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朝鲜半岛与N个美国总统(上)_苏N

  扳起手指头倒数,奥巴马、小布什、克林顿、老布什、里根、卡特、福特、尼克松、约翰逊、肯尼迪、艾森豪威尔、杜鲁门……发生在朝鲜半岛上的那场战争爆发已整整60年,上述的风云人物也有多半已作古,但在心理层面上,半岛却依然处于战争状态,铁丝网依然在,�望哨依然在,战争的阴魂依然不散。
  60年来,美国换了N个总统,没有改变的是对朝鲜领导人和政权深深的不信任,是半岛局势的复杂多变,是和平机制的脆弱以及时来时去的半岛危机的延续……
  
  杜鲁门:仁川登陆与威克岛会谈
  对于杜鲁门而言,朝鲜战争是他担任总统的最后日子里不太光彩的一笔。
  对日益扩大的战局,他显得无能为力。而和他竞选总统的艾森豪威尔正是以“停战”为竞选口号获得了美国民众的支持。其实,仁川登陆后,美军收复了大部分失地,夺回了38度线,这为杜鲁门提供了一个可以让他体面结束战争的机会。只不过,同麦克阿瑟在威克岛举行会谈后,他对战场局势作出了错误的估计,从而使美国再次陷入朝鲜战争的泥潭。
  1950年6月24日,杜鲁门接到国务卿艾奇逊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总统,北朝鲜入侵南朝鲜了。最初,杜鲁门和大多数美国人的想法一样,以为只要派出军队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冲突。没等总统开口,艾奇逊接着说,北朝鲜人已经越过三八线了,而且攻势很猛,有经验的军人认为不是一般的冲突。
  虽然杜鲁门从日本将美国最有作战经验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调往朝鲜战场,但这还是没能阻止北朝鲜军队南下的步伐,到8月初时,联合国军已经退到了朝鲜半岛最南端的釜山,麦克阿瑟一边请求总统继续增兵,一边酝酿着反攻计划。对于增兵,杜鲁门也有他的苦衷,部署在欧洲的军队无法调动而导致兵力不足,另外,杜鲁门也不愿意继续扩大战争。这让前方的麦克阿瑟很不满。
  由于一时找不到可以体面赢得战争或者结束战争的途径,杜鲁门只好同意了麦克阿瑟的反攻计划,也就是仁川登陆计划。其实,早在7月份,麦克阿瑟就在思考他的登陆反攻计划,但一直没有成熟的方案,直到8月上旬才提出在9月份乘涨潮之机在仁川登陆。
  起初,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们都觉得这一计划太冒险,因为仁川港十分狭窄,涨潮的时间也就两个小时,要在两个小时内冒着敌军的火力将大批军队和辎重送入港内太冒险。但在杜鲁门总统的支持下,仁川计划得以顺利实施。9月15日凌晨,登陆开始。北朝鲜军队根本没有意识到麦克阿瑟会选择地势复杂恶劣的仁川港,美军进展顺利。9月29日,美军夺取汉城。因为仁川登陆的成功,局势完全发生了变化。麦克阿瑟再次被美国人视为英雄。
  仁川登陆的胜利和战局的扭转给杜鲁门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和对前方军队的信心。9月30日,他登上了总统专用的“威廉斯堡号”豪华游艇,准备在伯托马克河上游玩一周。10月3日,杜鲁门总统在游艇里看到许多电报报道着同一件事情: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曾召见印度驻北京大使潘尼迦,希望他向美国方面传话,如果联合国军队越过三八线,中国就要派遣军队援助北朝鲜人。不过,如果只是南朝鲜人越过三八线,中国将不采取这种行动。在接下来的行动中,杜鲁门不得不考虑中国对朝鲜干涉的可能性。
  关于联合国军是否需要越过三八线的问题,杜鲁门想听听麦克阿瑟对战场和对中国、苏联反应的分析。于是,他决定和麦克阿瑟会面。杜鲁门不想麦克阿瑟离开朝鲜战场太远,所以他决定亲自飞赴朝鲜会谈,地点定在北太平洋的威克岛。
  在他的回忆录中,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晚飞机飞过太平洋时,他看到夜色里太平洋下面星星点点的亮光,那是沿途的美国海军舰只为总统专机护航,以防飞机发生毛病。这些细节都反映出当时美国海军在太平洋的强大。
  麦克阿瑟先向总统表示,在南北朝鲜,抵抗都会在感恩节前结束,甚至乐观地认为圣诞节前就可以将美军主力第八军撤回日本。接下来的话题成为日后历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涉及到“谁将美军引入了朝鲜战争的泥潭”这一充满争议的问题。杜鲁门总统在回忆录中详细地记录了那天的情景:
  “当我问到中国和苏联进行干涉的可能性时,这位将军实际上做了两部分进行回答。首先,他谈到中国人,他认为中国人干涉的可能性很小。最多,他们可能派五、六万人进入朝鲜,但是他们没有空军,‘如果中国人南下平壤,那一定会遭受惨重伤亡’”。
  麦克阿瑟向杜鲁门肯定俄国人的飞机和飞行人员素质比美国人的差,也看不出调出大量地面部队的迹象。他认为唯一可能的是,用俄国的飞机来支援中国的地面部队。但他认为这也不足为患,“俄国空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地面部队根本配合不来”。
  其实,如果杜鲁门就此罢手,和北朝鲜做真诚的停战谈判,或许发生在朝鲜的那场战争悲剧可能还可以避免,但他并没有这么做。威克岛会谈后,杜鲁门在旧金山歌剧院发表了演说,这被看做是联合国军向北方继续扩大战争的信号。在演说中,他用一贯的冷战基调告诉美国人,“在朝鲜的联合国部队正获得惊人的进展。然而那边的战斗尚未结束。北朝鲜的共产党人仍然拒绝承认联合国的权威。他们继续进行着顽强的、但是徒然的抵抗”。
  有意思的是,威克岛上亲密会谈的这两人两年后因为朝鲜战况的进一步僵化而翻脸,最后杜鲁门直接愤怒地罢黜了麦克阿瑟。
  
  艾森豪威尔:差点启动核按钮
  □ 周 彪
  1952年,当美国政坛忙于新总统选举时,朝鲜半岛的战争正如火如荼。
  艾森豪威尔在他的自传中写道:“至1952年选举之时,美国人的伤亡总数为:二万一千人阵亡,九万一千人受伤,一万三千人失踪,这成为美国历史上仅次于内战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第四次代价重大的战争。”
  那年冬天,艾森豪威尔专程视察了朝鲜战场,半岛南北双方实际上处于一种“拉锯战”式的僵持状态。1953年的春天他就要正式成为美国总统,如何机智而高效地结束这场战争,成为美国人对新总统的最大期待。
  正式就任总统后,艾森豪威尔认为摆在眼前的有三种方案:一是维持杜鲁门时期的现状,这显然是新总统不能容忍的,这也无法向强烈要求停战的国内民众交代;二是同北方进行停战谈判,其实,关于停战的谈判从战争开始不久就已经启动,但效果甚微,基本处于“打打谈谈”的僵局;三是进一步扩大战争,一鼓作气收复北方领土。在僵持阶段,北方军队虽然在阵地上修筑了坚固的工事,但凭借美国强大军力,完全可能成功,当然,代价显然也是惨重的。
  一旦采取第三种方案,为了避免进攻付出过于高昂的代价,美军不得不考虑使用原子弹。早在杜鲁门总统时期,当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就提议过扩大战争,甚至使用原子弹,最后遭到杜鲁门政府拒绝。虽然找不到合适的办法快速结束战争,但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杜鲁门也不希望挑起核大战。朝鲜半岛北方和中国东北地区重要城市都修筑了抵御原子弹袭击的工事,尽管如此,艾森豪威尔认为这种武器对于快速结束战争还是十分有效的。
  真正让他放弃原子弹方案的是盟国的强烈反对和对苏联威胁的担忧。以英国为首的盟国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强烈抗议美国使用原子弹。另外,对苏联参战,从而导致世界爆发核战争的担忧也使美国不得不慎重考虑使用核弹的建议。
  艾森豪威尔在自传中写道:“在核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可能是无能为力的(中国当时还没有核武器――作者注)。但我们知道,苏联拥有大量原子武器,估计他们不久就将爆炸一颗氢弹装置。在亚洲,所有可能遭受苏联轰炸的目标中,我最关心的是日本那些不设防的城市。”
  幸运的是,正当美军考虑使用核武器时,边境线上的谈判也终于有所松动,南方的李承晚集团在美国的压力下不得不接受同北方谈和的决定。在这一过程中,李承晚跟联合国军刚开始并不配合,甚至通过单方面释放人质的行为破坏联合国军同北方军队的谈判。艾森豪威尔一边给李承晚施加压力,一边承诺达成停战协定后美国将南方的韩国拉入保护圈范围内,并加大对南方政权援助,并表示,“美国将使用一切和平的方式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
  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停战协定最终签署。战争结束后,艾森豪威尔政府开始考虑制定对韩长期政策。正如停战前美国向李承晚承诺的那样,对发展韩国军事力量优先于发展政治和经济实力。但随着半岛局势的变化,到1956年艾森豪威尔第二任期时,美国越来越加强了对韩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视。
  
  约翰逊:捅上了“马蜂窝”
  □ 周 彪
  肯尼迪总统遇刺后,约翰逊总统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基本延续了他的前任方针,虽然三八线双方对峙气氛森严,但在约翰逊上任的头几年半岛基本平安无事,不过在他执政的最后两年还是捅上了朝鲜这个“马蜂窝”。
  1968年1月23日中午,受命监控苏联海军并沿朝鲜东海岸收集电子情报的美国海军侦察船“普韦布洛号”在朝鲜元山外海遭遇朝鲜舰艇。下午5时左右,朝鲜武装人员俘获普韦布洛号以及船上的82名船员。在强行登船过程中,一名美国船员被打死。随后,朝鲜政府宣称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普韦布洛号”侵入朝鲜外海。
  “普韦布洛号”事件其实是美军长期以来对朝鲜遏制政策的结果。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基本上是对韩国进行援助,希望将其扶植成推行东亚冷战战略的桥头堡,对朝鲜则主要采取政治孤立和军事遏制。美国协助韩国政府在三八线附近修筑大量工事,防止朝鲜的南侵。约翰逊总统时期(1963―1969),由于深陷越南战场,同时也是吸取古巴导弹危机的教训,美国加强了对东亚的监控,派出大量侦察机和侦察船前往朝鲜附近海域。
  事件发生后,消息很快传入白宫。约翰逊总统正在为越南的事情而纠结,但“普韦布洛号”事件的严重程度也让他不敢忽视。约翰逊明白,这是朝鲜政府的“报复行为”,不可能随便跟美国不了了之。因为就在两天前,朝鲜派秘密特工袭击韩国总统府的青瓦台事件失败,近三十名(有说31人)朝鲜特工战死。
  美国的最高决策层曾经考虑过向朝鲜动武,但约翰逊认为这不利于高效率地解决事件,而且,美军正深陷越南,韩国空军实力也较弱。最后,他决定采取折中方案:外交施压和武力威胁。
  约翰逊命令“企业”号核动力航母前往日本海,让两艘驱逐舰到朝鲜附近的元山待命,向西太平洋派出数百架飞机,并对元山进行空中侦察。同时,约翰逊前往联合国谴责朝鲜的行为违反国际法,要求朝鲜立即归还船只,释放船员。他还指示所有驻外官员争取所在国政府的支持,对朝鲜施加外交压力。
  朝鲜的应对策略似乎颇具戏剧色彩。朝鲜政府公布被俘的船长以及其他船员承认他们侵入了朝鲜公海犯罪的声明,甚至还为他们举行新闻发布会,让被俘人员亲口向媒体承认他们的行为是非法的。
  显然,朝鲜政府的“危机公关”手段让约翰逊的外交施压和武力威胁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
  1月27日,朝鲜政府通过中立渠道向美国驻韩使馆表示:一旦美国通过武力夺回“普韦布洛号”,船员们将性命难保。约翰逊知道谈判的时候到了,第二天,他通知驻韩使馆答复朝鲜希望和平解决问题。
  这场在板门店秘密举行的会谈历时十多个月,曲折而艰辛。
  首次接触于2月2日开始。双方在谈判的最初几天各自阐明了对事件本身的认识。美方代表约翰・史密斯(John V. Smith)认为“普韦布洛号”根本没有侵入朝鲜领海,更没有进行任何犯罪行动。朝方则坚持认为是美国的侦察船侵入了朝鲜领海,并得到船员们的证实。
  这场口水战当然不可能争论出结果,谈判很快进入到解决问题的核心阶段。从2月10日到3月9日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双方都拿出了符合本国利益的解决方案。美方认为应该“先放人,后调查”,朝方再次拿出船员们的承认犯罪的声明副本,并要求“先致歉,再放人”。在这两个问题上,双方经过多次协调都没能达成一致,谈判陷入僵局。
  3月下旬,船员和船只已经被困超过两个月,约翰逊总统作出让步,表示可以接受朝方提出的“有条件致歉”。所谓的有条件,也就是美国保证以后只在距离朝鲜12海里以外的海域进行航行,同时对普韦布洛号“可能采取的违反国际法的任何敌对行为表示遗憾”。但朝方代表朴正国(Pak Chung―kuk)认为美方的声明“含糊其辞”,要求对方“正式道歉”。自此,谈判再次陷入僵局。
  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双方都因为致歉的言辞问题而争论不休。1968年10月31日双方举行第25次会谈失败后,板门店一度恢复了平静,双方都沉默了。任期即将结束的约翰逊再也不可能像朝鲜那样沉得住气了,约翰逊想尽快解决这一看似不大却让人闹心的麻烦事,他决心做最后一搏。约翰逊同意了“有条件致歉方案”,称如果朝鲜政府再不接受,那就只能等到新一届美国政府来解决问题了。朝鲜最后接受了方案。
  12月23日中午11时30分,朝鲜在板门店释放了关押了近一年的82名船员,并归还了第83名船员尸体。在随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脱离苦海的船长向媒体宣称“普韦布洛号”并未驶入朝鲜海域,美国也因此否认了朝鲜的指责,不承认向朝鲜道歉。而朝鲜方面则宣布美国已经为“普韦布洛号”侵入朝鲜海域进行间谍活动而致歉。
  至于归还船只的事情,由于约翰逊任期即将结束,也没有闲暇顾及,最后不了了之。至今,这艘侦察船依然停靠在平壤大同江畔,成为朝鲜一处“爱国教育基地”。
  
  尼克松:“忍气吞声”与开启南北对话
  □ 周永瑞
  1969年4月15日,恰逢朝鲜最盛大的节日(现称“太阳节”,即金日成的生日),尼克松总统上台不足三个月,美国海军一架EC-121电子侦察机在朝鲜附近的海域执行例行任务时被两架朝鲜战斗机击落,机上31名美国军人无一生还。
  当年美国规定,执行这种任务时飞机距离海岸不得少于40海里,为了尽量不去招惹朝鲜,那天太平洋舰队总司令还命令该架飞机不得少于50海里,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12海里的领海界限。所以这一事件实在出乎尼克松政府的意料。
  在朝鲜战场上吃过亏并且正在越南战场上吃亏的美国政府,此时国力衰弱,国内反战狂潮日益强烈,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弱势,实在无力继续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两个半战争”的政策。为防朝鲜半岛军事对峙的局势升级,经验不足的尼克松政府不得不审慎对待此事。
  直到4月17号,尼克松总统才公开宣布了两项决定:派出空军护航继续侦察,同时命令两艘航母开向日本海以备可能的报复攻击。但美国派出的航母在日本海的示威巡游只持续了几天就因为苏联私底下的温和抗议而结束了。到4月底,这场危机就沉寂下去了。对于朝鲜来说,可能只是紧张了几天而已。按照尼克松在回忆录里的说法就是“不久,其他的问题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EC-121飞机事件就基本上被忘掉了。”
  尼克松在朝鲜半岛的战略收缩还体现在驻韩美军的裁军问题上。为了扭转在美苏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寻求同中国缓和,韩国丧失了作为美国在遏制中国战略中的前沿阵地地位。1970年尼克松政府宣布“一个半战争”的常规战略,战略理念的变化要求兵力部署也因之变化,美军陆军人数就因此从157万减为78万。
  如此大手笔的裁军,美国不得不诉诸削减驻韩美军的规模。况且,在美国从越南撤出以前,美国的力量在越南受到很大的牵制,需要从韩国等地撤军以减少国内反战的压力。
  没想到,韩国人此时绝不肯放美军走,因为韩国担心朝鲜可能受到越南胜利的鼓舞而进攻韩国并重新统一朝鲜半岛。因此韩国一方面呼吁美国不要撤军,另一方面不时地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夸大朝鲜入侵的威胁。同时还趁机向美国敲竹杠,要求美国掏钱装备韩国军队。为了阻止美国撤军和削减援助,除了通过外交途径反对外,韩国还借助其中央情报局大肆活动,成效显著。他们贿赂和拉拢了美国国会议员40余人、政府高级官员2人,诱导众议员投票赞成向韩国提供更多的美国军援及反对减少驻韩美军。此即当年轰动一时的“韩国门丑闻”。
  本来尼克松政府经过非常艰难的谈判,好不容易才跟韩国达成部分撤军的协议,并成功地撤出了一些兵力,却因为韩国的折腾而耽搁下来。到了尼克松第二个任期,美国已经扔掉了越南战争这个沉重的包袱,在国际社会中的处境也因中美、美苏关系的缓和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围绕解决越南战争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不再积极,撤退驻韩美军问题也就冷却下来了。
  此时,对美国而言,在韩国的驻军已不再是负担,而彻底成为了控制韩国、控制东北亚局势的有利因素了。
  尼克松时期,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除了继续不承认朝鲜和全方位遏制朝鲜,同时继续在军事、经济等各方面援助韩国之外,还有就是美国在全球范围推行缓和的情势下鼓励朝鲜半岛南北和解,维持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战略存在,保证美国对东北亚的控制。其中的关键就是缓和,在朝鲜半岛以外缓和中美、美苏关系,在半岛内部支持南北和解。
  尼克松深知,朝鲜半岛南北之间、美朝之间纷争不断,都有悖于美国的战略意图。特别是因越南战争而被民意“禁足”后,美国更是需要各个战略要地都平安无事。
  在尼克松访华期间,他和周恩来总理就美中双边关系等一系列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关于朝鲜半岛问题,尼克松表示,“朝鲜半岛处于紧张的状态,对我们双方来说,那将是愚蠢的、非理性的。这种情况以前发生过,以后将不会再发生。对此,我认为总理和我一起努力将会阻止这种情况再发生。”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方面也声明:“美国将保持其与大韩民国的密切联系和对它的支持;美国将支持大韩民国为谋求在朝鲜半岛缓和紧张局势和增加联系的努力。”
  1972年7月4日,在多方的推动及朝韩的努力下,朝鲜半岛终于发表了《共同声明》,试图将敌对性的朝韩关系转为共存关系,不过由于双方的对立和相互不信任,南北和解最终也未能前行太远。
  成功地从越南脱身之后,随着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形成,以及日本的崛起,朝鲜半岛特殊的地缘政治地位日益突出,尼克松开始积极地寻求有利于美国的平衡,以保持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战略利益。但是不多久,尼克松就因“水门事件”黯然离开了政治舞台。不过,他开启的南北双方对话之门,对整个70年代的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里根:以抵制“恐怖袭击”为名
  □ 王 伟
  1983年10月9日,韩国总统全斗焕在缅甸首都仰光进行国事访问,准备到缅甸国父“昂山”的陵墓前献花时,突然发生针对他的爆炸事件,导致陪同全斗焕来访的副总理徐锡俊、外交部长李范锡以及韩国驻缅甸大使等17名韩国官员和4名缅甸官员共21人当场被炸死,另有韩缅双方共计数十人受伤。全斗焕总统和夫人李顺子因为迟到,侥幸躲过一劫。
  之后,在美国的协助下,缅甸政府展开深入调查,认为这次爆炸事件的主谋是朝鲜。虽然朝鲜方面极力否认与这些嫌疑犯有关系,但是缅甸政府仍宣布与朝鲜断交。
  这一事件不仅使得朝韩关系剑拔弩张,而且本来能够有所缓和的美朝关系也立即陷入了僵局。“仰光事件”发生一个月之后,里根对韩国进行了访问,他再一次通过全世界的媒体强烈谴责了朝鲜恐怖主义行为,“美国将会永远和他的盟友站在一起”,重申了美国坚决支持韩国政府,恪守共同防御条约,并强调要保留在韩国的驻军。
  在访问期间,他在重兵保护下视察了由电网和地雷构成的隔离区,成为了第一个朝鲜战争结束后视察非军事区的美国总统。此后,里根就对朝鲜的动静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甚至在1984年访问中国时,他还在反驳中国政府某位官员的时候说道:如果北朝鲜真想改善同我们的关系,他们就应当停止在南北非军事区内非法挖掘地道。
  虽然里根十分恼火,但是冷战的阴影在美苏间仍未消退,对于一贯坚持强硬态度的里根来说,他可不想因为朝鲜问题而同苏联、中国爆发战争。用美国前国务卿黑格的话说,缓和并没有消亡,只是过去执行缓和政策的方式已经破产。1983年的里根正积极准备竞选连任总统,他不希望因为美国同朝鲜的紧张关系受到政敌的批评而丧失选票。于是,里根向美国的外交官们明确表示,“在中立场合如果(朝鲜外交官)主动搭话可以做出实质性答复。”“而且能建立经济上的联系也未尝不可”。
  汉城奥运会前的1987年11月29日下午2点5分,从巴格达起飞,飞往汉城的大韩航空公司KAL858航班在缅甸附近的印度洋海域上空突然“失踪”。
  失事飞机是波音B707型喷气式客机,与1966年3月5日在日本富士山上空、受高空强大乱气流影响而空中解体的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现英国航空公司)的航班为同一机型;而且,就在失事两个月以前,这架飞机在汉城金浦机场着陆时,因机轮未能及时弹出,机体触及跑道,发生过严重损伤。所以,到底是空中解体,还是意外爆炸?韩国方面在搜寻飞机下落的同时,也曾试图从技术角度来分析空难的原因。
  但是有消息传来:自巴格达乘同一架飞机、中途在阿布扎比下机的一对日本男女于空难发生后的12月1日上午,在巴林接受了该国出入境管理局的调查。男子当场服毒自杀身亡;试图以同样方式实施自杀的女子,被巴林警察当局制服并逮捕。至此,事态为之一变。
  此时的里根正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空中牧场”度假,得到这一消息,他连夜返回华盛顿,并立即召集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了一个特殊的夜间会议。后来经过调查,这次恐怖事件又被美国认为是朝鲜所为。调查认为,由于当时南韩经济迅猛发展,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并且取得了奥运会主办权,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引起了朝鲜的恐慌。包括中国和苏联在内的大多数朝鲜昔日盟国都表明了将派团参加汉城奥运会,朝鲜领导人不愿意看到自己被越来越孤立。为了破坏韩国的国际形象,阻止他国参加汉城奥运会,朝鲜特工策划并制造了这一惨案。
  事后,里根在其传记中写道:1983年的这一天,自由世界有了更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他面对的是一个“邪恶的国家”。
  这起事件引起美国政府和国会强烈反应,美国立即拨款1.02亿美元用于在韩国的军事建设。一个月后美国将朝鲜列为“从事恐怖主义的国家”。里根在为此事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朝鲜的行为“不符合一个文明国家的标准”,并宣布撤回最近的和解举动,禁止对朝鲜提供金融担保和贷款等制裁措施,并呼吁其他国家也对朝鲜实施制裁,支持韩国采取有限反应。半岛局势骤然紧张。
  据说后来参与行动的北朝鲜美女间谍金贤姬承认了炸机并招供说此行为的政治目的是为了制止1988年韩国奥运会的召开。最终,在朝鲜的让步以及中美两国的努力之下,这一危机得到和平的解决。但是自朝鲜战争结束以来,美国和朝鲜南北双方的三角关系基本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虽然里根政府时期,美朝之间才实现了等待14年的官方对话,但它仍未能改变两国关系30多年来形成的敌对性质。
  (摘自《环球》2010年第20期)

推荐访问:朝鲜半岛 美国总统 一个朝鲜半岛与N个美国总统(上) 朝鲜半岛统一谁当总统 朝鲜半岛统一谁做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