357条第1款把毒品界定为:鸦片、海洛因、甲基本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毒品因有三个固有物质属性,即强烈的依赖性、戒断症状和毒害性,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后果。
  毒品泛滥与环境污染和青少年犯罪并列,被视为当代世界三大公害。中国深受毒品之害,国人曾因吸食鸦片被称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成立后,曾将毒品一度赶出国门,正因为如此,我国当时也被国际社会誉为无毒国。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门开放以及境外毒潮泛滥等多种原因,我国的吸毒现象死灰复燃,到了本世纪,吸毒现象有愈演愈烈之趋势。1988年,我国首次公布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者为5万人,1991年为14.8万,1997年为54万,2000年为86万,2004年则达到114.04万①。截至2009年底,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最新数据是全国现有登记在册吸毒人员1335920人,比2008年底增加209158人,其中男性占84.6%,女性占15.4%。从年龄情况看,35岁以下人员占58.1%,与往年相比继续呈下降趋势。按照一个显性吸毒者背后有4~7个隐性吸毒这来计算,中国吸毒人口在600万以上。这个数据是相当恐怖的,也可以得出禁毒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的结论。
  毒品会危害吸毒者的身心健康、传染多种疾病、消耗巨额财富、引发大量刑事、治安案件、严重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只要在制毒、贩毒、吸毒这三个主要环节任一环节予以击破的话,将会遏制毒品的泛滥。然而,“贩卖毒品成风,市面上毒品数量增加,毒品的非法使用居高不下,尽管在毒品流行种类上有一些变化,但是毒品市场在严格的管制下几乎未受到任何影响,更不用说崩溃了。”②换言之,在目前的环境下,禁毒并不成功。笔者认为,就禁毒而言,难就难在吸毒容易戒毒难,从调查数据也可以看出,青少年{3}吸毒占了吸毒人员总数的3/5左右。因此,禁毒必须防患于未吸,为了减少吸毒的现象,关键就在于预防青少年吸毒。本文即从北京市青少年吸毒主观原因着手,积极寻找切实对策。
  二、北京市青少年吸毒原因
  吸毒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于每一个吸毒者个体而言,其吸毒的原因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诸多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相互影响的结果,且在特定情景下,各个因素所起的作用有主次之分、先后之别。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市青少年吸毒主观原因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发现主要是以下主观因素影响着吸毒行为的发生:
  (一)初次吸毒者的主观原因
  1.轻信、好奇等“无知心理”。问卷调查中显示,轻信、好奇等“无知心理”作为吸毒第一要位主观诱因的占31.5%,第二要位主观诱因的占39.1%。
  人们对任何新事物和陌生事物都具有探索和尝试的欲望,尤其是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不够成熟的阶段,各方面都不成熟,自我受欲望与冲动的支配,总是试图摆脱束缚,这一时期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盛,总是试图寻求新奇刺激,有着更加强烈的好奇心态。在吸毒方面,面对着吸毒会获得强烈快感的渲染和诱惑,好奇心强烈的人就有可能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去尝试吸毒而慢慢地滑入深渊。这一部分青少年吸毒者的文化程度较低,他们认识不到人对毒品的严重依赖性,毒品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损害。甚至有身材较胖的女青年认为冰毒是减肥良药而以身试毒,而当染上毒瘾后已悔之晚矣。
  2.盲目的“从众心理”。问卷调查中显示,盲目的“从众心理”作为吸毒第一要位主观诱因的占27.6%,第二要位主观诱因的占22.8%。
  青少年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学校或媒体的宣传教育等途径,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关于毒品危害方面的知识,形成了对毒品及吸毒行为的警觉意识和抵御潜能。然而,随着青少年思维独立性迅速的发展,依附心理却发生了变化,他们一方面渴望脱离以往家庭和师长的约束,另一方面由于依附心理依然存在又使他们必然以新的依附对象来代替原来的依附对象,从而由对家庭及师长的依附逐渐转向了对于社会同辈群体的依附。并且,青少年尚处于身心发展不够成熟的阶段,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不稳定,但又有较强的模仿性,争强好胜,好表现自己。在群体(尤其是交往密切的群体)环境的作用下,由于熏染、从众、风险分担和转移等群体因素的刺激,会导致青少年自主性弱化,自控能力降低,平时一个人不会或不愿去从事的行为,在交往群体的无形压力下往往会表现出来。正是在与吸毒群体的交往过程中,很多青少年完成了对毒品及吸毒行为由抑制排斥到逐渐认可并最终接受的态度转变。{4}
  3.追求刺激的“时尚心理”。问卷调查中显示,追求刺激的“时尚心理”作为吸毒第一要位主观诱因的占20.3%,第二要位主观诱因的占10.4%。
  目前,北京市吸毒青少年以“时尚心理”作为主观诱因,与上个世纪相比较,下降幅度较大。北京市40岁以上的吸毒型劳教人员大约80%都是以追求刺激的“时尚心理”作为最主要的主观诱因。这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毒品流入北京市明显上升,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毒品流入北京市大幅增长。当时,这批人正是改革开放弄潮儿,用“圈里人”话说:就是有钱没有什么文化,北京本地有钱人,以吸毒为时尚的居多。
  当然,追求刺激的“时尚心理”现在也是青少年吸毒的主要诱因之一。在当今年代,是一个多元时尚的生活方式蔓延和扩展的年代,年轻人都有求刺激和赶时髦的倾向,部分青少年认识层面上有偏差,认为只要是非传统的、新奇的、刺激的都是可以追求的时尚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得知娱乐圈、体育界等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大量名人大腕吸毒,认为“偶像们”吸毒是一种很时尚的行为后,为了表现自己的时尚、寻求刺激而盲目吸毒。他们认为吸毒即“时尚”,导致一大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误入歧途,千方百计地去尝试毒品,尤其以吸食新型毒品居多,造成了可悲的下场。
  4.赌气、仇视社会等“逆反心理”。问卷调查中显示,赌气、仇视社会等“逆反心理”作为吸毒第一要位主观诱因的占18.9%,第二要位主观诱因的占27.3%。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自我心态调整没有完全建立,遇到违背自己需要的情况无法很好地自我调整,于是就容易产生赌气等逆反心理。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吸毒者,明知吸毒危害大,但是有可能同青少年的自身体验或从其朋友那里了解到的“事实”不相吻合,从而极大地强化了青少年的逆反情绪,导致他们对毒品危害的宣传不太相信。这正是越是家长、学校和社会禁止他们做的,他们就越要去做,而吸毒就常常成为很多有强烈逆反心理青少年的选择。另外,还有一部分人仇视社会,觉得社会不公平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这部分人并不是很富有,但就是要与 “富人攀比”,“别人能抽,我也抽”的仇视心理也害了很多青少年。
  (二)成瘾者与复吸者的主观原因

推荐访问:北京市 吸毒 主观 青少年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