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宏观政策需要“量体裁衣”】量体裁衣

  近日,本刊记者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基层进行调研。许多基层党员干部向记者反映,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要调整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解决产业总量不大的问题。   而关于做大产业总量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省委书记栗战书有一段生动的比喻:总量本来就没有多少,怎样也不可能把它优化好。这就和吃饭一样,饭桌上就一盘饺子,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只能是调整优化产品的结构,解决韭菜馅饺子还是白菜陷饺子问题。而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只要有三五个菜,有饺子、有红烧肉、有花江狗肉等,才可以调整优化。经济总量没有,调整优化就无从谈起。
  基层党员干部与省领导关注点一致,说明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是全省上下共同关注的问题。二者的“不谋而合”道出了在全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背景下贵州的应对之策、突围之路。
  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是宏观政策,而要将宏观政策落实到细微之处,则必须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沿海、东部等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当然可以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问题,而反观我省,2009年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还在倒数十名之列,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结构,调整优化也就无从谈起。因而,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贵州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增大产业总量。而不能一味地“效仿”、“跟风”,所谓“量体裁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意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中央、上级提出了一项宏观政策,地方、基层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宏观政策落地、微观化。“量体裁衣”说说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政策一发,就不假思索地跟着喊喊口号、开开会议、念念文件,这样的情况在基层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种行为不仅会“浪费”了一项好的政策,甚至更加可能阻碍一个地方的发展、耽搁百姓的福祉。
  另一方面,我们说结合自身实际,做大贵州的产业总量,并不是要粗放地、毫无顾忌地扩大产业规模。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要在加大投资、扩大总量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一边扩大,一边调整,实际上也是立足于我省的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提出的。
  在做大做强中调整,做大做强的同时注重产业结构优化,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这也是贵州的后发优势所在。
  概而述之,结合自身实际,“量体裁衣”,是落实宏观政策、推动地方发展过程中应该秉持的原则。

推荐访问:量体裁衣 落实 宏观政策 落实宏观政策需要“量体裁衣” 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 宏观政策要注重短长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