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资本输出与变动中的世界经济秩序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成长,中国的经济实力尤其突出地表现为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政府、舆论乃至大众都开始呼吁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为庞大的外汇储备寻找出路。中国面临着从资本单向净流入开始转向资本流入与对外输出并存的状态,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声音日益响亮。这种角色定位的转换可以从客观基础与主观意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客观基础集中体现在中国产业的高速成长与国际化和中国经济实力尤其是外汇实力的增长,而主观意愿则源于能源供应和商品输出面临阻力而带来的压力。然而国际化并非一路坦途,无论中海油竞购尤尼科的破灭还是TCL、明基海外并购后的经营挫折,都表明了全球化的风险所在。
  
  挑战发达国家的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成长已经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二十多年的GDP高速增长,庞大的外商投资规模,使得中国经济不但取得了量的增长,同样在质上实现了突破,这集中体现为中国产业的国际化,即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产业链上的一环。FDI在中国的发展更是强化了这种趋势,众多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的目标除了中国市场本身以外,往往都是利用中国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从事出口导向的生产活动,将中国变为其跨国集团的劳动密集型商品生产基地,为其他国家或地区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活动提供初级产品或者直接出口销售。
  事实上,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面对国际上的美国与欧洲的产业竞争,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面向东亚进行了产业方面的转移,造成东亚一定程度的产业国际分工。中国的产业国际化也是从日本的产业转移开始的。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欧美的企业也开始纷纷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但价格相对欧美仍然低廉,欧美企业开始将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向中国转移。这些产业的转移不但创造了GDP的快速成长,进一步实现了中国产业的国际化,而且推动了中国本土产业资本的发展,同时为中国训练了向外进行资本输出的国际化管理人才。目前,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产业资本,无论资本实力、人才储备还是技术、管理能力,已经初步具备了向海外进行扩张的实力。
  与此同时,随着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贸易顺差也一路上扬,带来了巨大的外汇储备。自2006年2月起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截至2007年3月,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12020.31亿美元。这样庞大的资金需要寻找出路,而不是静静地躺在央行的金库里。这成为中国对外进行资本输出的经济基础和动力。中国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政府主导的大型国有企业的对外资本输出甚至国家投资,即官方发展投资(ODI),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等能源企业的对外投资;二是企业主导的对外资本输出,即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如华为、海尔、TCL和明基等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
  
  能源独立时代的终结
  
  大国发展到一定程度,有可利用能源的增加是必然的自然趋势。
  2002年11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一份题为《未来20年中国矿产资源的需求与安全供应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今后20年,中国实现工业化,石油、天然气、铜、铝矿产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储量的2~5倍。未来20~30年内中国现有资源的供应将不可持续。
  1993年中国成为世界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对世界石油的需求正不断上升。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称,到2030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从2002年的34%激增至80%以上。
  数字不能说明一切,但数字至少意味着我们在朝哪个方向发展。
  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最新预测,在1997年到2020年间,中国的能源消耗将每年大约增加4.3%——大约为欧洲和美国的增长率的4倍。这将带来石油消耗增加150%。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经济快速增长将促使中国石油需求量年均递增12%。近10年来,我国的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达到7%,而同期石油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8%,油气供给形势十分严峻。资源的短缺使得我国进口不断增加,2003年我国进口原油超过9112万吨,对外依存度达到35%。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中国的石油进口到2010年将达到现在日本的水平,日进口400万桶;2020年达到美国现在的进口规模,日进口800万桶。美国中央情报局2000年底发表一项报告称,2015年世界原油需求量将由1999年的每天7500万桶上升为1亿桶, 其中增量的1/3竟出口到中国。
  石油的依存度问题经常是我们判断能源独立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说,石油地缘政治十分注重石油供应安全的两个关键指标,即石油进口依存度和石油供应脆弱性。石油进口依存度,是指进口量在总需求或消费量中的份额,这在许多情况下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供应安全程度的标准。石油进口依存度越高,石油供应的安全性就越低。然而,尽管进口依存度可以反映石油供应的安全状况,如果在进口来源上过分依赖某一个产油国或某一个产油地区,特别是政治上不稳定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地区,就有可能面临石油供应不安全的危险。这种风险成为石油供应的脆弱性。
  随着每年石油进口量的增加和缺少战略石油储备,中国极易受到全球原油价格变化、中东地区战争威胁和脆弱的海上航线的影响。一旦出现国际市场供应中断或价格飙升,中国经济、社会、国防均会受到较大冲击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势的世界霸主地位,侵占伊拉克掠夺石油资源控制权以整合欧佩克的石油输出,来保障本国的能源供应安全,这样的霸权手段中国显然行不通。
  中国必须通过其他运作来保证石油供应为主的能源战略安全,对外进行资本输出,控制尽可能多的石油及其他资源就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政府主导下能源企业的海外扩张就是这类资本输出的主要选择。
  
  商品输出遭遇“反倾销”
  
  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是难免的,但往往当这些摩擦的一方为中国时,中国发展会给世界带来灾难的论调就会被另一方大肆宣扬,这几乎已经成为中国的“原罪”宿命。韩国爱国人士在“砸锅卖铁”、美国废铁商搜遍美国每个角落、英国小偷狂偷井盖……这些表面上看似毫无联系的事情,却被认为都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关联。世界处在废钢供应的集体恐慌中,且矛头直指中国。
  国际贸易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崛起和出口迅速增加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到较多的国际经济摩擦。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莫不如是。
  中国的贸易在成倍的翻。当一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也就意味着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在增大。毕竟,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枪打出头鸟”,世界许多国

推荐访问:中国 变动 输出 经济秩序 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