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普及化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摘 要:根据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三个阶段的区分,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由大众阶段飞速迈向普及阶段的进程。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情境下,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形势日益严峻,学校竞争激烈、适龄生源下降、培训教育体系纵横衔接困难、上升渠道不畅、结合市场不够紧密、专业设置与建设情况窘迫。高职教育要着力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科学规划,紧跟市场,通过专业动态调整、加强培训等措施,增强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二是聚焦国际,拓展市场,通过“引进来”“送出去”“招进来”“走出去”等项目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三是通过构建高等职业与社会的互动合作机制,挖掘潜力,打造市场,以提升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地位。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高等教育普及化
  作者简介: 周海英,女,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2-0053-04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高等教育发展可分三个阶段,即精英阶段、大众阶段与普及阶段。从数量的维度来区分,若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一般可视为精英阶段;若在15%~50%,则为大众化阶段;若在50%及以上,则为普及化阶段。[1]
  2016年,我国高等学校有2 880所,在校学生3 699为万人,毛入学率为42.7%。高等教育在经历过精英阶段后,进入大众阶段的中后期,正飞速向着国际公认的普及阶段迈进。对照高教司吴岩所述,“中国将在2019年达至高等教育普及化,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整体超过50%”的展望目标。[2]面对即将来临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来自诸多本科教育先天带有并层层压迫而来的挑战,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情境下该何去何从,该如何更好地突破重围实现自身良性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情境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严峻形势
  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呈现彼此折射、影响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到哪个阶段与进入哪个程度势必会影响高等教育的规模大小与质量参差。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基础的飞速增长,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相应由15%以下的精英教育日趋向上,开始稳步进发普及化阶段。作为高等教育两大组成及互补互竞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情境下,高职教育面临生源竞争激烈、体系衔接困难、专业建设窘迫的严峻形势。
  (一)高职教育生源竞争激烈
  生源是学校的最中心资源与生存之根本。伴随近年来高考考生自然量大幅减少的客观原因与社会传统观念对职业教育的主观认识缘由,高职院校不断遭遇生源危机甚至危机愈演愈烈。从2006年以来,高考考生数量逐年下降,造成适龄生源总量不断下降,与之相矛盾的是,处于扩张态势中普通高校的招人数却仍在不断提升。原本处于普通高等教育下游的高职院校,在适龄生源紧缩与招生数量提升的对峙中,在本科院校特别是985、211等名牌大学面前完全失去优势。社会传统观念亦对高职教育存在误解,诸多用人单位过于偏重聘用人员的学历职称与毕业院校名称,高职院校毕业生一度被认为学历低、专业技能差、收入水平低,高职院校亦因此成为学生高考失利后的不得已选项;部分家长对本科与高职教育间的偏见,在适龄生源高考失利后,要么让孩子选择应征入伍,要么让孩子直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要么让孩子参加社会培训谋求未来实用技术,导致一大批学生直接放弃到高职院校学习的机会。如此,许多没有生源或持续维持低入学率的高职院校失去生存之本,发展维艰。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层次系衍接相对困难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念于2002年提出,其内涵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得到进一步明确。处在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体系的中间,高职教育本应有很好的发展优势,但在构建现代特点的职业教育体系实践中,高职教育面临着许多现实挑战,主要体现为教育内容纵横衔接困难,上升渠道不畅。办学层次狭窄导致向上衔接不顺、纵横融通无序,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多形式连接少实质连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分明壁垒给两者的实际等值与彼此融通带来困难;普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的观念错位和办学差异带来高职教育的上升渠道非常狭窄,目前,国内职教领域虽有关于应用性本科转型、且有升入研究生领域之说,但多数高校不肯承认其隶属于职业教育体系。当下,我国高职院校升格应用型本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普通本科院校通过市场走向与企业对接转型为应用型本科的可能性短时间内也不大,即使转型成功也会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前景带来挤压强势,而且转型的普通本科肯定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来改变办学理念、实习实训、课程教学等风格。
  (三)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窘迫
  与普通高校不同的是,通过主动对接社会、通过紧密结合经济与产业发展来进行专业设置与建设是高职教育特色办学的逻辑起点。但在高等教育整体大发展的情境下,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面临窘境。
  1.专业设置与经济需求贴合不够紧密。专业设置大而全,是多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通病,即便是很多国家示范院校、骨干高职院校和要方特色高职院校等,也没有能实现创新其专业建设的特有发展模式,学校知名度与品牌特色专业的相互关联,无法让人“提及哪个专业就想起哪个院校,提及哪个院校就想到哪个专业”的关联度。
  2.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裹足不前。根据国务院招生改革方案,2014年高职教育分类考试招生人数达151万人,占高职招生总人数的45%。[3]“三校”(中职、中技、中专)生的大量入学使高职教育的生源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这种结构上的变化给学校的管理与人才培养带来很大变化。“三校”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知识储备、成长背景、个人能力、学习需求等有着很大差异,为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但依据什么样的科学标准来划分不同的学生,設置什么样的科学方案来实现不同类别学生的差异化培养,如何合理分配各类师资人员、课程类别和实训设备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推荐访问:普及化 高等教育 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