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是联结两岸的纽带]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800字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中华文化在两岸交流中核心与纽带作用的重要性早已众所周知。在10月28日、29日,台盟北京市委、台盟天津市委共同举办的“交流与共享――京津台中华传统文化研讨会”上,记者更是时时被这样的感觉包围着。来自两岸的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围绕“传承中华文明、共享文化成果”、“密切两岸政党交流,共创两岸和平发展”和“推动经济交流,携手应对挑战”等议题畅所欲言。
  “自2008年5月以来,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领域愈发深入和广阔,两岸关系迎来一个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崭新局面。”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台盟北京市委主委蔡国雄一段欢迎辞中的陈述,拉开了与会人士的“历史记忆闸门”。
  
  文化的交流与共享
  
  回首历史长河,纵观古今中外文化一向在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效用,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号召民族团结的重要角色。中华文明五千年,既有汉家王朝礼乐昌荣,也有骑射国度烈马长风。30年来,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从无到有,从单向到双向,走过了一段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历程,遍及文学美术影视音乐戏剧舞蹈、曲艺杂技,文物民俗、艺术教育,图书馆、文化管理等各个领域。两岸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在海峡两岸的传承与创新,于弘扬人类的重要文明成果之一――中华优秀文化实属功莫大焉。
  “今天的两岸关系,有人归纳为经济的两岸,有人归纳为政治的两岸;其实,只有中华文化才能真正作为联结两岸的纽带。”在28日京津台中华传统文化研讨会上,台湾亲民党副秘书长朱瓯代表台湾嘉宾在开幕式上的一席话博得了满堂彩。
  两岸文化同宗同源、相互依存,文化存在于一濯一饮,举手投足之间,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妈祖文化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因为,妈祖信仰文化是台湾民众中华情结的重要载体,是两岸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千余年文化的传承形成的是坚不可摧的民族意识。早在1 989年,当时200余名台湾同胞冲破台湾当局的禁令,乘船直抵湄洲朝拜妈祖祖庙,1997年1月至5月,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03天,驻跸36个宫庙,接受台湾妈祖信众1000万人次的朝拜,在岛内引进了巨大反响:2002年7月,妈祖金身直航澎湖,万人朝拜,其情景使人热泪盈眶,2005年,连战和宋楚瑜分别为湄洲妈祖祖庙题词神昭海表”,和“圣德配天”,2009年2月,台湾妈祖信众在两岸基本实现“三通”后,首次从台湾直航湄洲岛祖庙进香;2009年5月,台湾妈祖信众直航湄洲进香活动成为海峡论坛的首场活动,由此不难看出两岸妈祖信仰的凝聚力。全国台联副会长、天津市台联会长蔡世彦在研讨会中表示,妈祖文化在海峡两岸关系中发挥着独特的文化优势,妈祖文化发源于福建湄洲,随着移民在台湾生根开花结果。而妈祖文化也是天津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天津妈祖崇拜与台湾妈祖信仰遥相呼应,呈现出两岸地方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生动景象也成为两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每两年一届的妈祖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妈祖文化的主题,拉近了津台两地的心理距离,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扩大了天津的对外开放和影响,实现了文化旅游与情感交流、经贸活动的有机结合,搭建了交往合作的平台,取得了共建和谐共赢发展的成果。近年来津台妈祖文化的交流不断热络,逐渐从文化交流向经贸合作发展。今年7月,台湾大甲镇澜宫分别在汉洁区河东区建设天津妈祖文化园,直洁妈祖文化城,两个项目预计总投资60亿元奠定了天津在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天津将借助妈祖文化这平台,加大津台经贸文化的往来与合作为天津经济发展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原文化从历史的角度看,是从古至今中原地区文明发展的总和,从地域角度看,又是中原地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综合。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中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处于主体地位,河洛文化应是中原文化的精华。闽台文化和客家文化,其思想核心来源于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传承与延续的标志。可见,在两岸文化交流中,中原文化无疑具有明显的主导与引领作用。身兼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重要职务的全国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乐美真认为,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以及,商,周三代为主干,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性;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辐射性。说起河洛这个中华文明起源地,世界华人众多姓氏的祖地,他更以自己为例:“我本人姓乐,考察后才知道这个姓最早也是发源于河南商丘,我们考察这种‘根文化’,正是见证了中原文化历史的脉络维系着两岸人民共同传承五千年的血脉。”
  “文明,文化的交流是一个历史记忆的交流。”台北市孙文学会理事长台北亚洲艺术协进会理事长王大智提出自己的观点。他指出,两岸的隔阂不是民族感情的隔阂,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巩固人民团结的重要指标,而“台独”的目的就是要破坏两岸间的共同历史记忆。在台当局的指导下,中华民族的历史正在岛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将有助于两岸人民的互相认同。大家的历史一样,当然大家的认同度就高、就会越走越近。这种文化上以及血缘上的联结,是两岸最主要的沟通桥梁。
  
  构建文化交流新格局
  
  两天的研讨会时间不长,但与会人士各抒己见观点激荡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两岸源于一个祖先缘起份共同的记忆。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但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壤中的俗缘与有生以来的血缘一样,息息相通血浓于水。具有共同传统中华文化的海峡两岸,实在没有理由不密切携手合作。如何能够寻求共存共荣之道,这是现在两岸的中国人所应思索的方向。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说:“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尤其是要加强两岸青少年的交流。”
  台湾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台湾很好地保存保护、保育了传统的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各种重要内容至今仍在台湾有所呈现。不难想到,台湾民间社团,以至当局,均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相应付出了不少的资源。台湾对传统中华文化的贡献,不但弘扬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强化了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以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为例,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自不待言,事先的周密策划、 进行时的协调指挥,以至服装、工具的精心设计,每一样都需要许多人作巨大的付出。这一祭孔传统,在台湾堪称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和承传下来。
  当前两岸文化交流尚存在一些壁垒和障碍需要双方共同克服,例如交流不对等信息不畅通等情况,在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两岸都面对如何交流合作的问题。大陆文化与台湾文化,套用一句老掉牙的话,也仍然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或者更正确些说是“各有特色”。既然大家都属于中华文化,互相交流合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当然也不应受到政治的干扰。既然经济上可以交流合作、互通有无,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纽带的中华文化,在两岸间无疑更可以也更应该交流合作,取长补短。
  近年来两岸民间的“大陆热”和“台湾热”,势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陆,也改变台湾。在两岸文化交流互动的时代潮流下,两岸应从中华文化传统中吸取优良内涵,再放宽视野,坚持一种立足于人道、多元、自由的文化交流,营造出属于中华文化的兼具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生活,这样的两岸文化愿景值得两岸民众期待。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座谈会上表示,“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这句话不但点出了事实,也是对台湾文化的高度评价和衷心赞赏。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台湾文化有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面,也有独创的、别具特色的一面。两岸发展历程不同,文化环境、资源各具特色,双方理应尊重及活用两岸文化的差异性价值,在两岸文化互动发展上带来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面对两岸互动的崭新时期,两岸文化人有责任把握机遇,搭建更顺畅的交流平台,推动更有价值的交流工作。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过程中,与会嘉宾通过历史传承、民族感情道德伦理民间信仰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根基和丰富内涵,认为海峡两岸同属中华文化,应全面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嘉宾们还就两岸加强政党交流与经济合作,共创和平发展新局面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会后,台湾嘉宾赴天津参观城市发展,体验民俗文化,加深了对于祖国大陆的了解。此次研讨会进一步深化了京津台三地的交流与合作,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理解与互信,促进了两岸政团间的沟通和认知,为实现两岸的交流与共享搭建走己新的桥梁奉献一些心力。

推荐访问:联结 纽带 中华 中华传统文化是联结两岸的纽带 中国传统文化对海峡两岸的作用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