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桴浮于海 乘桴浮于海:凉都“消夏”七年志

  在中国,在夏日,可以消夏避暑的城市有很多,其中,“凉都”六盘水可谓最年轻、最具活力的一个。   而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凉都”之名耳熟能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六盘水纳入自己消夏避暑的选择名单。
  在此之前,六盘水却是以“江南煤都”之名写入地理教科书,以“十里钢城”、“百里矿区”闻名于世。
  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虽然都是“都”,却有着文化意义上的不同――前者代表了物质文化,言其地理属性;而后者则更具文化核心意义,意味着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今天的六盘水,“凉都”之名之盛已远胜“煤都”。
  如何实现如是变化?六盘水人自我总结:这是本地反思城市发展,自我转型,自我提升的结果。每年一次、已历7年的“消夏文化节”,正是两者的桥梁。
  
  消夏文化节――“凉都”自我超越新符号
  
  “桴”者,“木排”也。
  “乘桴浮于海”。5个字,描绘了这样一幅关于方向和未来的画面:乘上木排,从此乘风破浪,漂洋过海,走向更宽阔的境界。
  对于六盘水来说,消夏文化节正如其“新符号”――之于“凉都”六盘水的意义,就如同“桴”。
  栋谓之桴,无“桴”则六盘水宣传推广“凉都”缺乏支柱;桴浮于海,具备了消夏文化节这样的“桴”,六盘水宣传推广“凉都”则有了载体,有了扬帆远航之“船”。
  今年,将于7月底拉开大幕的“2010年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无疑也印证了其建“桴”出海的谋略。
  视野岂止在夏季。
  且看这片沃土:高原大山,森林广布,沟壑纵横,云岭相间。北盘江水日夜奔腾,新工业谷地能源集中。从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到旧石器时代遗址,远古的夜郎文明在大山深处闪闪烁烁;从“全国布依第一村”陇脚,到以长达666米的布依文化长廊和世界第一大铜鼓闻名的月亮河布依生态文化园,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在西部高原明媚生光……
  六盘水人有了底气,正在着力打造一个清凉的文化世界:这里有围棋赛,有汽车赛,有歌舞绘画,有煤雕艺术,有城市风光,有人文画面……
  20天内,主办方围绕“欢快和谐、运动健康、活力凉都、宜居宜业”的主题,安排了四大类24个集文化、体育、招商引资等一体的活动。其中,文艺演出类共有8项,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巡游、交响音乐会、广场文化周、中国京剧票友“相聚凉都消夏艺术节”、六盘水首届原创歌曲大赛等。
  体育竞赛类活动包括2010年中国凉都杯全国业余围棋赛、六盘水市“商行杯”第七届全国桥牌邀请赛、开贵州风气之先河,在海拔1800米的城中心所在地聚集了10多个国家参赛的沙滩排球邀请赛,健身项目大型展示活动、中国凉都全国武术散打邀请赛、六盘水高原半程马拉松比赛、全国业余网球精英大赛、2010年贵州省业余男子足球邀请赛以及沙滩排球赛等8项大型赛事活动。
  文化展览类活动包括2010年中国凉都赏石博览会,城市建设展示会,六盘水民间收藏品展览,盆景园艺交流展览,书法、美术、水城农民画、摄影作品精品展等5项。
  而商贸旅游类活动则包括了“绿色・发展”六盘水大型车展、中国凉都休闲体验游、2010年中国凉都投资贸易洽谈会等3项。
  ……
  浅斟低唱,芳菲不歇。一场消夏文化节,被赋予了如此多的内容。
  这不是贪心,而是六盘水人无与伦比的豪情与信心――新型工业城市之现代文明与远古远山夜郎文明的交流、交织与交融。
  内容多样、形式丰富活动的背后,承载着主办方这样的希望:借助这一活动进一步打造“凉都”品牌,带动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多部门联袂推广,突出营造“凉都”的城市形象,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六盘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内容多样、形式丰富活动的背后,折射了六盘水这座城市多样的文化生态和文化资源。
  “穿过翡翠谷,走进乌蒙山,过了天生桥,南盘北盘在这里把手牵,满眼是千年银杏百年杜鹃……”在2007消夏文化节上,六盘水人曾用这样优美的词来歌唱他们的城市之光。
  7年,一座城市,一个节日,以文化的名义,年年相庆。
  当城市因了文化的因素,而焕然而明净;当文化成为一座城市的努力和目标,成为城市人津津乐道的因子;这座城市,就会离人们的理想越来越近。
  
  消夏文化,“凉都”未来
  
  想不到在高山峡谷的深处还有这样一座城市,楼房、街道漂亮,空气清新。”许多人在“凉都”、“消夏”、“文化”等字眼的吸引中,来到六盘水,又离开六盘水,然后用这样的语言回忆六盘水。
  回顾7年举办消夏文化节的经历,六盘水人这样总结:对外,通过消夏文化节这一载体,六盘水进一步展示了城市新形象和凉都风采,提高了“凉都”的知名度,扩大了对外开放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为六盘水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现了六盘水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的亮丽转身;对内,消夏文化节则进一步丰富了本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凝聚了力量,增强了热爱六盘水、建设六盘水、实现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但“消夏文化节”带来的“收益”却绝不仅于此。“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消夏文化节不仅为六盘水植入“文化”活力。还为六盘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找到一条“新路”。
  人们看到:这个每年一次,以推介“中国凉都”城市品牌的节会,已经成为六盘水集中展示城市形象、民族文化、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的窗口,也成为各地商家到六盘水投资签约的平台。
  城市规划者以及城市规划者从城市功能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解读这场活动:
  “突出了气候特色,打造了凉都城市品牌,提高了市民综合素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展示了城市新形象和凉都风采,提高了“中国凉都――六盘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六盘水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他们喜欢的表达和效果。
  理性分析者则从历史和文明的角度来阐述:
  “六盘水是现代气息非常浓郁的新兴工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形成了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新型文化;同时,六盘水又是一片十分古老的土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痕迹在六盘水都有所体现。这些年的消夏文化节立足自身资源,充分发掘和培育本地文化资源,较好地找到了这两者的结合点。既体现了厚重、多彩的历史文化,也展示了创新、进取的现代文明,表现出了较高的文化自信力。两种文明相互激荡、相互交融,不仅在增强经济“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文化“软实力”,而且催生出新的“凉都文明”,为创造六盘水更加美好的明天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文化支持。”
  更多的人看到的则是这样的画面,对比强烈,且引人感叹:“在中国西部的乌蒙高原,有这样一座城市,三十年前,这是乱石嶙峋、杂草丛生,阡陌纵横、道路崎岖;三十年后,这里则华灯闪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今天,当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气候异象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当夏季一年年酷热难耐,人们在四处寻找清凉;这里,却是一片清凉世界。在现在以及未来,这样独特而富有个性的气候资源,和着悠久厚重的人文资源,足以为六盘水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乘桴浮于海,对于六盘水来说,这片大海,更宽广,更辽阔。

推荐访问:消夏 乘桴浮 于海 乘桴浮于海:凉都“消夏”七年志 乘桴浮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