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内战的原因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在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苏俄的诞生使资本主义统治集团感到极大震撼,为了堵住资本主义溃决的缺口,他们决定用一切手段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从而出现了在1918年上半年开始的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的活动。
  一、 关于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的原因
  (一)西方史学界对协约国武装干涉问题研究概述
  西方史学界将外国武装干涉问题同帝国主义列强对年轻苏维埃国家诞生的反应联系在一起。他们力图替反革命武装干涉开脱罪责。
  英美学者力图强调军事干涉的反德动机,即存在的德国的军事威胁。一再指出协约国的军队对俄国的进攻是防止德国入侵高加索和突袭西伯利亚的应急措施。如姆·凯特《协约国与俄国的崩溃》、勒·罗谢尔《苏联对外政策指南》这两部著作认为,1918年3月德军对西线的进攻是协约国对俄国采取军事行动的诱因,英法认为此时任何一种形式的武装干涉只是为缓解德国对西线的压力。很多法国史学家持这种观点,强调此举是协约国履行对俄国的义务和保护东方战线。
  前苏联学者认为,西方学者强调军事干涉的反德动机,掩饰武装干涉反布尔什维克的性质和为其开脱罪责。西方学者还拒不承认外国武装干涉是对苏维埃国家内部事务的直接干预。
  多数西方学者否认国际资本对捷克兵团叛乱的组织作用,坚持认为捷克人反对苏维埃政权并非“出自本意”,强调叛乱与协约国上层人物无关,强调这事件的偶然性。前苏联学者认为,捷克兵团叛乱与国内反革命力量纠合在一起,严重威胁到年轻的苏维埃国家。
  美国武装干涉西伯利亚和远东原因,美国在武装干涉中的“特殊作用”,以及美国参加干预的程度是美国外交史学家和军事史学家的研究热点。美国史学家将武装干涉原因归结为反对布尔什维克和“期望推翻列宁制度”。美国极力挽救立有战功的被德国俘虏的5万捷克人,力图将威尔逊政策作为防止日本向东西伯利亚和北满渗透、维护美国传统的“门户开放”政策来解释。格·列文等人持另外一种观点,列文的观点综合了有关美国参加武装干涉各种动机提法,认为“威尔逊总统年夏作出干涉西伯利亚的决定,即基于希望利用美国影响支持自由民族主义者,反对德国威胁,也基于反对俄国布尔什维克威胁,作者试图通过多种动机结论冲淡美国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的实质。
  前苏联学者认为,美国武装干涉西伯利亚目的在于恢复东方战线的提法,歪曲了历史实际,纯属主观臆测。甚至美国政府文件都未提到武装干涉的反德动机。前苏联史学家认为,美国武装干涉西伯利亚的基本动机是极力窒息年轻的苏维埃国家。应当强调的是,当代西方史学界尽管对一些具体问题看法不同,但其主要目的是力图为列强武装干涉开脱罪责,极力掩盖武装干涉的反苏性质。
  (二)本人对协约国武装干涉问题原因微薄见解
  西方史学界可能由于意识形态差异的影响,对于武装干涉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为自己开罪的嫌疑。而国内的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依然沿袭着苏联的思想,对协约国武装干涉问题的看法如出一辙。综上所述,对于此问题的研究都渗透着巨大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需要跳出这种思想意识形态来对协约国武装干涉问题的原因进行一个剖析。下面就关于此问题们提出自己的一些微薄见解。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联颁布了“和平法令”,呼吁英法德三国的工人“把和平事业以及是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的事业有成效地进行到底”。 这就引起了协约国的恐慌,他们认为,布尔什维克不会把革命局限在俄国范围内,而是“要以和平为旗号,呼吁各国工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全力推进世界革命”。
  1917年11月英国统治者为了防止俄国十月革命和苏俄“和平法令”对英国人民的影响,给军火厂近百万工人增加了12.5%的工资。12月底,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又发表了“关于战争的目的”的宣言,掩盖英国参战的帝国主义性质,召号把战争进行下去。但英国工人积极响应苏俄“和平法令”的号召,要求政府立刻接受苏维埃政府关于讨论和平条件的建议,,反战事件层出不穷。同时,在水兵中,许多军舰上发生了反战的行动,有些兵舰上还产生了水兵委员会,准备在军舰上举行总罢工。
  面对着本国不断地工人暴动,协约国想要尽早的武装干涉苏俄,将这个年轻的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2)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在一战中私自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单独退出战争行为的愤恨。协约国担心此举不仅会招致德奥把东线军队调往西线,战场的局势对自己不利,而且也更加怀疑苏俄的用心。协约国既希望能够通过武装干涉苏联,使得苏俄重回东线战场参加对德奥作战,更加是对苏俄这种“恶劣”行为的惩罚。
  (3)苏联战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实力的增长,增加了协约国各国在称霸世界道路上的阻力。
  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生产落后。1913年,在俄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占42.1%,农业占57.9%。1912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农村人口占86%。俄国是帝国主义体系中的薄弱一环。这就决定了十月革命前俄国与其他协约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不平等关系。而苏俄建立后,这一切都在改变。
  在农村,1917年10月26日,苏俄政权颁布《土地法令》,农村开始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使1.5亿公顷的地主、皇室、官府、寺院、教会等的土地遭到没收,并被无偿地分给了农民。妇女被首次承认有获得土地的权力。 “土地法令”满足了农民千百年来对土地的强烈要求,解决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它唤起了农民对新生政权的无比热情,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它对苏俄经济的发展,对农民运动的推动和土地问题的解决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土地问题理论的发展都是不可低估的。
  在财政方面,苏俄政权接收了国家银行,以后又颁布了私人银行国有化的法令。银行国有化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方面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由于实行银行国有化,剥夺了资产阶级统治和剥削劳动人民的有力工具,使苏俄在经济方面的一些重要政策、措施能够得以实行,同时也使信贷系统摆脱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
  在工业方面,1917年11月17日,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工业企业第一个国有化的法令,把拒绝服从工人监督和对国计民生特别重要的企业收归国有。在转归苏维埃共和国的所有企业中,半数以上属于重工业。苏俄在工业方面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对保证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重大意义。它意味着大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被摧毁,无产阶级掌握了经济命脉,这些都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在文通运输方面,由于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十月革命后不久,苏俄就逐步实行了运输业的国有化。运输业的国有化既为运输部门本身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又使形成统一运输系统有了可能,这使苏俄能更好地组织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工作。
  在商业方面,实行了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列宁把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看作是社会主义国家主要命脉之一,认为它不仅是保护本国工业不受外国经济干涉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克服经济被破坏的困境,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必需,是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积累资金的最重要来源。
  总之,这是一场史无前例、震撼世界的政治、经济变革,它为苏俄的强大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由于这些政策、措施和法令的实行,作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的俄国一去不复返了。正是这种深刻的政治与经济根源,使列强决心把苏俄政权扼杀在摇蓝里。

推荐访问:苏俄 协约国 内战 浅析 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