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民族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实践研究


  摘 要 民族职业教育在彰显民族特色、传承民族技术与文化、承续民族精神方面担当着重要职责,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具有深刻的影响。通过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对推进民族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实践和探索,围绕在民族特色新专业开发、民族文化课程开设、民族教育基地建设、民族项目研究、校园民族文化环境打造、民族文化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点建设,形成了典型的民族性办学特色,并对今后推动民族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民族文化;民族特色;职业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21-0057-04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总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都最多的自治州,州境内人文生态滋心养身,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多姿多彩,是研究民族文化的良好生态基地。民族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少数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主导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有着密切关系[2],而且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依赖于教育,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唯一途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促进和完善民族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3]。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唯一一所民族高职院校,在研究、发展、传承民族职业教育文化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自2001年组建以来发展迅速,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确定办学重点和民族特色专业,在办学过程中融合民族文化优秀元素,在民族职业教育方面积累了一些实践性的有效经验和做法,对推进民族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一、学校基本情况及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理念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设有临床医学系港中旅旅游学院等13个教学单位,高职招生专业35个,其中国家重点建设专业6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493人。“十二五”期间,学校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8166人,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均超过90%。学生获省级以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114项,其中国赛8项,省赛106项。学校现有教职工723人,其中专任教师559人。有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2011年学校建成贵州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2年荣获贵州省特色文化学校,2013年获省教育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2014年获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认定的“贵州省民族文化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2015年获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贵州省第三届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贵州省校园文化育人基地”,2016年获教育部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民族文化办学重点,围绕民族医药文化、创意文化、建筑文化、餐饮文化等开设相关专业,将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文学等优秀民族文化融入人文教育过程,形成一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成果,推进民族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为黔东南“打造成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
  二、民族职业教育建设实践
  (一)民族特色新专业开发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围绕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立足生态、健康产业的发展,按照“专业群对接岗位群、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原则,以专业为基础,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以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统一。学校重点建设医药卫生、民族文化、生态农业3个一级专业群,每个系建设1个以核心专业为龙头、3~5个关联的专业(方向)构成的三级专业群,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整体效益。2012年,学校新设置苗侗康复治疗技术、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苗侗药物生产与应用技术3个高职民族特色专业,2013年开始招生。在学校办学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竭力改善新专业实验实训条件,为保证新专业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2015年,学校将“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申报为贵州省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重点支持专业。2016年,成立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系,开设服装设计与工艺、工艺美术品设计两个专业,分别设有高职和中职层次,2016年开始招生,共招生196人,生源多数来源于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家庭。2017年,新申报了产品艺术设计专业。这些与地方产业发展契合度高、民族文化特征明显的专业强有力地催生了学生创业的梦想。
  (二)民族文化课程开设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民族性”特性,切实抓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课堂工作。从2009级开始,先后有6个系部分专业开设民族类课程,目前共开设《苗侗传统康复疗法》《苗侗医药技术》等32门民族性文化课程。民族文化课程的开设,加深了学生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了民族认同感。
  (三)民族教育基地建设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区域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加强与政府、企业聯合,深化校政企合作,全面推进“学校融入区域发展、专业融入产业发展、教师融入行业发展、学生融入岗位发展”的“四融合”发展模式,在校内重点建设一批民族教育基地,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创造条件。
  大学科技园。2015年,大学科技园项目获省科技厅立项,“黔粹传人工作室众创空间”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重点围绕大健康产业、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农业3个特色优势产业,按照“一园三基地九中心”的总体布局进行建设,力争通过3~5年的建设和发展,把学校大学科技园打造成为黔东南州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窗口、科技企业孵化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示范基地、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核心引擎。
  黔粹传人工作室众创空间。众创空间总体规划8046m2,已建成民族工艺技术校园工厂 2806m2、生产实训车间1500m2、民族工艺技术(银饰、刺绣、蜡染)展厅2420m2。建成以银饰、刺绣、蜡染为代表的3个省级大师工作室。众创空间的建设,为校园及企业工艺大师开展创意设计、工艺研究、产品研发等创造了良好工作条件。

推荐访问:加快发展 职业教育 推进 实践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