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基”攻坚 可歌可泣] 两基攻坚

  “……今天是贵州教育史上历史性的一天,我们伴随着贵州走来,我们感同身受。”说到这里,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总督学陈小娅语声哽咽了。   2009年6月21日,夏至――这一个日子也许正象征着贵州的基础教育经历料峭春寒的考验与和风化雨的孕育,攀至新的阶段――贵州省“两基”迎“国检”总结会在贵阳召开。教育部部长周济,贵州省省长林树森,国家教育督导团检查组以及贵州各职能部门负责同志近百人出席。
  这一个时刻,从北京到贵州检查指导教育工作1 0余次,走过数不清的乡镇、村落、校园,熟知贵州基础教育发展的陈小娅长期积蕴的复杂而丰富的感情,已难以自禁。贵州八年“两基”攻坚,当歌,当泣!
  历史的事,历史的人。8年时间实现“两基”的县由32个增加到88个。“两基”人口覆盖率由35%提高到100%,初中阶段在校生增加65万。这一“贵州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示了贵州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和努力,凝聚了贵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奋斗和奉献。
  “两基”攻坚。展现了两届党委、政府“跳起来摘桃子”的决心以及“接着干、抓落实”的毅力
  陈小娅副部长说起这么一件事。2001年2月下旬,她陪同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第一次到贵州调研。当时贵州省汇报说“两基”的人口覆盖率是35%,教育部的同志感到难以相信――当时全国已经是85%啊。
  正是在这样全国最为困难的情况下,贵州2001年在全国第一家提出了“两基”攻坚任务,向全省发出了实施“两基”攻坚的动员令,决定在2005年底,全部实现余下55个县“两基”目标。
  “穷不办教育,穷根难拔。”时任省委书记钱运录亲自多次就教育问题到基层调研,研究制定出符合贵州省情实际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为“两基”探索了最具先导性同时也是最为困难的学校硬件建设道路。
  时任省长石秀诗刚从国务院下来工作不久,陈小娅还记得他告诉自己的一段话,“到了贵州,才真正感受到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农村教育的重要。贵州现在做的事,什么都可以不做,教育是必须做的。”
  省政协副主席、教育厅厅长孔令中还清楚记得当时“两基”攻坚目标下发后面临的压力甚至是质疑。有人就提出了,根据世界上基础教育的普遍规律,刚刚实现“普六”目标的贵州要实现“普九”的跨越,最少也要10年以上。有些话说得很尖锐,不要“折腾教育”,不要搞“大跃进”。
  孔令中说,这些理论并非缺乏根据,实际上决策层、执行层都知道困难很大。但是大家都抱着一个信念:办法总比困难多,教育再也耽误不得。
  到2005年的时候,贵州“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85%,那些曾经的质疑变成了由衷的敬佩。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巩固提高“两基”改建成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石宗源书记、林树森省长亲自过问、亲自部署,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10月,省政府召开迎“国检”动员大会,下发了《关于做好迎接国家“两基”督导检查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全省“两基”巩固提高和迎“国检”工作作了部署。
  2008年8月,省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两基”迎“国检”工作汇报。石宗源书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把“两基”迎“国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两基”迎“国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落实工作责任,确保“两基”指标达标。2008年,林树森省长先后主持召开了专题办公会议、省“两基”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全省“两基”迎“国检”工作会议、全省部分“两基”工作困难较大县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等四次会议,提出了“四个一定要”的要求,即“两基”目标一定要实现、“两基”“国检”一定要通过、迎“国检”工作一定要抓细、迎“国检”责任一定要落实。
  国家教育督导团的同志说,两届省委、省政府领导对“两基”工作重视之深、决心之大,在全国各省是罕见的。
  “有想法,更要有办法”,“两基”的跨越式发展,背后是抢抓机遇、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是大气魄的工作思路、扎实的工作举措
  “两基”攻坚,拼的是人力、物力、财力,考验的是执行层的决心和能力。科学有效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的形成,保证了“两基”的顺利推进。
  都知道教育缺钱,但钱从哪里来?一项措施的出台使贵州教育在全国“露足了脸”。省政府下发的《贵州省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中明文规定:“在中央和省确定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各县用于农村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50%。”这意味着我省“两基”每年可新添进账5亿元。
  “这是给我省农村教育下的一场政策及时雨,是确保‘两基’和贵州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持续不断的‘长流水’工程。”说起“50%的转移支付”,孔令中深深感慨:“这显示了省委、省政府优先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的果断决心和英明决策。”
  都知道“两基”攻坚缺教师,但教师从哪里来?2008年,省教育厅调查显示,全省还有20多个县共缺中小学教师9600多名。2月21日,在听取省教育厅“两基”迎“国检”专题汇报时,教师缺编引起省长林树森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迅速做出果断决定,将国家“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延伸为国家、省、地、县四级,一次性解决教师缺编问题。这一年,全省共招募特岗教师近9000名,同时,在
  “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带动下,各县积极争取政策,招募多村教师,总共15000名新捌币奔赴全省各地,一举解决了困扰贵州多年的第一资源紧缺困局。
  “睁大眼睛,拉长耳朵,抢抓机遇。”“不但要跑‘部’前进,还要主动请‘神仙下凡’。”这是孔令中笑言教育工作的体会。陈小娅介绍,贵州教育厅的负责同志找到她,说成宁一个县要补充3000名特岗教师,当时她还担心地方财政和地方编制难以化解,现在看来,效果很好,省里考虑得十分周到。
  都知道事情成败关键在抓落实,如何抓落实?贵州在这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机制。比如建立政府督办和教育督导双管齐下的督查机制。2001年至2006年,每年都把“两基”重点建设项目列入省委、省政府的“十件实事”;比如建立教育经费审计制度。省有关部门对当年验收县前三年教育经费进行审计,实行“一票否决”;围绕“两基”这一主题,组织部门将其列为为数不多的对县级党政班子“一票否决”事项之一,这就从管理机制、工作机制等方面确保了“两基”工作的责任到人。
  刘晓凯副省长这样概括: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迎难而上,形成合力,是实现“两基”的根本保障;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实现“两基”的根本途径。
  “扭住重心不放松。遇到困难不叫苦”,各级政府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投入火热的“两基” 攻坚战场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县级政府是义务教育的主体,“国检”的大量指标都以县为单位来考核。
  对于贫困程度深重、县级财力吃紧的贵州各县来说,“两基”攻坚是
  “勒紧裤腰带”上,“咬紧牙巴骨”拼。
  荔波县政府还在上世纪50年代建的危房里办公,县委办公楼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预制板房,县人大、政协租房办公,把建办公楼的经费用于学校建设。并实施了县、乡、村三级“教师安居工程”,投入资金2383万元,改变了教师居住条件简陋、住房短缺的现状。
  2002年,当德江被列为2004年度“两基”限期达标县时,强烈的一组数据对比令县领导倍感沉重:要实现“两基”达标,需硬件投资5159万元;当年德江财政收入才4293万元。
  2003年7月,德江县委、县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向全县人民发出号召:“千钧重担众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两基”攻坚领导小组,把“两基”工作纳入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德江县还实施了“5321”助学工程,即县级干部和高级职称人员每人捐资500元、科级干部和中级职称人员300元、股级干部200元、一般干部100元,用于救助学生,全县形成了关心、参与、奋战“两基”攻坚的局面。
  紫云,我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之一。全县12个乡镇有6个乡镇属麻山地区,面积和总人口分别占全省麻山地区的56.58%、54.63%。
  贫困程度触目惊心:农村大部分中小学教室阴暗狭窄,部分村小和教学点学生没有课桌,天上下大雨,土坯房教室里下小雨;几片破麻片围起来就是厕所;没有操场、没有图书室和任何实验仪器设备。2003年,全县初中入学率仅为51.2%。
  “这样的情况下,紫云自治县毅然决然吹响‘两基’攻坚号角!这需要清醒的认识,非凡的勇气,更需要超乎一般的毅力和永不放弃的信念。”安顺市委书记陈坚到紫云大营等乡镇检查当地“两基”工作时曾如此评价。
  目前,紫云自治县不仅积极化解了“两基”债务2300余万元,而且“两基”迎“国检”工作总体实现了巩固、提高的目标:初中阶段入学率已达到95.81%,农村非文盲率已达98.2%。
  采访中,各级党政领导都纷纷表示:“两基”迎“国检”不是形象工程,不是政绩工程,而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这些年搞“两基”攻坚经历了千辛万苦,但可归结为―个字:“值”。
  “两基”攻坚的胜利,是贵州基础教育特殊阶段,是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呕心沥血奋斗的结果
  一条钢索从脚下向远处延伸而去,放眼是起伏的山头和密密的丛林。“背进大山的学校”――雷山县掌雷小学就掩盖在山头的密林里。
  掌雷小学是雷山县桃江乡的一所小学,275名学生全部是苗族,原来的教室和学生宿舍都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竹楼。2006年建设新校时公路还没有修通,建材无法运输。县、乡的同志不等不靠,在近两公里长的峡谷间架设了一条空中索道,搬运建材物资,并组织村民以肩挑马驮的方式,将750吨建校物资搬运到山上。
  这正是在沟壑纵横的苗岭雷山中,贵州“两基”攻坚的一个缩影。“在贵州,‘两基’攻坚打的是一场人民战争。”省政协副主席刘鸿庥感言。
  《中国教育报》记者续梅等人在《看贵州教育如何实现惊人一跃》一文中写道,在贵州的采访,一路下来听到了太多的感人故事。许许多多的人为“两基”四处奔走,有的人积劳成疾,有的人献出生命。从江县翠里村党支部书记韦永智让出了自家承包的土地建学校,在带领群众平整校舍地基时,因坡土整体垮塌而献出了生命。
  贵州的“两基”攻坚战,涌现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有很多事迹我们耳熟能详:在大方县高寒山区支教2年之久的徐本禹,成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田沛发,身患癌症一心扑在教育上,让儿子外出打工寄钱维持学校运转,为保护校产与歹徒舍生相斗;刘恩和,以一己之力用肩背、胸膛托举出一所学校;陆永康,跪着教书30余年,被誉为当代保尔・柯察金;韦正雄,洪水来临勇救学生……
  还有一些事迹是记者在采访中刚刚获悉。省教育厅教育督导室4位同志长期坚持在“两基”一线,一位同志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两位同志虽患重病,仍然带着药瓶坚持工作;前不久,一位督学在督导县乡迎“国检”工作时突发脑溢血,至今昏迷不醒。
  国家教育督导团评价道,正是以这些同志为代表的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努力和坚持,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精神,迎难而上、敢啃硬骨头的拼搏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奋斗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精诚合作、团结一心的协作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动员起了千军万马,克服了千难万难,惠及了千村万落,造福了千家万户。
  “在人类生命周期中产生递增报酬的是基础教育。”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尊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西奥多舒尔茨说过,“对一些转型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社会道义的要求,更将对其发展有巨大助推作用。”
  “两基”攻坚,在贵州历史性跨越的进程中,率先书就浓墨重彩的一笔。
  “两基”攻坚,必将为贵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两基”攻坚,贵州人民以呕心沥血的奋斗和含辛茹苦的坚守,从一个侧面丰富和诠释了新时期贵州精神,必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强大精神力量。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