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良”的幸福感


  释义
  “的确良”
  原指涤纶织物,随着这种织物作为衣料的广泛使用,人们也常常用“的确良”称呼这类织物制成的衣服。
  溯源
  “的确良”来自美国杜邦公司“DACRON”品牌名称的转译。20世纪3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卡罗瑟斯,用石油聚合成两种高分子材料,杜邦公司在其中一种材料中提炼出锦纶纤维,英文叫做nylon,即我们常说的尼龙。而当时的英国人用卡罗瑟斯发明的另一种高分子材料纺出了另一种纤维,杜邦公司买下了它的专利,给它重新注册了名字“DACRON”,并大量生产,出口到世界各地。“DACRON”品牌的涤纶制品从香港进入中国,“DACRON”通过粤语的转译,就以“的确良”的称呼流传开来了,“的确良”也从一个品牌名称逐渐成为涤纶织物的代称。
  往事
  “内有的确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上流行的“的确良”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人极大的兴趣。“的确良”有着挺括不皱、易洗快干、结实耐穿的特点,犹如一股春风吹入了那个棉布料紧缺且不耐用的时代。60年代初,上海开始利用进口聚酯切片来制造涤纶纤维,因为原料都需要进口,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基本用于出口创汇,少量“出口转内销”的“的确良”,就成为了时尚而高档的抢手货。
  在习惯了穿粗布衣服的中国人眼里,“的确良”真的“的确靓”。最初,“的确良”以白色和蓝色居多,多用于制作衬衣,穿在身上挺括有精神。当时,拥有一件“的确良”衣服,是一件特别有面子的事情。要是恋爱中的男生想讨女朋友欢心,那么送一件“的确良”衬衣就准没错了。
  曾经有个四川小伙子排队去买“的确良”,轮到他时只剩下一尺布了,他正犹豫着呢,售货员就说:“你买不买?不买后面还有很多人等着要呢。”小伙子一急,就买了,可是一尺布只能做一条内裤。穿着“的确良”内裤的小伙子心想:“我穿着的确良,可是别人都不知道,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就做了一个牌子挂在外裤上,上书“内有的确良”。一日内急,就找了个公厕,将牌子解下来挂在门上。谁知出来的时候,公厕外面排了好长一条队,都在问:“怎么等了这么久还不卖呀?”
  “报告主席,我们去买的确良了!”
  布料的紧张抵挡不住中国人对美的追求,穿不上“的确良”衬衣,就“穿”个“的确良假领子”。假领子其实是真领子、假衣服,有前襟、后片、扣子、扣眼,保留了衬衣上边的小半截,穿在外衣里面,露出个领子就仿佛穿了一件衬衣在里面,足以以假乱真。人们美其名曰“节约领”,因为既美观又省布料。“的确良”假领子比棉布做的更耐磨、更挺括,花色和样式也更多样,爱时尚的人备上几件,就可以天天穿“新衣服”了,特别有面子。难怪鲁迅说过,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不过,公共场合脱外套时就要小心,别露馅了。
  1971年,毛泽东主席坐专列南下视察,途经上海需要稍作休息,到了开车时间,专列乘务员们才一路小跑赶回车上。看到这些年轻人气喘吁吁的样子,主席随口问:“干什么去了?”“报告主席,利用休息时间购买‘的确良’去了,因为这东西只有上海买得到。”“的确良”的紧俏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不久,一份相关的技术报告被送进了中南海。1972年2月5日,这份报告上有了毛主席的圈阅和周总理的批示。同年,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在上海开工建设,这就是后来的金山石化总厂。金山石化总厂的开工建设,拉开了中国化纤工业蓬勃发展的序幕。
  “的确良”不是“的确凉”
  随着上海金山石化总厂、天津石油化纤厂和四川维尼纶厂等工厂的投产,中国化纤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更多的“的确良”进入了普通百姓家,中国人也渐渐告别了那个打补丁的年代。而随着化纤面料的不断开发,出现了多样化的纺织物,比如棉料和涤纶料混织的“的卡”(的确良卡其布)。上身“的确良”衬衣,下身“的卡”裤子,“上的下的”成为最时尚的行头,是年轻人们经典的着装标准。到了80年代,随着各种花色鲜艳的“的确良”不断面世,各种款式的“的确良”裙子便成了女性们的时尚追求。人们的穿着也随之千变万化,城市的色彩也不再是当年蓝、灰、白的单一色调。花色鲜艳、结实耐穿的涤纶布料的出现,结束了中国人过去“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衣窘困,难怪人们要将这种布料称为“的确良”,的确优良。
  其实,作为一种化纤织品,“的确良”还是有许多不足的,冬天不抵寒,夏天透气差。“的确良”一点都不“的确凉”,不但闷得慌,而且还不吸汗,碰上出大汗或淋了雨,衣服便紧紧地贴在身上,好像没穿衣服似的,追求“的确良”时尚的女孩子,还得时时防“走光”才行。尽管这样,大概是对于美观漂亮的追求和享受新鲜事物的幸福感,战胜了“的确良”带来的小小不便,“的确良”还是风靡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成为当年最时尚的服饰。
  这些衣料也曾
  风靡一时
  卡其
  卡其是Khaki的音译,也有人译为“卡叽”,是一种厚实的斜纹棉织布。这种织物结构紧密厚实、纹路明显,挺括耐穿,染色加工后主要用于春、秋、冬季服装布料。在过去,卡其布常常被中国人拿来做制服,卡其布制服便成为体制内工作人员的固定穿着,甚至是身份的代表和权力的象征。这些穿着卡其布制服的人,往往一副神气十足的派头,体制外的人受到感染,也纷纷穿起了卡其布衣服。或许是源于对体制内的向往,似乎穿上了卡其制服,就可以让自己倍受尊敬了。曾经还有人编过歌谣:“大干部,小干部,身上穿的是卡叽布,青卡叽、蓝卡叽,都是坑的社员的。”看来,某些人权力的滥用,都从小小的卡其布上折射了出来。后来,随着布料的丰富,制服的制作也不拘泥于卡其布了,卡其的光辉也渐渐散去,成为再普通不过的一种衣料。
  开司米
  开司米,是克什米尔的谐音,即Kashmir的音译,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本是个地域名词,因为克什米尔地区盛产山羊绒及其织品,开司米也渐渐成为了山羊绒及其织品的代名词。开司米织品因其柔软的手感及极佳的保暖性能倍受世人青睐,然而一头羊一年的出绒量只有100克,而制作一件大衣则大约需要30头羊的绒,所以真正的开司米织品往往价格不菲。20世纪80年代,中国也流行起“开司米”。当时商店里卖的是上海产的“开司米”羊毛线,这种细毛线蓬松而质量轻,色泽鲜亮,一出现便受到世人的追捧。其实这流行开来的“开司米”并不是什么山羊绒,不过是较细软的毛纺织品,甚至有些化纤织品如腈纶毛线,在当时也作为“开司米”大行其道。真假难辨,却不妨碍“开司米”风靡全国。恋爱中的女人织一条开司米围巾,送给爱人以求拴住他的心。你看,开司米,读起来和Kiss me(吻我)倒也相仿,自然是表达爱恋的最佳礼物。

推荐访问:的确良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