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的抓拍让新闻更加鲜活: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是新闻事业的一支独立“兵种”,新闻图片在当今的传播媒体上已被广泛采用,它与文字的新闻报道一起“比翼齐飞”。尤其在当今,图片新闻在诸多样式的新闻报道中,更加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图片的魅力就在于使人惊奇、使人受到教育,使人欢乐、感动、久久难忘……而新闻摄影又是“抓拍”的艺术,“抓拍”是新闻摄影的关键。
  1928年,世界新闻摄影的先驱,德国人莎尔蒙,以摄影记者身份出现于国际外交场合,创造了“小相机+现有光线+不干涉对象”即“抓拍”的摄影方法,并提出新的摄影美学观念――“向受众展示新闻现场的真实情况,表现新闻人物的现场真实形象。比影像清晰而形象呆板更具价值。”从此,抓拍这种摄影方法很快流行于世界各国。
  1. “抓拍”在不干涉拍摄对象活动的情况下保持新闻的鲜活
  “新闻是易碎品”,“抓拍”实现新闻摄影瞬间精华的展现。而要把精彩瞬间固定在照片画面上,重要的是保持被拍者客观的、自在的活动。在被拍摄对象毫无防备中,抓住他们的神态、动态的关键瞬间,呈现自然、真实的影像,不加干涉。“抓拍”不同于摆拍,不能刻意组织摆布,要不干扰被拍摄者的自然状态,还包括不改变原有环境,只在现实十分杂乱的环境中拍摄。拍摄者要把所有的智慧、精力用在认真观察被拍者的活动和情绪上,用在选择理想的画面上。如“抓拍”突发性新闻时,摄影记者要把稍纵即逝的拍摄场景、对象,比如调整一下画面中个别人物的位置以获得更好的画面效果。但绝大多数记者在遇到重大新闻时还是会尽力维护现场的原貌,避免为了改善画面质量而对拍摄对象施加影响;再如“抓拍”特写镜头的时候,摄影工作者对现场的控制能力更强些。
  2. “抓拍”把新闻摄影的动态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因而鲜活
  “抓”即“捕捉”,“抓拍”是以抓住对象的典型神态或动态的典型瞬间为目的的。所谓动态包括跑、跳这种明显的、剧烈的肢体运动,也包括心理活动引起的面部及肢体的微妙变化,如眼神、手势。动,还包括进入画面、瞬息万变的各种要素的相互配置与照应。两人交谈时,双方动作眼神的呼应;人流中,需要等到从空隙中拍到主题的刹那;光线、黑白……也在不停的变换中。用“稍纵即逝”来形容抓拍对象的动是很恰当的。稍不注意就会发生“一失时机成千古恨”。 一位摄影界同行说:“能抓拍到新颖、幽默、夸张,具有象征性的瞬间,就是佳作。”生活中不加修饰的自然美,才是最美最真实最鲜活的,捕捉到镜头里,才是值得称道的。
  3. “抓拍”使新闻赖以生存的条件――真实、实际性尽显,显得更鲜活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而“抓拍”最能反映出新闻的真实性。遵守新闻的真实性是摄影记者最起码的道德规范,离开了真实性,新闻照片也就没有了任何价值。新闻摄影工作者采访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尊重实际,在客观实际中发现题材、发现美,并用满腔热情去捕捉生活中的人物感情,才能摄取到富有真情实意、感人至深的画面。深入生活,是“抓拍”的灵魂和真谛。如果是“抓拍”,千万不要以“构想符合实际”为由,无中生有的硬去制造。必须以客观实际为出发点,在时间、空间上,严格的遵循现时规定性和现场规定性。读者通过新闻照片的画面了解新闻事实,并且认为画面所反映的形象就是真实的,所以摄影工作者必须用事实的形象说话 ,真实记录社会现象。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新闻摄影更强调对读者的视觉冲击力,而一幅“抓拍”成功的新闻图片,以其鲜活的画面,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会为媒体增加无尽的魅力。当前,“抓拍”已成为世界摄影技法中一种主要的潮流。作为这个时代的新闻摄影工作者而言,要求具备更强的新闻敏感、积极地“抢新闻”意识,“抓拍”就是“ 抢新闻”的最佳手法;并时刻不能忘记,国际抓拍大师亨利・布勒松提出的,在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抓取决定性瞬间”的论点,以及他倡导的“不干涉、不摆布、不加工、不矫饰”的“四不”摄影法,始终以保持拍摄时的真实效果为目标,拍出形象、真实、生动的新闻图片,得到以图抓人,画面感人的效果。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日报社)

推荐访问:新闻 抓拍 鲜活 新闻摄影的抓拍让新闻更加鲜活 浅析新闻摄影中的抓拍与摆拍 新闻摄影中摆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