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结构的视角探求中部人才资源开发的模式


  针对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中部地区人才资源的现状,确立符合本区域的人才资源开发模式,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是问题研究的目的。在探究的各种人才资源开发模式中,产业结构决定开发模式在中部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中具有广泛的运用性和针对性。
  所谓产业结构决定开发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发展的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重点开发优势产业、主导产业人才,对当前急需的人才往往采取高薪、减免税收或采取其他优惠政策等措施引进。
  
  一、确立产业结构决定开发模式的依据
  
  1.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确立该模式的基本依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部六省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结构,发展到了现在的以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新型结构,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交通、金融、保险、旅游、信息服务等现代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但与全国相比较,中部六省三次产业结构仍然相对滞后(见表1)。
  
  表1主要年份全国和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表 %
  
  资料来源: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部崛起与人力资源开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40。
   随着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逐步实施,中部地区就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95年的75.22%下降到2003年的53.5%,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95年的14.4%上升到2003年的21.0%,第三产业从1995年的9.7%上升到2003年的25.5%,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见表2)。但是,中部地区与全国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很艰巨。中部地区尚处于传统型或从传统型向发展型转化阶段,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亟待加大力度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无疑从客观上对中部地区人才资源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普通劳动者过剩与高科技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持续时间过长,这也是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障碍。如信息技术人才、专业外贸人才、金融保险人才等远远不能满足中部地区信息产业、商贸产业、金融保险产业的需求。可见,中部地区人才资源存量和现有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人才资源存量制约了中部地区现有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质量。反过来,人力资本的投入,又受制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增加人才资源存量,以便更好地适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表2 中部地区劳动力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
  
  资料来源:娄星.中部崛起视角中的教育发展战略,教育发展研究,2005,(12)。
  
  2.现有产业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是确立该模式的客观依据
   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煤炭产业、有色金属采选业、黑色金属采选业等能源原材料采选业以及能源原材料的后续加工业领域,如有色金属矿冶炼及压延业、黑色金属矿冶炼及压延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中部地区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关键是要把中部地区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化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同时要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即以汽车为龙头的机电产业,以钢铁为重点的材料工业,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轻纺制造业,以水电为重点的能源电力工业,以金融、房地产、商贸、物流等为特色的第三产业等五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业、旅游文化等替代产业以及软件、光电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现代中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而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化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及新兴产业的培育、形成离不开一大批具有特殊专业知识的人才,这就为中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提供了空间,也为中部地区确立该模式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产业结构决定开发模式的实施
  
  1.培养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根据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及新型产业发展的需要及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结构要求,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因而中部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根据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制定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中部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研究专业结构的设置,将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落实到具体的规划和政策中。同时,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政府要实行干预的手段使高校形成人才供给的能力,与其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匹配的专业设置,政府要实行专项的财政补贴制度,以形成对高校的激励机制。同时,中部地区的地方高校的定位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将产业结构作为专业设置的定位器。按照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培养适应中部地区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针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新兴的行业对现有的人才资源进行存量调整,通过继续教育、转岗培训和深造进修等方式,盘活现有人才存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保持第二产业人才资源总量的同时,应注意培养、造就中部自己的环保、生态和利用信息等高新技术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从高层次战略型人才角度增加中部地区在区域竞争中的筹码。中部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强调人才的自我积累,形成一个能够不断进行知识、能力积累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为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能够进入第一劳动力市场提供机会与知识及能力基础。
  2.适当引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根据本国或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及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趋势,因时因地采取多种政策和措施及时引进海外优秀人才,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通常采用的手段。通过采取这些政策措施,一方面能够使当地的人才资源始终处在发展动态平衡中,另一方面是能很好地协调人才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人才资源结构与经济结构达到最佳的契合点,从而获得最佳的产出效益。中部地区可以借鉴这些国家或地区引进人才的某些有益的经验,在着手培养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时,适当引进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学科带头人,不断改善人才结构,发挥高层次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要注重结合本地实际,立足区情,讲求引进效率,以“有用”、“实用”为根本条件,引进中部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以解决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的矛盾。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推荐访问:探求 产业结构 资源开发 视角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