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对皖江城市带的启示


  摘要:运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并且借鉴了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经验,研究了皖江城市带发展的现状与不足,为皖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且给皖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一体化;皖江城市带;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112-02
  
  1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机理
  
  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各种效应的研究成果显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规模经济利益。如果各国都处于封闭状态,市场将会缺乏弹性,则不能形成规模效应。(2)竞争效应。一体化经济集团形成后,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竞争程度加剧。可以提高经济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3)交易成本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成之后,成员国之间将不同程度的取消各种商品和要素流动的贸易壁垒,这不仅会降低交易成本,而且会引起资源在区域内部市场的重新配置。
  
  2 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经验
  
  2.1 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群产业的空间结构
  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群产业在空间结构上显现出鲜明的梯度圈层结构,各种地均指标都随着城市群的扩大而由中心向边缘梯度下降,这种梯度既表现为中心城市内部不同圈层之间存在明显的经济落差,又体现在大城市群范围内、中、外圈层的明显梯度。从轴心化模式的角度看,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群属于多核式的经济增长。借助纽约的资本优势,城市群内的每一座城市都形成了各自的产业亮点。孤立的看,费城的重工业,波士顿的高科技产业,巴尔的摩的冶炼工业,每座城市的主导产业都是单一的。但放眼整个城市群,其多样化、综合性的整体功能,远远大于单个城市功能的简单叠加。以纽约为核心,制造业带、交通带、城市带融为一体,形成了多核心的城市群体系。区域内产业布局调整合理,增大了城市间的互补性,从而增强了整个城市群的经济稳定性。
  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群产业的空间扩展模式——从点轴扩展到联网辐射。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群产业的空间扩张,经历了点轴扩张和联网辐射两个阶段;起初,少数经济中心集中在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呈斑点状分布。随着极化和扩散作用不断增强,中心港口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周边地区中小城市数量也显著增加。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形成了各自的城市群。沿海主要交通干线将中心城市连接起来,城市群沿着海岸方向扩展融合,并且在干线两侧集聚人口和各种经济要素,形成新的聚落中心。在此基础上,整个区域建立起具有密切联系的功能性网络,形成了区域发展的空间一体化。
  
  2.2 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政策
  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在产业发展一体化的过程当中主要采取了一下的政策措施:第一,政府的积极规划和适时调控。在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进行了积极规划和有力调控。比如历史上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群经历过三次重大调整。1921年第一次调整主要是向郊区扩散,带来的却是城市规划铺张、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1968年的第二次规划,重点是建立多个城市中心,但结果还是因为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城市空洞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而以失败告终。1996年,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的规划,确立了拯救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群的全新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扩大地区竞争力的视野,纽约与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共同繁荣的重要性,以及再连接,再中心化的思路。这次规划的结果是,区域经济得以整体、协调发展,中心城市以其科技、资本和产业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先导和创新作用。中心城市的实力和地位得到增强,而周围地区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第二,科学的政府规划。从20世纪50年代起,政府就十分重视波士顿一华盛顿城市群产业一体化的高级化建设。例如,在制造业领域,纽约市政府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房地产税减征5年计划(3年减50%,第4年减33.3%,第5年减16.7%)、免除商业房租税(前3年租税全免,第4年免66.7%,第5年免33.3%)、曼哈顿优惠能源计划(期限12年,前8年电费减少30%,以后每年减电费20%。通过实施“数字化的纽约,线路通向全世界”的产业发展战略,推动非盈利组织教育机构、各产业协会等、房产主、技术服务商三方的互利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区域,进而实现产业能级提升,占领国际产业竞争中的制高点,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对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传统技术型产业,则通过对外投资兼并收购海外企业等方式,将这些边际产业向外转移,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3 皖江城市带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皖江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在产业布局方面,合肥市的比较优势产业主要在制造加工业。芜湖具有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作为三大支柱产业的工业比较优势。马鞍山的比较优势产业主要在以钢铁为主,拥有钢铁、汽车、造纸、电力、机械等产业方面。铜陵是中国最早的铜都,其中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是世界大型铜精炼企业10强之一,具有较强的铜材加工生产能力。目前,又形成了除铜之外的三大主导产业:化学工业成为全国最大的硫磷化工基地;电子工业成为全国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建材工业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巢湖市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建材、电线电缆、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纺织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巢湖市现有省级开发区6个和一批工业集中区。宣城已形成宣城中心城市和宁国、广德2个副中心城市。宣城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机电、汽车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轻纺、冶化、医药、建材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家电、汽车、机械、建材、纺织服装等是滁州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同时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以石英岩、岩盐、石膏、凸凹棒石粘土和绢云母5种非金属矿产为重点的非金属矿加工业。池州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现已探明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藏40余种,其中铅、锌、锑、锰、钼等有色金属矿产储量居安徽省首位。金、银储量可观。安庆市是沟通三省并连接上海、武汉两大经济区的纽带。安庆是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和纺织加工业基地。工业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轻纺、建材、机械四大支柱产业。
  
  3.2 皖江城市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皖江城市带在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第一,合肥市、芜湖等核心城市规模偏小,带动力和辐射力偏弱。在皖江城市带的发展中,合肥、芜湖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总量偏低,带动力不强,辐射力偏弱,对周边城市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芜湖的真正城市人口不到100万,GDP总量远低于1000亿元,作为双核的中心城市规模偏小。从发展阶段和产业集聚程度看,合肥、芜湖目前对周边城市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更多的是从周边吸取

推荐访问:波士顿 华盛顿 启示 城市群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