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舞英伦(二题)


  伦敦的穷人
  
  做护士让我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英国病人,也让我对英国社会有更深刻的了解。我曾探访过一位无家可归的女病人古姆小姐,从中知道了一点伦敦穷人的生活。
  在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周围,有一片六七层的红砖墙老式楼群,从维多利亚时代起,这里的建筑几乎没有改变过,只是不停地粉刷涂新,独特的建筑风格,使房价持续上升,也使这一带成为伦敦的一个富人区。那里有一座黄砖的小楼,在楼群中一点不起眼,这就是无家可归者旅店,这里住的都是女性,我的病人就住在这里。
  按响门铃,不一会儿,门自动开启,我走进去,一楼大厅里坐着一些年老体弱者,也有几位年轻人,她们或抽着烟,或面无表情地呆着。在服务台签名后,乘电梯上到三楼,从楼道的窗户望出可以看见教堂的尖顶,教堂的钟声也隐约可以听到。我敲了敲06号房门,一会儿,古姆小姐打开门,房间里冒出了股刺鼻古怪的气味。我对她说,早上好,你先洗个澡,然后到三楼的客厅来,我在那儿等你。她点点头,关上门。
  我在客厅里等了约20分钟,古姆小姐洗完澡,来到客厅。她披着长长的灰白色卷发,白白的脸上长了许多雀斑,穿了件桔黄色的T恤衫和白底黑花的人造棉长裙。她体态肥胖,走起路来一摆一摆的。她没有戴胸罩,一双硕大的乳房在T恤衫里左右晃动,透露出一股原始的性感。我觉得她不是在勾引人,她是不能控制自己的躯体,让它任其发展。她不禁使我想起,楼道上挂着的一幅油画,三位女性裸体拥抱在一起,棕色的线条、淡黄色的底色,画面构图简单,人体结构准确,人物表情含有一种晦涩的情调。
  古姆坐在我对面的沙发里,我们开始了交谈。我的工作就是和她聊天。
  古姆小姐五十岁,没有结过婚。中学毕业以后,曾在律师所做过一段时间的秘书,以后再没有工作过。她一直住在政府给穷人提供的廉价住房里,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开始和别人合住,现在一个人住在一个带洗手盆的单间里,卫生间是公用的,房租每周200镑。古姆小姐没有收入,但每周她可从政府那儿得到50镑救济。10镑付房租,40镑是伙食费,其余190镑房租由政府承担。她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医药费也由政府包了。她的父母、兄弟都住在伦敦,他们很少来看她,她也基本与他们没有什么联系。
  与古姆交谈,刚开始我觉得与她无话可谈,除了谈天气还是谈天气。我想她生活得一定很无聊,但实际并不如此。有一次,她主动告诉我,她去看病时,在诊所里遇见一位德籍的男病人,他们谈得很投机。从那以后,他们每周在酒吧见一次面,一人一杯啤酒能聊一下午。从那以后,古姆开始每天买伦敦晚报,从上面寻找免费的娱乐活动,只要不付钱,她一定都会约男朋友一起去。有时,她还推荐给我,让我也去。
  现在,古姆每周的活动日程排得很满。不是免费音乐会,就是免费跳迪斯科或参观不同的画廊。皇家歌剧院午餐时的免费音乐会、音乐节日剧院下午的免费演出,都少不了她。每周她还用1英镑买彩票。她已坚持很久了,说不准,哪天她还能中一个大奖呢。一周的伙食费如有节余,她就去看一场新电影,恐怖电影是她的偏爱。一周的钱全都花光,一点不剩。反正下周又有50镑进账。她身上穿的衣服,都是慈善机构送到无家可归者旅店来的,穿在她身上还挺合适的。逢年过节,旅店举行晚会,饭菜免费,全体无家可归者饱餐一顿,等待下一个节日到来。
  这个旅店里住着各种各样无家可归者,他们不工作,从不考虑挣钱,靠着政府的救济,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辈子也过得津津有味。
  像古姆小姐这样的病人,生活在英国这样高福利的国家是很幸运的,社会的制度不仅让她,也让许多像她这样的人一生无忧,但它能持续多久呢?
  
  高效率的邮局
  
  世界邮政业从英国起源,红色的邮筒是其特有的标志,英国人常以此为骄傲,他们不遗余力地投寄各种邮品,特别是明信片,无论是在英国本土或到世界各地,英国人都喜欢给新朋旧友寄上一张有当地风光的明信片,以彰显邮政带来的亲和力。明信片风光无限,图文并茂,友情不断,使英国这个岛国与世界联通得更加紧密。
  1840年5月6日,英国开始使用带有维多利亚女皇头像的“黑便士”邮票。一场通讯的革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一百多年来,女皇的头像出现在一百多种邮票上,邮资付款方式由收件方转为寄件方,一张小小的邮票可以维系遥远的家族血脉联系和绵绵的朋友情谊。英国人发明的圣诞卡,使这种联通带有了更多的温情。在英国,没有人没有寄过卡,也没有人没有收到过卡,小小的卡片让人的感情插上了翅膀飞到远方。英国是世界惟一不需表明寄信人姓名和地址的国家,这使信件有了更多的私密性。
  近年来,由于电脑的普及,许多人利用电脑发电子邮件代替寄信,电子邮件快捷、经济、准确,给传统的邮寄方式带来冲击,这又是一场通信的革命,即使这样,邮政系统也是不会消失的。
  在伦敦,每天早上邮递员都会及时把邮件送到各家各户的信箱。人们放进邮筒里的信件,每天一次或两次被送往中心邮局。每个邮局又是小小的社区中心,生活中是离不开它的,家庭所要付的各种账单,包括水、电、气单,电话费,领取养老金,交汽车违章罚款,买彩票,买保险等等,都可以在邮局办理,还可以存钱取钱,像个小银行。小小的售邮票机更是为人们提供许多方便。根据邮票面值不同,顾客只需将硬币投入机内,再按数字键,显示所要购买邮票的面值,邮票便会自动弹出,找头也跟着跳出。除此之外,邮局还出售各种报纸、杂志、文具、小食品。邮局的玻璃窗上贴满了小广告,包罗万象,有租房子、找工作的,有卖物品的,还有各种培训班招生广告。很多事,只要到邮局就都解决了,邮局已成为多功能局,它像一个枢纽,连接着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哪个地方,能像英国邮局那样高效率地运转。当你在过生日的时候,收到一束远方的朋友邮来的鲜花,这也是邮政以一种看不见的方式给你的惊喜。
  一位在邮局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他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六点到邮局分发信件,两三个小时后,背上沉重的邮包挨家挨户送信,有时还要背着邮包爬很高的楼梯,工作十分辛苦。有一次,我在市中心一个邮局寄了一份挂号物件给国内的朋友,但不知为什么对方没有收到。我到邮局查询,一位中年职员接待我,他态度和蔼地表示一定会有结果。几天后我收到了该邮局邮局长先生亲署的信件,信上说,经查该邮件已经发出。他对我寄的邮件对方没有及时收到而感到歉意,并将继续追踪查询。不久,国内朋友告诉我,邮件他已收到。这件事我一直记忆犹新,它让我对英国邮局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精神无比钦佩。
  当邮政正常运转时,人们不会感到它的存在,一旦没有它,就会感到诸多不便。
  最近,邮局工人为增加工资而举行的大罢工,就让人尝到了没有邮政的尴尬。罢工前,邮局贴出告示,告知罢工开始的时间。罢工前一天,人们在邮局里排起长队,他们抱着大包小包,想把要寄的东西赶快投递出去,其实,他们应该知道,当他们把邮件交给邮局后,第二天这些邮件还是睡在邮局里,等待罢工结束后才能寄出去。罢工持续了一个星期,那是安静的一个星期,没有垃圾邮件从邮洞里塞进来,减少了清扫的负担,所有红色的邮筒都贴上了黄色的封条。不过那几天人们的心情好像也轻松了许多,不用去担心收到任何账单,也不用急于去付某笔欠款。
  有时候,我实在想不明白,像英国这样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邮局罢工给全社会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而当局却能容忍这样的情况持续。谁愿意干就干,不愿干就走人,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何况有大量的求职者在等候。皇家邮政的独家统治造成了这种局面形成,如果有其它一两家邮政业并存,罢工就不会对全社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了。
  罢工以后的几天里,邮递员们改用推车送信,车里装满了迟送的邮件,一周的工作量都加在一起,活一点没少干。他们没有地铁工人幸运,因为罢工后,地铁工人根本就不用再运送罢工期间没有运送的乘客了。
  
  (选自《独舞英伦》/罗露西 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版)
  
  读图时代
  人改变不了历史;历史可以改变人。
  
  (选自《斗室的散步》/黄永玉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

推荐访问:英伦 独舞 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