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应当永远记住这一幕]历史教育的形式应当生活化

  至今难忘今年的春节假期,我是捧着一本书伴着泪水度过的。书名是《立马中条》,泪水是被它“赚”出来的。多少次,我被书中的情节所打动,泪水打湿了书页……   书是朋友送的。朋友送我书的经过是一个故事;这本书里讲的是一个故事;朋友和他的朋友们正在书写的还是一个故事――
  
  朋友送我书的故事
  
  我说的这个朋友是台胞高志云。
  高志云先生是全国台联的老朋友,早年从台湾到美国读书,长期生活在国外,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经常应邀回国参加一些活动。去年下半年,高先生回国参加完保钓运动40周年纪念活动之后,从江西井冈山来到北京。老朋友相见,吃顿饭总是要的,餐叙闲聊中,听他说起最近正与山西有关部门合作,在黄河边修建一座抗日烈士陵园,并大致讲述了一个抗日战争时期800国民党士兵集体跳黄河的故事。
  当时我就感到非常震惊。800人跳黄河!如此重大的事件我怎么就一点儿没有听说过?
  本人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编发过大量有关国共两党抗日的稿件,参与编辑过一些抗目的书籍,筹办过一些抗日的展览,而且赴台考察过台湾同胞抗日史迹,接触走访了不少台湾抗日家族,编写过台湾少数民族抗日的图片集,凡此种种经历,自认对中国人民抗日的历史有所了解,但这次却懵住了。
  高先生讲得很认真,见我将信将疑,又拿出一些资料让我看,但这些资料几经复印,不是很清楚,而且也不够完整,他答应回美国后再寄些资料来。
  又是一两个月过去了,我一直惦记着此事,曾试着与他联系,但一直没有联系上。
  11月的一天,我接到高先生的电话,他又到北京了。这次他带来了不少资料,包括: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为山西芮城县政府出具的史实证明、山西省芮城县政府为中条山英雄跳黄河殉国建碑立的志、山西省平陆县文史资料关于“六六战役”的回忆片段、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中条山抗战暨“六六战役”与跳黄河史概,甚至还有中组部1984年11月颁发的关于确定杨虎城部三十八军指战员参加革命工作时间的通知。厚厚的一摞资料,外加一本《立马中条》,我再也没有理由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
  当时,我正在筹备台湾少数民族抗日史实图片展,我带高先生参观了展览,顺便送给他一本刚出版的图片展图集。因为公务太多,一直没有完整一点儿的时间看这本《立马中条》,于是,就有了开头说到的利用春节长假读书并被书赚去许多眼泪的那段事来。
  
  书里讲述的故事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立马中条》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者是陕西的3位作家:徐剑铭、郭义民、张君祥。这3位作家,背着行李和干粮,自费走入中条山,踏访那场战事的知情者,历经10年,钩沉出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1938年6月,国民政府决定在原第十七路军基础上组建31军团,任命孙蔚如为军团长,从陕西渡过黄河,在中条山部防,抗击日寇。蒋介石向孙蔚如下达的命令是:以坚守中条山、掩护黄河安全为任务,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撤回黄河右岸。
  孙将军带领关中子弟渡河之后,与日寇进行了一场长达两年多的战争,把不可一世妄言3个月占领中国的日本侵略军拒阻于潼关以外,使其进入关中掠占西北的梦想死于胎中。
  31军团有效地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嚣张气焰,也成了日本人必欲除之的心腹之患。
  1939年5月29日,日军牛岛、川岸师团3万余人分9路扫荡芮城、平陆地区。孙蔚如率领不足两万兵力的部队与敌人周旋,双方在中条山山岳地带展开了拉锯战。6月6日起战斗升级且异常激烈,31军团177师为抗击日寇南进入侵,在中条山的二十里岭、陌南镇等周边地区与日寇展开了殊死的激战。在日军以重兵阻断我援军对177师的增援后,6月7日,日寇集中优势兵力动用飞机、大炮、战车、毒气将守卫陌南一带的177师陈硕儒所部包围。在背水一战的生死关头,师长陈硕儒组织40挺机枪排成一排齐射,杀出一条血路率大部突出重围。另有一千多名士兵没有冲出去,他们被两倍于己的日军包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拼杀,死亡200多,余下的800人弹尽粮绝,被逼到黄河岸边的悬崖上,三面都是绝壁。这800名年轻的陕西壮士视死如归,面向陕西方向跪拜家乡、跪别父母后,在“宁跳黄河死,不作亡国奴”的吼声中,纵身跳F高崖,随滚滚黄河,魂归东海。
  800名壮士集体投河的悲壮一幕,被山里的村民看见了。活着的几位村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最后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悬崖上只剩下最后一个关中籍中国士兵,这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他的部队的军旗,那是杨虎城将军创建、孙蔚如将军统帅着的西北军的军旗,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被硝烟熏染,他仍然双手高擎着。他在跳河前吼了几句秦腔,是《金沙滩》中杨继业的几句――
  ――两狼山――战胡儿――天摇地动――
  ――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阿――
  就在800壮士集体投河的同时,在距此十余里的马家崖,我177师工兵营的200多名战士也被日军逼到了悬崖上,扭打在一起,不少人抱着敌人滚落黄河。疯狂的日军指挥官再也顾不得投鼠忌器了,慌忙命令炮兵向崖上开炮。只见炮火荡起的烟尘中,一百多名中国士兵飞身扑向了黄河,另有数十名目军死在了自己的炮火下。
  黄河岸边的老人们说:“那天,黄河水都被染红了,十几里外都是一片血红,那是一千多名抗日士兵的血啊!”
  据调查和文献记载,壮士们的遗体在芮城、平陆、复县、垣曲百余公里的黄河河面上漂浮达三日之久。
  三天后,带部队杀回来的孙蔚如将军率领官兵在800壮士跳黄河的河滩上举行公祭。黑纱缠臂,纸钱飘飘。熏蜡被河风吹得明明灭灭。有人突然发现黄河水浪里有一杆军旗,诧异为何没有被河水冲走。士兵下河捞起这杆军旗时拖出两具尸首来。旗杆从一个人的后背戳进去,穿透前胸,这是一具日本士兵的尸体;压在日军尸体上面手里还紧紧攥着旗杆的人,是中国士兵,就是那个吼着秦腔最后跳入黄河的旗手。
  我敢说,任何一个有民族正义感的中国人,听到这个故事,都会为之动容。这些关中将士是民族的脊梁,他们在民族存亡的血战中,体现出来的凛然不可侵侮的大义,正是中华民族辉煌千古存立不灭的精神。这是一种永恒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延续发展骄傲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源所在。
  著名作家陈忠实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一千多名中国士兵的热血染红了黄河。一千多名年轻的生命演绎了精卫填海的神话!然而,半个世纪以来,我们记住了跳崖牺牲的狼牙山五壮士,记住了投江明志的八位抗联女英雄,却独独淡漠了这一千多名血染母亲河的年轻壮士!”
  
  朋友和他的朋友们正在书写的故事
  
  下面是高志云先生和他的朋友们正在书写的故事――
  美国有个胡氏教育慈善基金会,董 事长是美籍华人胡余锦明女士,胡余女士和美国加州扶贫教育基金会副会长高志云先生志同道合,他们多年来长期在国内资助贫困地区中小学的贫困学子,足迹遍及新疆、山东、甘肃、陕西、云南等省区,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区也有他们的身影。
  几次深入大陆内地,他们认识了张恒老师,张老师在“西安事变”研究会工作,对杨虎城将军暨十七路军军史颇有研究。在张老师那里听到800壮士跳黄河的事迹之后,他们非常震撼。胡余女士也有一段难忘的历史记忆,她忘不掉幼时随父母躲避日军战乱,父亲数次挥笔书写讨伐日寇檄文的情景。胡余女士当即慷慨捐资,提出两个建议:一,组织人力在当年战地收集史料,编辑出版800壮士义举书籍;二,在800壮士勇跳黄河处建立纪念碑,以之永久启迪教育后人勿忘国耻。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胡余女士还委托具有千年历史的山西芮城圣寿寺举办大型法会,超度800抗日英烈的亡灵。
  高志云先生也积极地为中条山800跳黄河抗日烈士纪念园的建立多方奔走。他不但利用自己美籍华人的身份积极在国内相关部门和国外华人社区奔走呼吁,而且委托业内权威人士、国内景观设计金奖获得者冯钦铎大师设计了800烈士园的整体方案,这个方案被山西省有关部门采纳批准后,高先生又在美国为纪念园的建设奔走募捐。
  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的奔波终于有了结果,作为纪念园的核心项目,纪念碑终于动工了。2008年10月17日,胡余女士和高志云先生不顾越洋之累,长途跋涉亲赴山西芮城县陌南镇的黄河岸边,出席芮城县政府主持的“800壮士纪念园纪念碑的奠基仪式”。胡余女士和高志云先生认真听取进展介绍并向当地政府官员和施工人员叮嘱着施工细节。在返回陕西赶往咸阳机场的路上,他们还同西安陪同人员商讨下一步建立纪念园和收集史料的工作计划。
  据了解,800烈士纪念园纪念碑工程已经完工,一座纪念碑已经高耸在当年800壮士跳黄河的岸边。下一步将完善纪念园的建设,充实展陈史料、文物,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座全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在黄河边建成。
  高先生来电说,他和胡余女士清明节期间将组织海外华人纪念团再来山西芮城,在黄河畔的圣天湖为抗日跳黄河800烈士纪念碑落成揭幕。
  那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里正在播出抗联八女投江的那段往事,看得我热血沸腾。多么希望有一天,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也能看到为了捍卫国家荣誉、民族尊严而英勇献身的800壮士跳黄河的故事,毕竟这段几乎被淡忘被湮没的历史,需要还其本来面目,重新注入到这个民族的血液里,注入到这个民族的现实的记忆中。

推荐访问:这一幕 记住 永远 历史应当永远记住这一幕 历史将永远记住 历史会永远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