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医疗改革进程及其主要问题


  【摘要】健康是人类的第一财富。医疗体制的运行直接影响我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产生直接影响,医疗体制改革则最大限度地关系到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并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医疗体制顺应时代发展、满足人们需要成为当今各国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开始进行30余年,取得了进步,但仍然暴露了众多问题。
  【关键词】医疗改革进程;主要问题
  一、公共产品理论、市场失灵及医疗服务性质
  公共产品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关于政府作用的理论。公共产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在消费活动中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它又被称为公共物品,公益物品等。根据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是否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可以分为4 种不同类型的产品:(1)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是纯公共产品;(2)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是纯私人产品;(3)具有非排他性与竞争性的产品是公共资源;(4)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为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身无法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效率最高的情况。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经济能够在自发运行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自身力量的调节,使社会上现有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状态。但是,现实中的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符合整个社会要求的正确的资源配置结果,从而发生市场失灵。医疗服务的市场失灵就是指医疗卫生服务的固有特征使医疗资源仅仅通过市场机制无法达到最优化配置。
  然而,从公共物品的定义划分来看,医疗服务有其自身特点。首先,由于医院每增加一个患者都会带来成本的增长,而非竞争性要求边际成本为零,因此医疗服务没有非竞争性;其次,一般情况下,患者不付费就无法享受医疗服务,于是医疗服务也无非排他性。综上所述,医疗服务的性质若严格地按照公共物品的定义来讲,并不属于纯公共物品。医疗服务的提供需要国家干预,但国家生产并不是其唯一的干预方式,且在政府的参与、干预过程中也随之带来一些新问题。
  二、我国医疗改革的进程
  我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始于1985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1984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中涉及的关于“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的提议标志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正式开始。
  1992年,我国确定了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与此同时,市场化医改也逐渐浮出水面。1992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对医院提出“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要求。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药品回扣、虚假广告、医疗事故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关于“医疗改革应该市场化还是政府主导”的问题。1998年,我国推行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
  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国务院体改办、卫生部等八个部委单位签署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市场化的实行提供了政策支持。此后,陆续出台了13个配套政策。2000年3月,医院产权改革的伊始随着江苏省宿迁市公开拍卖卫生院逐渐展开。随后,近百家公立医院被拍卖,政府资本逐步退出医疗领域。
  2003年非典爆发,暴露了中国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的弊端,人们开始对1997年以来的医疗改革进行反思。包括麦肯锡、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以及清华、北大、北师大在内的中国著名学府共提出9套医改方案。08年,中央成立医改协调小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新医改进入实施阶段。新医改方案
  明确了政府基本医疗的范围和供需兼补的政策,提出了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这一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否定了之前的以市场为主导的医改,政府在医疗体系中的主导作用被重新确立。
  2009年3月17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
  2015年各项医改政策频出,包括分级诊疗、药品审批制度、互联网+医疗、精准医疗计划等,引导行业向更高效、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这是医改启动十年来最牢固的“冰山”。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正是未来一段时间医改任务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一环,是“破冰”的第一步。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逐渐转型为市场经济,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医疗服务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新医改方案颁布的几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却依然普遍存在。
  三、医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资源出现分布不均的局面
  “不患寡而患不均”,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品准公共物品具有普遍服务性质,这就要求医改要保证医疗服务资源的充足等。据安艳芳的《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特点与改善策略》一文分析,我国医疗资源在层次配置、城乡配置、区域配置上出现严重不均:层次配置上,医疗资源在不同层级的配置与流动呈现出典型的“马太效应”,即国家卫生经费对城市大医院投入比例越来越大,县属医院及乡镇医院所占费用越来越少。城乡医疗资源分布呈现“两极化”和“二八化”现象。医疗资源配置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呈现明显两极分化特征,即城市医疗资源配置充分甚至过剩,而农村医疗资源稀缺而匮乏;医疗资源配置区域上,中国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大城市的大型公立医院,部分大医院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配备率与医疗技术、住院条件等已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配置相对缺乏,医疗技术水平落后,体现出及其不均衡的特点。出现了医疗卫生资源 80% 集中在城市、20% 分布在农村,而城市中医疗资源80%集中在大医院的“倒三角”现象。

推荐访问:浅析 进程 医疗改革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