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盘活【如何做活“两会”报道】

  【摘要】每年3月举行的全国“两会”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包括全国“两会”在内的各级“两会”已成为举国关注的盛会。本文以安徽日报农村版近年来在省“两会”期间开设的“两会民声”栏目为例,着重解析“两会”报道是如何畅通信息渠道、创新报道形式,从而增强“两会”新闻的可读性和“两会”报道的持续性,在竞争激烈的“两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的。
  【关键词】“两会”报道 安徽日报农村版 “两会民声” 策划
  
   每年3月举行的全国“两会”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包括全国“两会”在内的各级“两会”已成为举国关注的盛会。当前国人关注各级“两会”,主要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的新闻报道。然而,据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组织的2009年全国“两会”报道受众需求调查表明,33%的受众担心“报道没有好的方式,为广大群众所关注的‘两会’内容没有通过好的形式介绍出去”;其次是担心“报道缺乏深度和广度”,占29%。可见,“两会”报道的可读性还有待加强,需要从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的广度、深度等方面加以努力,更好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满足更多读者通过媒体关注“两会”,表达利益诉求的愿望。与此同时,媒体也能通过报道“两会”,实现媒体自身发展。
  本文以安徽日报农村版近年来在省 “两会”期间开设的“两会民声”栏目为例,着重解析“两会”报道是如何畅通信息渠道、创新报道形式,从而增强“两会”新闻的可读性和“两会”报道的持续性,在竞争激烈的“两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的。
  一、从场内到场外,增强“两会”报道的贴近性
  就“两会”报道而言,关注的焦点无外乎场内和场外,新闻主角无外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者普通百姓。通常的“两会”报道,往往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代表、委员身上,做会内新闻,而对与议案提案直接攸关的普通百姓却鲜有报道,导致“两会”新闻多是单方面输送,读者没有参与到其中来,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引不起他们的兴趣,这也是“两会”报道可读性不强的症结所在。
  以往,安徽日报农村版亦是如此。虽然年年关注“两会”,但大多囿于规定性动作,拘泥于会议流程报道以及代表委员议案提案摘登,很少突破会议去寻找新的新闻角度。这种程式化的报道虽无错误,但也鲜有亮点,更遑论特色,报纸的可读性和独家性不强,对读者的吸引力自然差强人意。
  基于以上的分析,安徽日报农村版在创新“两会”报道的过程中,果断地把创新的突破口放在新闻主角的转移上,即引导农民读者积极参与“两会”,发出他们的声音。
  2008年安徽省“两会”召开之前,报社适时开通“两会民声”特别栏目,向广大基层群众征集意见和建议。针对基层群众使用通讯工具日趋多元化的特点,报社开设了热线电话、短信平台、信件以及电子邮箱,全方位、多渠道随时倾听读者心声。
  栏目开通之初,大家也有些忐忑,基层读者会不会关心“两会”?参与“两会”的积极性高不高?这些都是未知数。但随后的事实证明这些担忧纯属多余。热线开通两天后,电话几乎被打爆,短信和信件也如雪片般从全省各地接连传来,广大读者对于“两会”的热情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基层群众身边的困难和烦恼、生活中的难题和尴尬、自己关注的社会问题,一一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两会”报道的话题、角度旋即活络了起来。
  对征集来的热线和短信,报社进行了认真整理,并开辟专栏逐一刊发。而对一些反映比较集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譬如农村师资力量匮乏、个体户工商费不合理等,很多人提出了相似的意见和建议,报社在做进一步采访的基础上,策划了“把好教师留在农村”和“取消个体户工商费”两大专题报道。这些贴近生活的报道一经发表,立即引发广大读者共鸣,参与的读者也越来越多。
  二、从场外到场内,提高“两会”报道的持续性
  怎样让农民群众发出的“声音”受到重视,并最终得到落实?这直接关系着“两会”报道的可持续性和报社的影响力,报社于是决定将“两会报道”策划做深做透。
  报社联系了一些代表和委员,邀请他们到报社进行访谈,并组织召开了代表委员座谈会,就本报征集的读者集中关注的话题与他们沟通交流。与会代表和委员对本报创新两会报道的做法热情很高,在认真听取本报反馈的基层读者心声后,决定将他们关心的话题纳入到他们的议案和提案中递交到“两会”。随后,有关代表、委员分别提交了《政府把好教师留在农村》和《农村个体户工商费不要再收了》等议案和提案,引起其他代表和委员的热议和共鸣。在此期间,报纸又对这些过程进行追踪报道。可以说,广大读者直击了他们的“声音”变成议案和提案,然后又上传到“两会”全过程,这让读者觉得自己就置身在“两会”其中,“两会”报道成为了代表、委员和基层读者互动的平台。
  三、从会中到会后,延续“两会”报道的生命力
  通常,“两会”报道随“两会”召开而始,结束而终,报道周期短暂,缺乏持久的影响力。安徽日报农村版另辟蹊径,将“两会”报道从会中一直延伸到会后,大大提高了“两会”报道的生命力。
  “两会民声”中反映了很多与农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焦点问题,这些问题有没有引起基层重视、得到妥善解决?通过“两会民声”提交的议案和提案最终交付到哪个部门?获得了怎样的处理?报社与读者及代表委员保持沟通,持续关注“民声”动态,一旦有进展就及时跟进报道。
  在多方的努力促成下,《政府把好教师留在农村》的议案得到了安徽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他们又邀请人大代表前去深谈,并形成了通过“特岗教师”、“教师安居工程”等把好教师留在农村的解决方案。此后,“特岗教师”就为我省农村补充了新鲜的师资血液,大大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质量。“个体户工商费”也最终得以在全省完全取消,一举优化了农村个私经营的环境。基层群众的呼吁真正得到落实,“两会”报道这才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纵观安徽日报农村版“两会民声”策划成功的启示,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实现了新闻报道主角的转移,将农民读者的声音传到“两会”这个大舞台,实现了党委政府、代表委员、媒体舆论、普通百姓的充分互动。从会场到会外,又从会外到会场,再从会中到会后,这种突破过去仅仅聚焦场内的新思路,极大地提升了“两会”报道的生命力和影响力。2009年和2010年,报社沿用了这种报道模式,做出了大量有分量的“两会”报道,在众多媒体报道中独树一帜,取得了积极反响。
  “两会民声”让安徽日报农村版在读者中的威望大大提升,服务读者理念愈加深入人心。很多读者还坚持用“民声报道”热线电话和短信平台向报社反映问题和意见,直接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与此同时,报社还积极尝试将“两会”报道模式大胆延伸到其他类似的新闻报道活动中去。在今年3月份全省“水利干部进镇村”活动启动之时,报社主动介入,策划了“水利直通间”栏目,让农民群众参与其中,提出他们关心的问题和有关水利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水利干部据此进村访户进行查访,同样获得了积极影响。■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农村版)
  责编:周蕾

推荐访问:做活 两会 报道 如何做活“两会”报道 如何做活两会报道 新闻中心做活两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