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区:把茶做成名片:怎么把名片做成二维码

     从2007年起,没有一棵茶树、不产一两茶叶的贵阳市南明区,以本土文化嫁接茶区民族文化,借贵州省“生态立省”和贵阳市打造“生态文明城市”以及“贵阳避暑季”的东风,以茶为船,扬帆出海,将南明区做成茶产业大区和茶文化大区。
  
  茶事连连,搭建黔茶集散平台
  
  南明区是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贵阳龙洞堡机场开通连接了海内外30多条航线;湘黔、川黔、黔桂、贵昆四条铁路在此交汇,贵阳火车站、贵阳南站、贵阳东站三个铁路大站聚集境内;贵溪、贵黄、贵新、贵阳西南环线、东北绕城环线5条高等级公路畅通无阻;正在修建中的贵阳环城高速公路,让南明区融入了全国高速公路主干线的大循环中――具备这样的区位优势,南明区以振兴茶产业为己任,大力培植新经济增长点,开拓之举次第展开:
  2001年4月,太升茶叶专营市场落户南明区,这是贵州首个茶叶专营批发市场,该市场改变了分散的茶叶交易方式,为黔茶出山探道。
  2004年4月,南明区茶叶商会成立,这也是贵州首家茶叶商会。
  2005年3月,贵州茶城开业。
  2006年4月,南明区举办“2006年贵州新茶上市茶事活动”,举办“万人品茗”、“新茶竞卖”,湄潭、贵定、都匀等地100余家茶厂云集南明。
  2007年4月,南明区首届茶文化节拉开帷幕。
  2008年4月,南明区出台《南明区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区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建立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同年5月,2008・贵阳避暑季之南明“黔茶飘香,品茗健康”系列活动隆重展开。
  2009年3月,2009・贵阳避暑季之南明“黔茶飘香,品茗健康”的第一个活动――湄潭生态茶乡行将贵州绿茶产地和销地连接起来,实现了茶、文化、旅游的互利。
  大量的茶事活动,旨在建造黔茶集散平台。2007茶事活动使得贵州茶城销售增长达到30%,太升茶叶专营市场年销售金额首次突破亿元;2008年“黔茶飘香,品茗健康” 系列活动结束后,贵州茶城、太升茶叶专营市场人流量同比增长20%,销售额上涨9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太升茶叶专营市场销售额为450万元,比2008年同期上升18%。
  系列茶事活动搭建了广阔的产销平台,加强了南明区和省内湄潭、凤冈、贵定、都匀等产茶区的交流,有效辐射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黔茶产业的流通集散,使产销紧密连接起来。
  
   无中生有,构建黔茶出山流通中心
  
  南明区本身没有一棵茶树、不产一两茶叶,何以敢雄心勃勃试图打造茶业大区?在南明区黔茶集散地地位凸现的同时,南明区又如何成为黔茶出山的流通中心?
  太升茶叶专营市场和贵州茶城是坐落在南明区内的贵州最大的两家茶业专营市场,两个市场占据了全省黔茶销售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作为黔茶最大的集散地和最大的销售市场,太升茶城和贵州茶城为黔茶出山打开了一条黄金通道。
  茶城只是一个窗口,从窗口望过去,看见的是南明区围绕打造茶业大区采取的系列举措:
  支持贵州茶城、太升茶叶专营市场扩大规模、完善功能、规范管理。2007年,太升茶城扩建二期市场,增加了100户经营户入驻,当年太升茶城交易额突破亿元。
  大力扶持企业铸造品牌,财政给予一定补贴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茶叶展销评比,强化营销,支持企业建成网上茶叶交易市场和信息发布服务体系。
  支持大户,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全省茶产业大户落户南明区,对年销售超100万元的企业给予1万元奖励,对年销售超过500万元的企业给予3万元奖励,对被政府评为全国龙头企业的给予10万元奖励,对被政府评为全省龙头企业的给予5万元奖励。
  支持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和特色打造,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对获得QS、 ISO 、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2万元奖励;鼓励企业申报地理标志、注册商标和参与名优产品评选;对获得“中茶杯”、“中绿杯”和国际名茶及省名优产品评比活动最高奖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对获得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2007年,南明区两个茶叶品牌异军突起,贵阳春秋实业公司的“雀舌报春”绿茶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南方茶叶有限公司的“南方采仙翠芽”绿茶在世界绿茶大会上获得金奖。2009年,在全国名优绿茶的评比活动中,南明区黔茗茶行选送的“飞雪迎春”又获一金。
  
  延伸链条,推介贵州旅游的绿色名片
  
  2009年3月27日,“贵阳――湄潭”茶乡生态旅游线路首发团的100多名游客从贵阳市南明区甲秀楼出发,旅游目的地是茶乡湄潭。
  这是贵州第一条茶乡生态旅游线路,使茶产业链条往前走了一步。
  自从湄潭茶乡生态旅游首发团拉开茶乡之旅的序幕,众多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到湄潭采摘茶叶,尝试加工,品尝春茶,欣赏茶艺,参观浙大旧址。截至4月底,湄潭接待游客3.2万人次,旅游收入2100万元,县城宾馆入住率保持在80%以上,主要旅游指标比2008年同期增长25%以上,各景区、景点的休闲茶庄、“农家乐”提前进入运营旺季。
  茶旅游给湄潭带了人气,更带来了财气,激活了相关的人才需求,拉动了相关产业,延伸了茶产业链条。随着茶旅的升温,这种辐射带动作用还将越来越明显。
  从农产品到旅游产品,茶旅游,从南明区出发,正在成长为贵州旅游的绿色名片。
  
   联结文化,培植社会基础营造文化氛围
  
  茶的底蕴是文化。南明区茶产业的成长之路,就是南明区文化创建与提升市民文化素质的过程。
  南明区有20多家茶楼及黔明古寺、甲秀楼、达德小学等文化胜迹,依托茶楼的集群优势及文化胜迹,南明区将南明河沿岸培育为品茶、购茶、赏茶艺、看茶戏为一体的旅游休闲观光带。到甲秀楼景区的翠微园盖碗茶苑,置身于古建筑与茶氤氲之间;在熙苑茶馆里可以一边喝茶一边欣赏国画作品;在达德戏馆既可以品茗还能听戏甚至登台唱戏。茶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珠联璧合,为南明区抹上一层独特的文化色彩。
  南明区还将茶文化引进社区和学校,通过《南明区青少年茶文化教育读本》引导学生走进源远流长的茶文化,通过社区的“茶与健康”宣传让茶文化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南明区扬区位优势卖贵州绿茶,跳出南明看南明,跳出产业抓产业,发掘内涵,拓展外延,将百万茶园和千姿百态的茶文化搬到了南明河畔;借助贵阳,借助贵州,南明区将茶做成了自己的名片。
  
  编后
  如何踏破黔茶出山坚冰,眼下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茶叶企业,正在进行多方探索。
  3年来,本身不产一片茶,没有一亩茶园的贵阳市南明区一直坚持通过系列茶事活动挖掘茶文化,打造茶品牌,使茶叶消费地与产地联手推介茶叶产品,实现产销有效对接,开创了茶叶推介新模式。2009年,南明区联合产茶地,开通了全省首条茶乡生态旅游线路,成功实现了产、销两地的“无缝对接”和共同发展。借力山水从自富到致富,文化引领从“茶城”到茶城。此举无疑是南明区敢于“无中生有”做“茶业”的胆识与气魄的最好佐证。
  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的南明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能不能借他人山水之长,融南明区位之优势来实现共同发展呢?正在大打“茶叶牌”的南明人把目光投向了独具特色的茶乡风光。在借山水造势“谋利”之后,南明区继续“借力”于茶的内涵来办茶事活动,多角度体现“茶”与“文化”的紧密结合。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使南明的茶势越来越旺。省内多家产茶大县纷纷向该区抛出“橄榄枝”,希望能进一步创新合作方式,实现共赢。
  而南明区携手产茶地集中打造整体地域品牌、“抱团出山”之举,成功实现了从销售茶叶的“茶城”,向茶文化氛围浓厚、茶经济发展喜人、茶香四溢的茶城的华丽转身。这是破除贵州茶叶有名无市的希望所在。正是从这一层面上,南明区“借力山水造茶势”、 共襄发展的实践,引人思考,可资借鉴。

推荐访问:做成 名片 南明区 南明区:把茶做成名片 怎么把葫芦做成酒壶 怎么把头像弄成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