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区到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


  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在东南沿海地区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特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几个地方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深圳,已经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带动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取得巨大成功。特区、开发区以及新区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
  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
  设立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继经济特区之后又一重要的战略举措,实践证明是完全成功的。开发区发挥了体制创新的功能,在大力引进和利用外资、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不断进行改革和实验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经过建设者的艰苦探索和奋力开拓,已经成为所在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技术与管理的创新点和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区。
  开发区的成功得益于它的开发模式和服务模式。开发模式就是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服务模式是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首问负责制。这些模式对开发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也走了不少弯路,比如1997年开发区的数量大规模增长,当时统计了一下,全国共有7000多家。各地都认为开发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都想利用开发区的模式推动经济发展,很多县甚至很多乡镇也建立了开发区。其结果是,开发区占用了很多土地,招商引资的效果却不好,导致土地浪费,所以国务院进行了整顿,关闭了一些开发区。
  开发区实施了三大战略:第一是体制创新战略。开发区从设立那天起,在创新方面就走在了前面,在管理体制、开发方式、服务方式方面创造了很多经验,体制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第二是“三个并重”战略。最初开发区提出“三个为主”战略,即以工业为主、以外资为主、以外销为主,但在发展中遇到了挑战,后来实施“三个并重”战略,就是内外资并重、内外销并重、二三产业并重。开发区不仅要发展工业,也要发展服务业,应从工业集聚区转向产业集聚区。第三是滚动开发战略。就是开发区规划的面积可以大一点,但是开发的面积不一定很大,要集约节约用地。开发區发展了30多年,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吸引了大量外资及本国企业,成为新的城市或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区。
  在新的时期,开发区仍有其天然的优势,对区域和城市发展仍能起到促进和带动作用。
  第一,投资环境优化。招商引资也好,发展工业也好,发展城市也好,开发区仍然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需要平台和载体,开发区就是很好的平台和载体,其重要意义就在于不仅优化了投资的软环境,同时也优化了投资的硬环境。投资硬环境就是通过先期投入,使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融合了政府的资金、金融机构的资金和市场的资金,用三种资金共同打造基础设施,是开发区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二,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工业的同时一定要发展服务业,让一个区域协同发展,只搞工业不搞服务业是不行的。现在提出要产城一体化,或者叫城市综合体,在这方面开发区已走在前头。
  第三,实行城乡统筹。过去开发区要地不要人,把土地征用了,村庄不管,农民不管,出现了很多城中村。如果农民成为开发区的员工,成为开发区的一分子,变成开发区的建设者,问题就很好解决。所以实行城乡统筹也是开发区的一个优势,而且可以打造为城乡统筹的样板。
  新区是产业聚集的平台和所在城市的反磁力中心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在上海设立了浦东新区。浦东新区位于上海黄浦江以东,面积5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1994年,天津市设立了滨海新区,2006年成为国家级新区。随后国家陆续批准设立了重庆两江新区、甘肃兰州新区、浙江西海岸新区、广东南沙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陕西西咸新区、四川天府新区等国家级新区,至今国家级新区已有19个。新区是继经济特区、开发区之后的新形态,呈现了什么样的性质与特征呢?
  第一,新区是新的发展规划区。如果说新区和开发区有所不同,从表面上看,就是开发区的面积比较小,新区的面积比较大。比如说天津滨海新区的面积共2270平方公里,不但有工业集中区、商贸居住区,还有农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等等。新区不仅仅发展工业,也要发展服务业,还要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工业区只占很小的比例。新区的规划面积较大,但建设面积较小。因此,一般来讲,新区的生态环境较好,空间布局比较合理。
  第二,新区是大都市的反磁力中心。很多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恶化,患上了大城市病。如北京的“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原因就在于空间布局“单中心摊大饼”,修了二环修三环,修了四环修五环。应变“单中心摊大饼”为“多中心组团式”,建立“反磁力中心”,才能根本解决人口膨胀、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所谓“反磁力中心”就是一定要有吸引力,打造交通更便捷、功能更完善、生态更美好、经济更繁荣的新区。只有这样,企业才愿意去,人才才愿意去,才能疏解主城区的功能,减轻主城区的压力。
  第三,新区是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新区,目的是吸引投资者,集聚产业,为产业集中和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有的省市规划建设了规模很大的新区,规划了宏伟的CBD,建设了高大的楼房,有的也搞了很多房地产,吸引本地人、外地人去买房子。房子卖出去了,房地产商赚了钱,但买房子的人并不去住,服务业发展不起来。有些省市为了吸引人去买房子,把政府办公楼也建在那里,但还是逃脱不了人气缺乏的命运,老百姓谓之“鬼城”。不仅造成耕地资源的浪费,也浪费了宝贵的资金。设立新区的主要目的是集聚产业,创造就业岗位。随着第二产业的集聚,服务业也会随之发展起来。
  特区、开发区、新区是带动区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
  根据区域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并非在所有的地方同时出现,而是集中于空间的某一个点上,这一个点就是区域经济增长极。因为遇到某种机遇,经济要素快速向这个“点”聚集,就会获得超常规发展,就会快速崛起,然后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增长极需要培育,培育主体的实力越强,培育的力度越大,增长的速度就越快。但增长极的范围不能太大,范围太大就失去了增长极的意义,培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特区、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均是区域经济增长极。增长极不是范围很大的城市群,也不是跨越几省的经济区。
  区域经济增长极具有三大效应。一是世人瞩目的焦点。深圳如此,浦东如此,最近推出的雄安新区也如此。一经推出,全球轰动,投资者便会纷至沓来。二是人才聚集的高地。“人往高处走”,增长极蕴含着极大的机遇,那些视野开阔尤其是怀才不遇的人会争先恐后地前来。三是要素流动的洼地。所谓“洼地”,就是成本洼地。基础设施投资由政府提供,再赋予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服务,投资一定会取得好效益。成本低就意味着利润高,资本追逐利润,因此,各类产业就会在此处聚集。深圳与浦东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也必将发展为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

推荐访问:特区 新区 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