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大“龙象之争”的西方阴谋


  事实上,从经济因素等综合国力来客观比较,印度很难在中短期内赶上中国,“龙象之争”的说法被夸大了。
  此次中印边境对峙期间,有关“印度赶超甚至超越中国”的言论甚嚣尘上,最受国际社会关注的莫过于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ID)6月28日发表的一份发展预测报告,预言到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极将从中国转移至印度。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宗义对《新民周刊》表示,哈佛的这一报告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事实上,从经济因素等综合国力来客观比较,印度很难在中短期内赶上中国,“龙象之争”的说法被夸大了。
  注水的GDP?
上图:2016年“废钞令”改革的负面效应持续发酵。

  在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这篇名为《新的2025全球经济预测,预言中国的进一步放缓和印度的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预计到2025年,印度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达到7.72%,中国GDP增速则放缓至4.41%。
  从印度公布的数据来看,印度近三年GDP增速的确已超过中国。根据印度政府5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度(2016年4月-2017年3月)实际GDP增长率为7.1%。但包括刘宗义在内的很多国内外学者都指出,印度的GDP有水分,这和莫迪政府2015年调整了GDP统计方式有关。
  2008年,联合国修正了1993年的GDP核算标准,并督促各成员国使用。和旧标准相比,新的GDP核算范围将研发、专利和版权支出都视为投资,因此这类支出首次被计入GDP。如果采用新的标准,绝大多数国家GDP都会被抬高。
  纳伦德拉·莫迪2014年5月就职总理后,于2015年初宣布调整GDP统计方式——新的GDP计算方法以市场价格计算的GDP作为主要指标,取代之前以生产要素成本计算的GDP;基准年也从2004-2005年切换至2011-2012年。为了提高本国GDP,印度政府可谓煞费苦心。例如,新的GDP统计方式把老百姓的金银首饰都算成了“储蓄”而不是“消费”,还加入了山羊绵羊排泄率等指标来统计有机肥的产量。
  统计方式的改变使得GDP增长数字焕然一新:2014财年印度GDP增长数字从原来的4.7%上调至6.9%。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直截了当地说,印度GDP数字被夸大了,数据和政绩挂钩难以保证结果的精确性。就连当时的印度央行行长拉古拉姆·拉詹也公开表达了疑惑。英国《金融时报》刊文质疑称,当前印度制造业的经济增速只有1%,与印度接近8%的GDP增速目标相去甚远。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以美元统计的2016年全球主要国家GDP排名,美中日分列前三位。在各种场合发表要“超越中国”言论的印度(2.2635万亿美元)排名第七位,总量仅约为中国(11.1991万亿美元)的1/5。
  即便按照当下的GDP增速,印度的GDP总量也会被中国远远甩在后面。赶上中国这一邻居的梦想,似乎只是印度的一厢情愿罢了。
  莫迪的野心
  刘宗义指出,莫迪政府比较注重吸引外资,这也间接提振了印度经济。“印度这两年经济有所起色,还和国际市场油价波动有关。每年印度进口大量石油,占到的贸易比重很高,这两年国际油价下降,无疑对印度有利。”
  但莫迪政府近两年推行的种种改革,对于印度经济的积极影响就十分有限了。
  8月2日,印度央行宣布降息,将利率降至近7年来的最低点。分析认为,在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的大背景下,印度央行逆势操作反映出印度经济遇到了不小的困难。2016年“废钞令”改革的负面效应持续发酵,今年7月份商品和服务税改革则对印度制造业造成巨大冲击,7月份印度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仅为47.9,是2009年2月份以来的最低值。这些因素叠加使得印度经济处于十分脆弱的局面,经不起半点风吹草动。
  2016年11月,宣称要“打击黑钱”的莫迪政府宣布禁止使用两款大面额纸钞:500卢比与1000卢比。这两种大面额纸币一度占印度社会货币流通总额的86%。因此,当时,这一史无前例的禁令一出,导致印度社会出现严重的现金短缺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印度流通的现金减少了近一半,这对生产制造和私人消费造成了巨大冲击。印度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均出现下滑,建筑业甚至出现-3.7%的萎缩。2017年一季度,印度GDP增长率仅为6.1%,可以说有“废钞令”影响的因素。
上图:印度失业人口往往受教育程度很低。

  在刘宗义看来,莫迪采取“废钞令”更多是出于政治目的。“首先是选举的需要,切断反对党的资金。因为印度民间有大量现金,包括政治献金也未必通过金融机构流通。”2017年3月,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在北方邦议会选举中大获全胜,可见莫迪的政治手腕。另一方面,莫迪的“废钞令”让印度央行达到了集聚资金的目的,因为“废鈔令”迫使印度民众把余钱都存入银行,这样印度央行可以积聚大量资金用于基建和投资。
  至于莫迪政府的另一项改革——2017年7月启动的印度独立以来最大的税制改革,导致印度国内供给链和分销链出现紊乱,使得印度的商业在短期之内极度恶化。
  老调重弹
  其实,“印度赶超中国”的论调并不新鲜。2003年,同样来自哈佛大学的华裔学者黄亚生和印度裔学者韩太云在美国《外交政策》7月号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成为中印“龙象之争”的始作俑者。在这篇题为《印度能赶超中国吗?》的文章中,这两位来自美国顶尖商学院的学者预言,印度在未来可能超越中国,因为中国经济依靠善变而不可靠的外国投资和技术驱动,而印度主要靠国内储蓄和创业精神驱动。

推荐访问:之争 夸大 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