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砥砺春华秋实【世纪沧桑砥砺,百年春华秋实】

  百岁清华,数易其名,历经风雨,和百年中国历史一道沉浮,在中国人的记忆中留下诸多悲喜交织的影像。清华影像中有些特殊的身影――他们或为众人熟悉,或已在岁月长河中变得模糊,但却因为一个共同的身份令人肃然起敬又充满好奇。那就是:清华校长。谁是首任校长
  沿清华学堂这个旧名再往前追溯,那时它还叫游美肄业馆。1911年4月9日,清外务部与学部一同奏请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两日后,宣统朱批:“依议,钦此。”
  当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正式开学,此时的清华学堂监督(校长)由清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兼任。被许多人称为清华创建人的周自齐出身山东一个官绅世家,他自幼在大家族中接受了宏博的国学教育,后考入广州同文馆学习外语。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见他“学业出众,一表人才,潇洒大方”,便保送他进入京师同文馆学习。
  在北京,周自齐的外语才能得以发挥。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等人阅读日本报纸上的新闻,周自齐就是翻译之一。京师同文馆毕业后,周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毕业回国后,他开始在外务部任职,还曾陪同载振亲王参加英王乔治五世加冕大典。
  1909年,周自齐出任游美学务处总办,从此与清华结缘。他组织筹建了清华学堂的前身――游美肄业馆,在校址的选定、购地、建校、聘请教员等方面倾尽心血。最为后人关注的是选拔学生留美。周自齐定下“中文要通达、品行要纯正、家世要清白、不能有破相”的标准,梅贻琦、竺可桢、胡适、赵元任、金邦正等以后的名人大家,都是通过了周自齐的选拔而得以留美。
  
  留下八个字的辞职校长
  
  周诒春的一生很有些传奇意味。他曾就读于美国威斯康辛、耶鲁等名校,也曾在科举考试终结后的1911年被清政府授予进士、点为翰林,时称“洋翰林”。他在1912年担任过孙中山的英文秘书,也曾任过民国政府的农林部长和卫生部长。然而,在许多清华人眼中,清华校长才是周诒春一生最大的光辉。
  曾有学者这样评价周诒春:“他是清华的拓荒者,清华的创建人,筚路蓝缕,惨淡经营,播下精选的种子,收获到丰硕的果实,建立了优良的传统,奠定下巩固的基础。”在清华4年多任期中,周诒春拟定了清华学校从留美预备学校向正规大学转变的宏伟计划:主持修建了清华园内早期著名的四大建筑;确定了清华校训;开创了清华的体育传统。
  1916年,他正式向政府提出让清华向独立、完全大学过渡的计划。在呈请书中,他写到:“我国地大物博,已设之完全大学寥寥无几。当此百度维新之候,尤宜广育人才,以应时需。”然而在1918年初,因为受到亲日派排挤和污蔑,周诒春留下“既遭时忌,愿让贤能”八字而辞职。曾有当年清华学子这样回忆老校长离职那一天的情形:“清华学校全体集合,学生们身穿军操制服,一齐举枪向他致敬。这悲哀持续了这样久,以至于他离开了十几年,清华也没有忘记他,或者说不肯忘记他。”
  
  第一代海归NBA校长
  
  在清华学校时代,最后两任校长是曹云祥和温应星,前者任期5年半,后者为2个月。曹云祥是哈佛大学商业管理硕士出身,可称之为中国最早一代海归N3A。他于1922年任清华校长。根据清华校史记载,在他的任期内,清华实现了由一个中等程度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
  曹云祥还主持办起了鼎鼎大名的清华国学研究院,聘请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研究院导师,史称“清华四大导师”。数学0分也能当校长
  1917年北京大学招生期间,参加阅卷的胡适在招生会议上说:“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北大校长蔡元培当场表示同意。可当委员们翻阅这名考生的成绩单时,却发现他的数学是O分,其他各科成绩也不出众。由于蔡、胡两人的执意,学校还是破格录取了这名学生。这名学生就是罗家伦,11年后,他成为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罗家伦“五四”时期曾在北大与傅斯年一起创办《新潮》杂志,与《新青年》相呼应,之后出国留学,拜在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教授门下,成为胡适师弟。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北大校长蔡元培批准由北大经费中每月拨出3000元给《新潮》,引起保守派强烈攻击,要求他辞退两个教员和开除两个学生,两个教员是陈独秀和胡适,两个学生是傅斯年和罗家伦。蔡元培的态度是不照办。
  罗家伦主政清华时年仅31岁。上任伊始,正赶上清华暑假招生,他匆匆而来,在招生简章上大笔一挥,添了4个大字:“男女兼收。”于是,清华在当年迎来了第一批女学生。不知是否与自己经历有关,当年钱钟书数学考了15分,吴晗数学考了0分,罗家伦照收不误,后来钱钟书回忆:“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召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我并向罗家伦弯腰鞠躬申谢。”
  
  终身校长
  
  梅贻琦是两岸清华之中任期最长者,也是清华校长中有诸多流传甚广之言论者。学者司徒允这样评价他“被誉为‘清华终身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可谓备得‘身后荣誉’,一句‘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的名言几乎使他与蔡元培先生比肩而立。”
  有人评价梅贻琦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成功的出任两岸清华校长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但就是这一件事,使得清华得以在10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其时风雨飘摇,学潮四起,驱逐校长的运动此起彼伏。但梅贻琦在任期间,清华学生的口号都是“拥护梅校长”。俗话说“君子名满天下,谤亦随之”。梅贻琦生前身后却总是“翕然称之”、“胥无异词”。人称“寡言君子”的梅贻琦殊少言辞,然而一句“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掷地有声,余韵至今。其治校期间所行,只为印证那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终其一生,无论在大陆还是台湾,梅贻琦始终服务于清华,真堪是清华的“终身校长”。

推荐访问:砥砺 春华秋实 沧桑 世纪沧桑砥砺 百年春华秋实 世纪沧桑砥砺 百年沧桑砥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