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分歧和整合


  摘 要:《金色笔记》是一本“自由女性”安娜的成长记录。关于该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多丽丝·莱辛本人却从来不认同这些解读。文章回顾这近半个世纪的对莱辛的《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的批评,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评论者对这部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指出对莱辛的批评可以在历史的轨迹中找到根源,莱辛的女性主义批评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的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发展和变迁史。
  关键词:《金色笔记》;多丽丝·莱辛;女性主义批评;女性运动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一、引言
  《金色笔记》是一部内容丰富庞杂,结构新颖奇特,充满着对个人情感、政治变革、战争军事和种族冲突的思考的鸿篇巨作。自上世纪60年代出版至今,一直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热点。有人强调莱辛作品中的自传性因素,认为莱辛的作品是作家主体经验在小说世界中的映射,是“早年党内生活的记录”、“莱辛的忏悔录”。有人用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作品,来阐释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人格分裂与转换,有人强调叙事学上的技巧,有人运用语言学理论来解读,有人探讨小说的现实主义色彩,有人研究小说中的神秘主义,而最令人费解的是有人称之为“20世纪诠释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是波伏娃《第二性》在英语文学界的姊妹篇”,[1]而有人说她与波伏娃一起被称为“反女权主义” 的女权主义者。
  莱辛本人对此的态度更是令人困惑。莱辛一次次否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在1971小说的第二版的序言里,她声明小说与妇女运动没有因果关系,否认它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号角”。【2】 2007年,莱辛获诺贝尔文学奖,面对高度赞誉的评语:“这个表述女性经验的诗人,以其怀疑主义精神,火一样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一个分裂的文明作了详尽细致的考察。”莱辛却再一次对“女性经验”一词不以为然。
  笔者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宏观的审视英国小说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变迁,把各个时期对《金色笔记》的评论放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在社会大环境下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各种论者观点的形成原因,以此来重新解读莱辛通过《金色笔记》反映出的对女性问题的深刻思考。
  二、发展与变迁
  1.六十年代——二战后妇女的觉醒
  在20世纪上半叶,妇女对家庭的依赖仍然很强,“贤妻良母”仍然是女性的标准形象,即使她外出工作,她的基本位置仍然在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男子走上前线,妇女便承担起他们的工作后。[3]战后,大批男性从战场上回来,重新占据了战争中曾以妇女为主的一些工作岗位,女性又重新回到家庭,成为“幸福的家庭主妇”。然而她们在她们的幸福生活中却仅仅感到一些不安和不满足。[4]同时,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世界两大格局已经形成。而当时的英国“整个社会充满了求知欲,人们就一切事物进行争辩。每个人都在讲政治,每个人都在看书,并且看了各种各样的书,我记得激烈的辩论总是随时发生。我所写的就是那个时代人们谈论的大众话题,女权主义便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是个共产党人,你就会不自觉地讨论妇女在社会中的角色。”[5]当时的意识形态、社会变革和政权纷争对妇女传统观念上的震动已经使妇女变革迫在眉睫。
  莱辛的《金色笔记》正是酝酿于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她创新式地借用笔记这种个人的私密书信类的形式,通过一位知识女性对周围环境发生的变化的个人认识和对女性生活中面临的种种挑战的精神上的深刻思考,向读者真实展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全貌。她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女性,“20 世纪60 年代曾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位知识女性,因厌倦了家务,对着一个啤酒桶默默哭泣,我差点就变成漫画中的这位妇女。所以,我觉得《金色笔记》是一种全新的经历:你可以将从未有人表述过的东西写进去———比如:生活与性、母性与情感等。”[5]
  随之而来的第二次女权运动在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一书的影响下,提出了“个人的就是政治的。”这一响亮口号,主张以个人的经历为依据,挖掘性别歧视在政治、思想、社会和文化中的根源,并批判其在个人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形式。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承袭了这一理念,并在理论上打上个人化和政治化的烙印。极力推崇“自我意识”,注重生理和文化的区别。[4]无疑,莱辛这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女性角度的描述恰好与当时的女权主义多有一经问世就被英国文坛界作为激进女权主义运动的工具。批评家们更是顺其自然的将她与女权思想“对号入座”,把她奉为女权主义的先锋代表。
  2.七十年代——女权主义运动的爆发
  七十年代是一个女权主义的年代。在英国,1970年举办了第一届妇女解放运动大会。600名妇女挤入100年前女性无说话资格的牛津学生活动中心,提出了一系列平等和自由的要求,标志着英国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真正开始。英国在1970年已经通过了《平等工资法》。依照该法律,在英国工作的妇女应得到和同等男性雇员一样的薪酬待遇。1975年,英国通过了《性别歧视法》。同时,法国的女权主义思想也方兴未艾,她们的批评吸收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拉康解构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思想。[5]相应地,评论家再一次用女权主义理论主要从精神分析、文化等方面对于小说中有关女性生理、心理和梦境的大量的细致入微的描写进行了解读。
  莱辛在1967年的一次采访中曾表示她认为《金色笔记》是一部结构精密严谨的小说。显然是想给读者和论者的一种引导。1971年《金色笔记》再版的序言中莱辛回顾了在过去近十年内人们对书的反馈,驳斥了论者们把书有单一的女性主义理论来做以表层的解读;再次强调了“高度严谨的结构”才是理解本书的关键,“分裂”到“整合”才是书的主题;明确表态说明自己的“这本书是写于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之前”,声明小说与妇女运动没有因果关系,否认它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号角”。虽然不否认“支持妇女,但是妇女运动不会有多大进展。因为整个世界将进入一个新的形势。”特别是一句“书是通过形式而传达其主题的”似乎给评论界一次有力的反驳,也为以后的评论定下了基调。 评论者也越来越多的关注莱辛的“赋予了意义的结构” [2]。

推荐访问:莱辛 分歧 丽丝 批评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