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课堂教学中形象化语言的应用


  【摘 要】:课堂教学工作中的形象化语言的应用是教师通过形象化语言把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加工整理成易学易懂的语言表述的活动。教学内容大多是前人千锤百炼而形成的知识结晶,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传授给教学对象--学生。怎样使教与学顺利对接,实现教学相长呢?本文主要探讨教学中教师形象化语言的应用,使知识在形象化语言应用下被学生快乐接受。
  【关键词】:形象化语言 形象化语言的积累 知识传授
  大学教科书的知识一般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其特点是系统性、抽象性、专业性。对学生来说,要通过自学比较全面地掌握某专业的知识体系是有一定难度的,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悟性较高者能够自学成才。但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历史证明,大学教育既是获得知识的理想平台,也是知识的更新、发展、传播的理想之地,更是人类崇高精神的神圣殿堂。因此,从古希腊柏拉图执教的“学院”,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墨的教育集团、荀子三为祭酒的“稷下学宫”,更有从公元11世纪末12世纪初的以意大利波伦那大学--据说是近现代大学源头为开端的现代大学教育足以说明大学教育模式的必要性。波伦那大学就是针对西罗马帝国灭亡造成的罗马法在欧洲的消亡,而在11世纪末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罗马法复兴时,对600多年前的罗马法难懂的法律词句、法律原则、法律概念、法律内容以及相互关系进行讲解、解释和注释。这一形象化教育模式对罗马法的复兴对商品经济的发展甚至对整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人类的历史进步都起到很大作用。
  大学教学虽然是象牙塔里的高端教育,但和普通教育的特点一样,老师教学生学,教学相长。同样要将艰涩抽象难懂的知识通过加工整理用易学易懂的语句和学生交流,向学生传授。教学中形象化语言的锤炼就是老师必修的一门课程,因为知识的体系化需要专业性术语的概括和总结,而专业性术语一般都是高度抽象的结果。按照人类学习知识的特点,最先使用的都是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接收的只能是形象化的语言。这也就是那些著名的教育大家、著名学者对抽象难懂的理论问题能够通俗易懂的讲解出来的窍门--形象化语言的应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深入浅出。
  怎样才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呢?怎样使语言形象化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向语言大师学习,积累形象化语言的大脑储备
  语言大师有着语言方面的天赋,他们是优美语言的创造者,我们一般人只能望其项背,很难一比高低。所以我们作一个大师语言的传承者,把优美的语言当成文化遗产,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象马克思既是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语言学家,他的著作不但是科学巨著,也是语言的宝典。例如在他的巨著《资本论》中把枯涩艰深的经济学词汇予以形象化的比喻,马上变成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文字。如将商品比作资本主义有机体的“细胞”,把货币视为资本的“幼虫”,而货币资本叫做“蛹化”,资本则被称为 “吸血鬼”。在谈到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时,马克思说商品和货币心心相印,“我们看到,商品爱货币”,1“价格,即商品向货币送去的秋波”2可是,“真爱情的道路决不是平坦的”3“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是商品的惊险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4等等。运用这些语言去讲解经济学不但易于被学生接受,而且学生也会感到是一种语言享受。当然语言大家千千万,我们在看书学习过程中日积月累,集腋成裘,用时才能信手拈来。
  二、向人民大众学习,积累方言俚语、俗语
  方言俚语、俗语是人民群众千百年来锤炼之语言精华,也是语言家族中不可或缺的
  1、2、3、4《马恩全集》第23卷第126、129、126、124页。
  瑰宝,在教学工作中作为一种课堂用语的佐料,时不时的加上一点,有时可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我在中学上学期间,老师看到有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就说“瞌睡睡,睡瞌睡,瞌睡越睡越瞌睡;精神振,振精神,精神越振越精神”。大家听后哈哈大笑,瞌睡全没了,精力集中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我在大学讲授法理学时,讲到法律制裁中的行政制裁的种类中有劳动教养这种制裁手段,但对什么人进行这种制裁呢?我就记起群众的流行语中的一句话:有的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气死厂长,难死法院”,就给学生讲这些人中可能就有制裁的对象,当然要严格依法办事。这样一讲,学生能够较快的理解与把握。再例如在谈到法律的公平价值时,为了说明公平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各人有各人的公平观,我就用了一个俗语“公说公公道,婆说婆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学生听后很快会理解公平是人言言殊的概念,当然也不能莫衷一是,当今社会的公平观只能是体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公平观。运用方言俚语、俗语,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因为这些语言其中也有垃圾语言,用的不好,会适得其反。需要仔细斟酌,认真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学习积累一些成语、典故、诗词、乐赋,用于教学工作
  中国素有诗国之称。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赋到南北朝时期的田园诗,直至唐宋时期的颠峰状态,达到精美绝伦的境地。中国又有散文之邦的美誉,散文成就不下诗赋,还有诗赋散文中常用的典故--典例故实,都为汉语言园地的奇葩。虽然我们不是语言方面的专业研究人员,但尽可能多的掌握其中的妙言佳语,运用于课堂之上,肯定会使课堂增色不少。例如我们讲独创性就可以用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
  讲友情时可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讲隐士可用“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讲不畏权贵,可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讲国难时可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可用“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等等。诗歌浩淼,仅举几例。还有典故,在课堂上偶尔用一下,效果也不错。例如讲诚信可讲“一诺千金”;讲报复泄愤就可讲“伍员鞭尸”;讲一味摹仿,失去自我,就可讲“邯郸学步”。总之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不论我们在大学教什么专业,我们都可以搜集、积累、加工、筛选、甄别出我们课堂上可用的语言,用时脱口而出,其概括性强,而且绘声绘形,不用许多口舌,便能一语道破、一矢中的。即便是平凡庸泛之话,用了诗句或典故,也能使人动听而加强记忆,这样不但美化了课堂,也美化了整个教学。而这些语言中的极品,大多是形象化的,富有感染力,既高雅可人,又活跃课堂气氛,还增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而且也不难搜集,讲起来也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推荐访问:形象化 课堂教学中 语言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