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农信社是陕西信合吗 关岭农信社:滇黔锁钥上展示信合新颜

  汽车飞驰在举世闻名的坝陵河大桥上,370米下的河水奔流不息,两岸巍峨的关索岭与晒甲山让人一眼望不到头。在这群山峻岭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正在创建一项艰难而具有历史意义的工程,他们每天早出晚归,走村串寨,用了四年的时间访遍了全县所有农户;他们自称是农民的儿子,要时时刻刻为农民的难处着想;凭借“信用”两字,他们累计发放各类贷款18亿元。他们就是关岭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员工,他们创建的是利民、利社、利县的信用工程。
  
  不畏艰难 坚持创建 赢取信任
  
  关岭是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的发展之城,也是一个农业人口比重高达90.8%的农业大县。曾几何时,山多地少、石漠化严重、交通落后的客观现实,一度让关岭人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举步维艰,缺乏发展理念,农民“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农民增收,让农村信用社业务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让农村和谐稳定,2006年的金秋,刚刚上任的关岭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李伯英,根据省委、省政府打造“诚信贵州”的总体部署和省联社出台的一系列信用工程创建指导意见,带领关岭信合人启动了信用工程建设。
  万事开头难。工程建设之初,老百姓不接受,内部人员不理解。面对这些复杂而困难的局面,联社领导班子统一认识,通过与内部职工座谈,走访企业,深入村(组)农户、社区居民家中,在掌握实情,摸清县情后,制定出对内整章建制,抓规范、强服务,对外抓协调、推产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帮助农民增收的主打产品)、创环境的工作思路。联社领导以执着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到社到村到组到农户家督战,县联社领导带信用社主任,信用社主任带员工,传、帮、带,带出专业队伍。
  此外,李伯英还要求关岭信合人要具备“四心”(凭良心办事农民才能接受、用心才有方便快捷灵活特色、耐心才能创建成功、恒心才能巩固成果),发扬“三种精神”(泥脚杆精神、挎包精神、上门服务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关岭联社从2006年至今以各种形式召开大中小型会议达2500次以上,做到了每个信合员工出口就讲政策、讲利弊、讲个人征信、讲良心话,讲得农民心服口服。同时,联社直接发到农村每家每户的各种宣传资料就达30万份以上,把农村金融政策、信用工程建设知识送到家,把农村信用社对老百姓的爱心送到农民的心里,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户户领悟,变思想发动参与为主动要求参加。
  谈到断桥信用镇时,关岭信合人的脸上就忍不住露出自豪与喜悦的微笑。在最初创建时,摆在联社面前的是一条陌生的路,没有什么模式可以参照,对断桥建立信用镇的相关资料是一片空白,只有从零做起,一步一步地摸索着进行创建。
  联社工作人员每天早晨就从联社出发赶往断桥,与村支两委沟通,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处理,组织农户开会,将信用工程知识和创建信用镇的好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农户宣传,直至农户听明白,弄清楚。每当遇到农忙时节,联社工作人员要等到农民忙完农活,吃完晚饭后才能组织开会,而此时已是深夜11点。
  在回忆起这段艰苦而甜蜜的时光时,联社贺国明经理说道:“当时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模式,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度很大,经过一段时间调研后,我给领导写了一份关于断桥不能成功创建信用镇的报告。理事长看后对我说,再难也要做,一定要把它做出来。”联社人员经过近五个月的不懈努力,断桥信用镇终于在2008年12月5日经省联社验收合格并授牌,成为安顺市第一家“信用镇”,并且还成为全省信用工程建设的“断桥模式”。清镇、息烽、织金、长顺等地的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同行纷纷来到关岭“取经”,“断桥模式”为全省信用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断桥信用镇创建成功后,信用社贷款利率优惠、资金扶持力度增大、扶贫贴息贷款指标优先安排等各项信贷扶持惠农政策陆续兑现,有信贷资金需求的信用农户满足率达100% 。让农民真正体会到了以诚信收获实惠,体会到信用工程的建设与切身利益的紧密联系。如同羊场村村民汪洪所说:“现在通过信用工程,得到信用社的资金支持,想做的事情,只要看好市场,就敢做。”于是在其他乡镇出现了村民找村干部、村干部找乡镇领导要求实施信用工程建设的局面。
  2009年初,关岭自治县人民政府还出台了《关岭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农村信用工程的实施意见》(关府[2009]4号),将信用工程创建计划纳入2009年政府的重要工作安排。就这样,逐步形成了党政主导、信用社主抓、村支两委搭手、农户积极参与的信用工程创建机制。
  
  诚信模范 带头表率 共同致富
  
  “做人要诚信,不讲诚信就贷不了款,也就等于砸了我们农民自己的饭碗。”沙营乡纸厂村村民刘凡武对记者说。关岭农村信用社结合信用工程的创建,坚持将服务手段紧跟农民需求走,并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做文章,既在经济上给予扶持,也在诚信教育上改变农民 “等、靠、要”的传统观念,帮助、造就了许许多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他们秉着诚信的理念,敢想敢干,影响、带动了周围的农民一起发展致富,为诚信环境建设做出了表率。
  沙营乡小寨村返乡农民工姜厚合1户带90户搞特色蔬菜种植,户户通过小额信贷的扶持实现增产增收;板贵乡高寨村辍学者王顺香变成养牛专业户;新铺乡白云村返乡农民工高飞从事环保木炭加工成为微型企业家;返乡农民工余伍俊、罗仁贤从事食用菌种植……他们个个都是讲诚信的新型农民典范。沙营乡党委书记赵勇为此感慨地说:“创建信用工程不仅是农民发展致富最好的渠道,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做一个真正讲信用的人成了关岭农民最自豪的事。有了信用社的资金支持,农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致富的步子迈得更快,致富的路子也越走越宽。”
  随着信用工程创建向纵深推进,广大农户的经济发展理念转变、理财意识提升、诚信意识增强,纷纷组建经济协会寻找增收门路。顶云乡生态养植协会、沙营乡小寨村无公害蔬菜种植协会、上关镇冬足村养牛协会、断桥镇坝陵村花卉种植协会、普利乡蒙固祯民间刺绣协会等各种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涌现,这些信用工程的受益者和组织者将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2010年8月,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农委、省信用联社等部门到关岭自治县开展“诚信农民建设”调研,关岭自治县作为这次在全省范围内选取的2个诚信农民建设较好的县区调研对象之一,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硕果瞩目 坚定信念 迎接明天
  
  现在,信用共同体已具有了雏形,信用社业务持续发展,不断壮大,关岭信合人的努力仍在继续。截至2010年7月末,全县共建立农户经济信息档案65215户,建档面100%;剔除超龄、五保户、长期外出、信用记录极差等11517户,实际已评定信用农户50020户,占应评级农户53698户的93%;根据对农户的信用等级评定,授信总额达19亿元。已经形成了50020个信用农户、857个信用组、137个信用村、7个信用乡(镇)的农村型信用工程组织体系,构建了一个2460个公职人员信用客户、2个信用单位的城区型信用工程组织体系。
  在业务发展方面,联社各项存款由2006年初的1.99亿元增加到2010年7月末的8.7亿元,年增幅41%,尤其是信用村农民储蓄稳定增长;各项贷款由2006年初的1.6亿元增加到2010年7月末的8.2亿元,年增幅45%,其间累计发放各类贷款18亿元,农户普遍受益,农民不再贷款难;不良贷款率由2006年的36%降到2010年7月末的7.58%,资产质量显著提升,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在一些信用村还出现了借款人员外出务工,不能及时偿还,村干部凑钱把欠款还上的情景;联社支农的力度正在逐年加大,农户贷款面由2006年初的15%提高到2010年7月末的60%以上,信用农户外出创业、返乡创业、消费、子女上学等合理信贷需求得到100%满足,农户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0%;贷款8000多万元扶持20户小企业健康发展;涉农贷款占比达77%,支农主力军始终姓“农”…… 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信用工程的创建为农民的致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所带来的强大力量。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连绵的崇山峻岭,此时应是万家灯火、其乐融融的时候,可山脚下不知道有多少关岭信合人还在奔走于各个村寨之间。他们的脚步其实才刚刚迈开;他们建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乡镇,将来还要建信用县;他们要让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和谐稳定,用心服务“三农”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李伯英时常告诫员工:“农村信用社根在农村,命在农业,发展在农民,我们信合人永远是农民的儿子。”

推荐访问:锁钥 农信社 展示 关岭农信社:滇黔锁钥上展示信合新颜 金黔在线 滇黔锁钥上展示信合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