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回流蔚为新风潮] 台商回流

  台当局开放“陆资入岛”政策成效不彰。台商对大陆投资也有所放缓,但在大陆投资有成的台商,却凭着多年经营累积的雄厚资金实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开始衣锦还乡,加快回台投资与返台上市步伐,形成一股新的台商回流风潮。
  康师傅入主台北“101”大楼
  在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号称超过7万家,知名台资企业也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知名度最高及为普通民众所熟知的应是以方便面起家的康师傅顶新集团。
  顶新集团魏家原本只是台湾彰化地方的卖油小厂,却在大陆生产销售方便面打出一片江山,成为台商在大陆最知名的台资企业。如今,顶新集团下有康师傅控股顶巧控股顶全控股、台湾味全与顶基公司等多家控股公司与分支企业,经营范围早已超以方便面为主的食品产业,而成为涉及食品,饮料,餐饮连锁、地产与便利店等领域的集团企业,一年的营业收八超过数百亿元人民币。
  在大陆成功发展之后,顶新集团开始荣归故里,是第一个返台投资的知名台资企业。早在多年前,顶新集团就以巨资收购了台湾知名的味全公司,将乳业与饮料事业版图扩大到台湾。随后,顶新集团在台湾南部建立了康师傅方便面生产线,年产已达9亿包是台商少数重回台湾从事制造业生产的企业之一。
  在持续扩大大陆事业版图(在天津投资兴建年产48亿包的现代化方便面工厂)的同时,顶新集团在两岸关系新的形势下加快在台投资步伐,四处收购掠地,扩张事业版图。顶新集团先后参与竞标台湾知名的民生金融大楼与新光三越大楼,并宣布已筹资500亿元新台币投资台湾房地产。尤其是今年以来,顶新集团筹集巨资,大肆收购台北标志性建筑“101”大楼的股份,短短数个月之内,就取得“101”大楼37%的股份,一举成为“泛公股”(多家准公营企业的股份之和)之外最大的股东。在日前新一届台北“101”董监事改选中,顶新集团一举取得五席董事,两席监察人,而且魏应交出任“101”公司副董事长,可以说成为“101”的新主人。顶新集团入主“101”,受到岛内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台商衣锦还乡的典范。
  
  旺旺集团在台事业版图迅速扩张
  
  除康师傅外,旺旺集团是另一家在大陆崛起的台资企业,同样衣锦还乡,回台投资。
  1989年,旺旺集团以“旺旺”品牌成为第一个在大陆注册商标的台湾厂商。1992年,旺旺西进内陆地区,成为湖南省第一家知名台资企业。经过20多年的大陆深耕,旺旺集团已成为大陆三大台湾食品企业巨头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米果制造商,2008年营业额达到130亿元人民币,目前更希望在10年内将集团在两岸的营业额扩大到100亿美元,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
  蔡明衍是台湾人,是知名的台商,在大陆经商有成,主要事业在大陆,人常住上海,企业总部也在上海,控股公司在香港上市。他标榜爱台湾,也爱大陆,与大陆高层关系要好,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但在大陆成功发展之后,旺旺像其他许多成功的台商样衣锦还乡,投资台湾。2008年11月3日,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与中时集团余建新完成收购签约,蔡以个人与家族名义,以150亿元新台币收购中时媒体集团,旺旺一举成为台湾三大媒体集团之一,避免了一个台湾大型媒体集团的倒闭,避免了因倒闭可能造成的员工失业。同时,蔡衍明还投巨资,创办《旺报》,以“聚焦大陆,唱旺台湾”为理念,服务两岸。
  除收购中时媒体集团受到海峡两岸各界的高度关注外,旺旺集团也是第一个回台上市发行台湾存托凭证(TDR)的台资企业,引发台商回台上市风潮。蔡衍明将其个人持有集团股人份,通过参与台湾存托凭证(TDR)方式发行,回台上市,共集资33亿元新台币。其中他拿出10亿元分别捐给“中视爱心基金会”及创立“旺旺人基金会”,其余所筹资金全部投资台湾,实现旺旺集团坚持的信念――有心,用心道德心回馈台湾乡亲。
  此外,旺旺集团在台湾还有多项投资与收购行动,一年多前收购了位于台北市中心的神旺饭店,如今这家饭店成为大陆游客入住率最高的饭店也是台湾赢利最佳的观光饭店之一。笔者也有幸在今年9月入住这家酒店,让笔者对旺旺集团回台发展有了更具体与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旺旺集团还计划在岛内兴建新的观光饭店与旅游设施。董事长蔡明衍还投入资金承救财务困难的友联产业保险公司。如今旺旺集团在台湾的事业已涉及媒体观光酒店、金融等多个领域,正向跨两岸多项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迈进。
  
  出现台商回台上市热
  
  台湾当局积极鼓励台商回台上市已有数年,但在两岸关系持续紧张的情况下台商意愿不高,或“只说不做”,没有取得实质进展。国民党重新上台后,两岸关系大幅改变,两岸经贸政策大幅开放,台商回台上市开始付诸行动,并蔚为风潮。
  旺旺控股公司于2008年成功在香港上市后,于2009年4月28日正式回台上市挂牌,成为第一个回台上市的企业,为台商回台上市树立了典范。随后,越来越多的台商开始部署回台上市行动。不久前,巨腾公司回台发行台湾存托凭证(TDR),成为第二家在台上市台商。目前即将上市的台资企业包括精熙与新焦点,预计到年底还有四至六家大陆台商回台上市。
  大陆台商回台上市,也带动海外其他地区台商纷纷计划回台上市。台商回台上市既有第一上市(首次挂牌上市的企业称第一上市),也有第二上市(企业已在海外上市,又计划在台上市的称第二上市)。目前计划回台第一上市的企业超过30家,其中大陆台商占了绝对多数,已被当局列入辅导第一上市的台商包括金可国际、百和兴业鼎固控股(开曼)、兴中控股、克莉斯汀国际控股,敏讯控股(香港)等。还有许多已在大陆,香港或海外上市的台商也计划在台第二上市。
  尤其在大陆从事食品与餐饮业的知名台商追随旺旺,纷企业与大陆企业股权相互交叉持股的企业来台上市。特别是台有关部门计划放宽来台第一上市的陆资企业认定标准,将原先陆资持股20%上限提高到30%,而对陆资持股超过30%的企业,则以专案审查方式核准上市,预示着未来大陆企业可能在台上市,进入台湾资本市场。
  可以预期,未来几年,台商回台上商尤其是从事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台商返台投资。然而,两岸关系形势与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台商回流出现一番全新的景象,呈现多元化、多形态发展格局。
  “成本考虑型”。大陆经济环境尤其是人力与土地成本上涨之后,部分台商中小企业在大陆经营困难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对台商回流在大陆成功发展之后,旺旺像其他许多成功的台商一样衣锦还乡,投资台湾。2008,年11月5日,集团以150亿元新台币收购中时媒体粟团,一举成为台湾三大媒体集团之一,纷计划回台上市,像康师傅、仙踪林 (快乐柠檬),两岸咖啡,克莉斯汀,八十五度C(咖啡)等,其中,康师傅控股公司计划采旺旺模式,由大股东释出股份,回台发行TDR,预计筹资金额将超过上百亿元新台币,可能成为台湾最大的TDR上市案。
  为鼓励更多的大陆及海外台商回台上市,台湾当局计划进一步放宽政策,将原主要以吸引海外台商上市为主逐步扩大范围,近期目标是向台商与外商并重的方向发展,未来也将开放吸引台资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将活跃台湾的资本市场,有利台湾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与发展。
  
  台商回流呈现多元化形态
  
  台商回流是台湾当局的重要经济与两岸经贸政策规划,但台商回流现象的出现,与台湾当局的主观期待有很大差距。台湾当局鼓励台商回台投资,初期主要是为了分散台商对大陆投资,借大陆宏观政策调整与经济环境的变化,希望在大陆经营困难的台在工业区投资,提供税收等政策优惠,主要包括:对在特定工业区投资的台商或企业提供土地租金“006688”优惠方案,即投资前两年零租金,第三,四年租金打六折,第五六年租金打八折;释放公有企业台糖公司土地给返台投资的企业,租有公有土地投资建厂租金实施“四免六减半”,直接提供融资经费,即提供政策性专案优惠货款,提供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国发基金”拨款100亿元新台币投资中小企业,“经济部”还专门提供2000亿元新台币的“台商回台投资优惠专案”。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吸引部分中小企业回到享受政策优惠的工业区投资。据台有关部门统计,放弃大陆而回台投资的企业,基本上是竞争力不高的中小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如
  高雄冈山等工业区,这类企业在大陆无法生存,在岛内产业已有重大转型与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形势下,这些传统产业要重新在岛内发展,成功机率并不大,很难达到预期目的。这类返台投资的台商回流也可称之为“大陆淘汰型”
  “市场收购型”。在大陆成功发展的台商,为了整合两岸资源,占领或争取岛内市场,返台收购,扩大两岸市场规模。顶新,旺旺集团就是典型。顶新在大陆成功发展后,返台投资,收购了岛内知名的食品饮料企业味全公司,扩大了在岛内的市场份额。旺旺则收购了中时媒体集团与神旺饭店。在广东中山经营帽子成功的台湾伟仲集团,返台收购两家上市公司,扩大在岛内市场的份额。如今,许多台商返台投资,大多以市场收购,兼并投资模式。
  “观光商机型”。台商早已看好两岸“三通”与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商机,早已在岛内投资观光旅游设施,提前进行市场布局。在大陆发展壮大的台湾最大鞋业集团宝成集团在台中投资40多亿元新台币兴建双子星大厦作为总部大楼与裕元花园酒店。早在1987年到大陆投资的台湾春保钢铁公司,在岛内投资一系列商务饭店与购物中心。在深圳从事汽车电子的深圳台商协会会长黄明智,与友人合作投资10亿元新台币,在花莲建温泉度假村。在大陆有数百家“两岸咖啡店”计划投资3亿元新台币在台湾开“两岸咖啡店”。去年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及两岸“三通”实现后,进一步加快了台商在台投资的市场布局,出现了观光旅游休闲设施的建设热潮。
  “两岸事业布局型”。这些返台投资的台商,不是放弃大陆市场,而是在新的两岸形势下重新在两岸布局,重启台湾市场,增加在台投资。被称为世界“钨钢大王”的台湾春保钢铁公司在投资岛内购物与商务饭店外,也在岛内投资本业,扩大台湾钨钢产能。最早在香港布局、进入大陆的台湾汤臣集团,是大陆知名的台资房地产企业,也是在香港最早挂牌上市的企业之一,重新在两岸布局,一方面看好台湾未来房地产市场,班师回朝,进军台湾房地产市场,同时向大陆中西部发展。
  “返台置产型”。许多在大陆成功发展的台商,赚了不少钱,衣锦还乡,回台购置房地产,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这几年,出现一股大陆台商返台购置房地产热。许多在大陆投资经营有成的台商,在台北繁华地段购置豪宅,也是台湾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整体来讲,真正返台投资发展与上市的台商,主要并不是“淘汰型”的回流台商,而是在大陆发展有成的台商,为扩张事业版图,在海峡两岸进行新的事业布局,或看好两岸直航或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旅游的商机,返台投资,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揭穿民进党台商
  
  “债留台湾”政治谎言
  台商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着两岸经贸往来与两岸关系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岛内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分裂势力却对台商进行污蔑与攻击,认为台商对大陆投资是“钱进大陆,债留台湾”,将台商对大陆投资污名化,政治化。在这种思维下,民进党执政时期,一方面处处限制台商对大陆投资,加强管制,甚至对不少知名赴大陆投资的台商进行政治恐吓,并诉诸法律手段,打压所谓“违规”台商,企业以此遏制台商对大陆投资。
  另一方面,民进党在强化限制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同时,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台商返台投资或台商回流。2006年6月,台湾“经济部”组织举办“建构全球营运基地,赢回台商心”座谈会,讨论台商回流问题。同年9月,台“经济部”专门成立“促进台商回台湾投资专案小组”,统筹有关部门的行政资源,协助台商投资项目的落实。2007年7月,“经济部”进一步成立“台商回台投资服务办公室”,以专人专责协助有意回台投资的台商寻找厂房,介绍投资机会,提供投资优惠方案与升级转型的咨询辅导,安排回台投资考虑等服务。财经部门与各县市政府“工商发展投资策进会”积极合作,建立服务网络。2008年起始,台湾“经济部长”陈瑞隆在媒体刊登“经济部长致全球台商公开信”的广告,宣扬大陆调整投资与外贸政策,实施新劳动合同法,对台商影响甚巨,强调大陆不再是廉价生产基地,呼吁台商返台投资。
  民进党这种看似矛盾的作法,其实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就是尽量限制台商对大陆投资与资金外流,鼓励大陆台商返台投资与资金回流,遏制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然而,在民进党不断制造两岸关系危机与限制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政策下,多年来台商返台投资案件不多,规模不大,较具规模的投资只是极少数,未达到预期效果。据台“经济部投资处”统计,2002年到2006年,每月仅有一家台商申请回台投资。2007年,回台投资项目90多件,投资金额80多亿元新台币(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投资金额60多亿元新台币),主要为电子电器机械化学品制造等传统产业。依此数据,累计回流台商投资金额不足2亿美元,与同年台商对大陆投资近百亿美元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国民党重新上台之后,两岸关系大幅改善,并采取积极开放的大陆经贸政策,开放并实现了两岸直接全面“三通”,两岸经贸关系逐步迈向正常化发展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台商看好两岸关系发展与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红利,开始纷纷“鲑鱼返乡”,纷纷回台投资与返台上市,形成一股新的台商回台潮流。
  今日台商回流,不仅进行投资,发展经济,而且积极回馈乡里,捐助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台商回流与两岸重新布局发展这一结果,打破了民进党长期以来对台商的污蔑与攻击,揭破了台商对大陆投资是“钱进大陆,债留台湾”的政治谎言。台商对大陆投资是两岸产业分工的必然发展,是两岸资源优势互补与有效利用,有利大陆,有利台湾,是造福两岸。尤其是如今台商衣锦还乡,“钱回台湾,回馈社会”,台商在两岸经济合作与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价值再次得到充分体现。
  
  (作者系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员)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