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搁浅船舶的技术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结合案例对搁浅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集中阐释了救助搁浅船舶的技术应用过程,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更加直观的研究参考。
  关键词:救助 搁浅船舶 技术 应用过程
  1.概述
  近几年,伴随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船舶行业将逐渐向集约化和大型化发展,也正是基于此,船舶搁浅等事故问题发生几率也逐渐增大。需要注意的是,若是船舶搁浅不能得到及时的救助,不仅会加剧船舶破损的风险,也会出现溢油威胁,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但是,在大型散货船舶质量管理项目中,只有提供有效的脱绞力、抬浮力等,才能从根本上优化救助效果和整体水平。
  2.案例分析
  本文以某地区船舶搁浅案例为例,在2015年8月末,散货船装载17万吨铁矿石,在原有航道行使一段时间后偏离原有航道,在附近海岸搁浅,距离陆地约为24nmile。距离事发4天当地打捞局接受了船舶所有人的委托,集中派遣相关人员到出事地点进行救助作业,并且在作业8天后成功救助搁浅渔船,将其拖航至规定海域内。
  3.搁浅船舶实际情况
  3.1基本信息
  为了全面分析救助机制的应用过程,要对搁浅船只的实际情况进行收集和处理。该船舶主尺寸为LOA×B×D=290m×46m×24m,整个船舶在空船状态下质量约为2萬吨,共计九个货仓,本次装满货物后净重5.6万吨,总重8.8万吨。本船舶的夏季吃水量为17.7m,其基本侧视图如图1。
  3.2运行情况
  在对具体信息进行集中分析和综合性处理后,针对相关信息进行了集中的分析和处理,具体参数如下:
  搁浅船只低潮左倾约为0.3度,高潮右倾约为0.1度,周围存在细砂。在搁浅前,船只处于高潮,艏的基本左吃水量约为17.6m,右吃水量为17.7m。船舶内部一号燃料油仓内重油的存储量为139吨,二号燃料油仓内重油的存储量为725吨,柴油仓内部的柴油存量20吨。结合对船舱内部的勘测数据进行分析,左舷7#货舱本身出现了双层底结构轻微变形的问题;右舷4#—7#货舱双层结构出现轻微变形,但是并没有破损问题,因此没有渗油或者是渗水问题。
  4.救助搁浅船舶的技术应用过程
  在实际救助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运行了有效的处理机制,确保技术分析分级结构和处理效果能满足实际需求,具体的应用处理机制和分析框架如下:
  4.1施工船舶管理
  利用1700吨全旋转吊船进行处理,能提供有效的拖绞力约200吨,连续桩柱拖力170吨,三用拖船系柱拖力60吨,全回转拖船德滨51.9吨,全旋转浮吊船芝罘岛能为整体结构提供拖绞力120吨。
  4.2施工管理过程
  在实际救助过程中,要按照标准化程序予以分析,并且有效开展相关操作,从而有效救助搁浅船只。
  第一,需要借助救援船只的力量顶住搁浅船只的左前方,确保救援船只和搁浅船只能形成60度的角,其利用当地的机动船舶进行处理和现场情况分析,整合船只按照有效的顺序配合搁浅船只进行掉头,从而维护现场的实际情况。
  第二,救援船只要顶向搁浅船只的左舷位置,利用另一辆救援船只顶向搁浅船只的右舷位置,从而维护整体救援过程的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搁浅船只转向结束后,船只的艏向能达到334度,并且集中合力向搁浅船只的船尾运动,出现脱绞迹象,维护浅水区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能集中拖动到商用交船地点,确保救援成功。
  5.救助搁浅船舶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救助过程中,项目技术管理部门要针对具体问题建构具体分析的框架,着重处理相关注意事项,确保控制策略的完整性和实效性,也能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落实系统化的处理和管控策略。
  第一,有效处理潮流参数的影响。相关技术人员在结合现场勘查项目和数据参数后,对其涨潮流向进行分析,大约会控制在350度的位置,且潮流并不是非常规则,就使得潮流开始降低。研究后发现存在大约2kn的北向潮流,基于此进行数据分析和全景扫描,能适合搁浅船舶脱离搁浅境地的处理方式,最有效的脱浅方向就是沉船的尾部,主要由于搁浅船只的右舷为浅滩,为了全程有效克服搁坐力,也要对流水的作用予以分析,就要对相关参数予以全面分析,计算后得出,整个水流的基本速度是2kn,此时为基本潮流结构,船只受到的流力也将达到260吨,借助公式
  P = 0.5 ρAev2 ①
  其中,P表示的是整个系统的基本流动力,单位是kN;ρ表示的是整体系统的海水密度,本文将设定为每立方米越10.26千克,Ae表示的是系统模型在运行过程中,其实际的应流面积。将吃水线设定为17.8m,将其和长度进行乘积的处理,有效计算出其承载效果。
  综上所述,若是船只本身处于满载的状态下有着规定的吃水深,且水阻力会对搁浅船只的搁浅项目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处理机制建立后,要对当地水流的实际流速、流向结构、潮汐基本规律等问题进行集中的了解和分析,一定程度上制定有效的处理方案,确保整合措施的完整性。
  第二,要对大功率拖船予以使用和管理,为了有效建立完整的管控体系,也要结合实际拖力参数予以管控。相关技术人员要结合设备的施工经验,正是由于在实际救援过程中,并不能完全按照标准化流程践行相关操作,尤其是计划位置的变动以及预定航线的计划,确保拖拽工作的连续性,结合船首稳定仓位,确保不会受到漂浮储持性等参数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的予以统筹管理,保证工作经验值得学习。
  第三,要对港运拖船的灵活性以及顶推能力的持续性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提高港作拖船的实际应用效果,维护其联用效果的稳定性,保证处理效果和控制结构满足实际需求。

推荐访问:搁浅 救助 船舶 研究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