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市明:北京奥运会“拳”力以赴】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贵州小伙子邹市明在拳击男子48公斤级比赛中摘得铜牌,创造了中国拳击历史上的最好战绩。2008年的北京,邹市明蓄势待发,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向着目标金牌发起了最有力的冲击。
  中国拳击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取历史上首个奥运冠军的希望有多大?
  “最有希望的邹市明,目前在世界上仅有2至3名对手。”国家体育总局拳击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常建平接受采访时这样说,“我们的目标始终没变――夺取1枚奥运金牌。”
  与4年前相比,邹市明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小将,他于2005年第13届世界业余拳击锦标赛、2006年多哈亚运会、2007年第14届世界业余拳击锦标赛蝉联冠军让大家寄予厚望,也让大家更加期待在2008年的北京看到这个小伙子用实力站到最高的领奖台。
  
  “中国拳头”越来越硬
  
  北京奥运会前夕,法新社在分析中国代表团的突破项目时说:“拳击将成为中国代表团最大的惊喜。”邹市明最有可能为我们带来这份惊喜。
  在雅典奥运会夺得铜牌之后,一年一枚金牌印证了邹市明的拳头越来越硬,而我们也因此有理由对他的2008充满期待。在北京奥运会上,我们对于中国拳击寄予厚望的原因还在于,邹市明并不孤单,中国拳击队10人参赛的规模已经成就了“中国拳头”最辉煌的一次大出击。
  在邹市明卫冕世锦赛冠军后,英国的《卫报》是这样描写这位来自中国的拳击英雄的:“……一张娃娃脸看起来就像只有十几岁,但一笑起来,人们能看到他眼角的纹路。他左眼眶的伤疤是上学时被一名女孩欺负留下的。他面颊瘦削,黑发浓直,参加48公斤级比赛,每场比赛前,他都要花1个月减体重。他脾气暴躁,但也很快会道歉,喜欢吃西瓜,也喜欢羊肉面,并拍了照片贴在自己的博客上……”
  与欧美选手相比,身高只有1.62米的邹市明在力量和身材上明显吃亏,这使他不得不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拳术:避免和对手在重拳上较量,通过灵活的移动与之周旋,在闪转腾挪中寻找对手的弱点,一击致命,颇有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这样的“功夫战术”让世界拳坛惊奇不已。曾在2007年世锦赛上败在邹市明拳下的巴恩斯曾在落败后回忆说:“太快了,我甚至都没看清,拳头就过来了。”
  曾几何时,拳击在中国体育宏伟的舞台上只是个点缀式的布景,但在邹市明成名之后,一切都不同了。在北京奥运会上,邹市明将力争为中国拳击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而他的队友中,包括胡青和李洋,都有可能站上北京奥运会的领奖台。在北京奥运会上,重装出击的中国拳手,很有可能在最后一天为中国军团完成浓墨重彩的绚丽收官。
  
  充满智慧的“红色打法”
  
  很多看过邹市明比赛的人都说,邹市明的出现使得拳击运动不再被当作暴力来看,因为他给拳迷呈现出一个审视暴力的全新视角。这一点来源于东方美学,那就是智慧的比拼。“2003年第一次参加世锦赛就打败古巴最厉害的拳手获得一枚银牌,当时外国人叫我黑马。”邹市明笑着说,“2005年在绵阳的世锦赛上夺了冠,外国选手觉得我的拳法神出鬼没,说我是‘海盗’。而去年美国世锦赛,当地媒体已经把我的绰号改成了‘狐狸’,因为他们觉得我比老狐狸还要狡猾。”说到这里,邹市明颇有几分得意。
  但这些叫法都不是邹市明最喜欢的,“海盗不是什么好人,我觉得应该叫‘红色打法’。”邹市明说,红军长征时,在遵义有过一场“四渡赤水”的经典战役,采取的打法就是机动的运动战方针,而他的打法跟“四渡赤水”的战术是一样的。邹市明的老家在遵义,生于斯长于斯,这是邹市明“红色拳法”与“四渡赤水”之间的某种联系。
  1995年,邹市明进入贵州省队。随后不久,他的恩师张传良在注意到邹市明的不凡潜质和相当突出的吃苦精神的同时,还发现了他的头脑异常灵活。习武出身的张教练当时已经决心发展一个特点鲜明的“中国式”拳击流派。他研究了来自古巴、美国、俄罗斯等地的拳击手的特点之后得出结论:“亚洲人相比较欧洲人和美洲人,有着不同的体型和体质特征。”2007年秋天,张教练告诉记者:“我们要重点发展灵活性和动作的速度。毕竟,作为亚洲人,我们的力量先天有所欠缺,我们没法经常凭借力量去击倒欧美拳手而获胜,所以在拳击台上,只能凭借聪明、策略去和对手周旋,并战而胜之。”
  显而易见,身材瘦小的邹市明在拳击台上硬碰硬是要吃亏的,所以就要采取这种打一拳就跑、找到机会再马上进攻的打法。从2000年开始,邹市明和他的教练张传良设计的拳法渐趋成型,这是一套含有武术成分的拳法,而邹市明在练拳击之前其实是一名武术运动员,把武术嫁接到拳击上,兼收并蓄,中西合璧,产生了近乎神奇的效果。
  
  勇攀奥运会夺冠征程上的“三座大山”
  
  距贵州省会贵阳30多公里的清镇贵州省体工大队训练基地被一座座大山环抱着。邹市明正是从这里走出去,实现了中国拳击一个又一个的突破。邹市明要想在2008年登上冠军领奖台,还要跨越“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减肥”。1米62的身高,消瘦的脸庞,怎么看邹市明都不像该减肥的人。但为了参加奥运会48公斤级的比赛,他不得不控制自己的饮食,在大运动量训练的情况下,进行“减肥”。
  “我的体重现在可是‘国家机密’,不过我是得控制体重了。”训练后的邹市明大汗淋漓,还不忘了跟记者打趣。据教练张传良介绍,随着年龄的增长,邹市明的体重也在增加,“在赛前,我们会利用训练和饮食的控制把他的体重控制住。”
  队医崔大夫说:“邹市明对自己的体重已经非常重视了。听张指导说,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体重更轻,他晚上沿着海边一直走了四五个小时,第二天爬起来就去参赛。为了控制体重,他吃了不少苦。”
  根据奥运会比赛规定,比赛当天上午,所有的拳击运动员都要体检、称重。当2008年8月9日拳击馆的磅秤显示邹市明的体重不高于48公斤时,他才向奥运冠军迈出了第一步。
  第二座大山――“隐身”。2003年拿了世锦赛银牌之后,邹市明便成了众矢之的,许多国外选手和教练都开始研究他,根据他的打法制订相应战术。2004年奥运会邹市明没能杀入决赛,就是对手用心研究他的很好例证。如何既打比赛,又不过多暴露自己?这就需要邹市明学会“隐身”。
  用张传良的话说,“隐身”并不代表消失,而是有意识地保留自己的一些技战术。“奥运会之前,我们参加的比赛都是有选择的,过早或过多暴露自己,对我们来说都不是好事。”
  第三座大山――“解压”。在获得了一个个荣誉后,邹市明的社会活动也多了起来,接受采访更成了“家常便饭”。在奥运倒计时一百天,备战中的邹市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道:“压力不会太沉重,这个压力应该是良性的,会激励我每天更好地训练和生活,让我更有责任感、更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不停地练。同训练相比,我更喜欢打比赛。站到拳台上,我感觉会特别好。我觉得我是那种比赛型的选手,对手越强,就打得越好。不过,最近这段时间外面的事情确实挺多,我要学会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邹市明在训练后说。
  
  邹市明领衔出“拳”
  
  虽然由邹市明领衔的中国10人奥运拳击阵容并不算强大,但有在主场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的巨大诱惑摆在那里,谁又能保证我们不会见证又一个奇迹的诞生呢?北京奥运会无疑将是中国拳手的一次终极大考。
  “我们成立了科研小组,对全部参赛选手情况进行汇编,包括风格、打法、得分特点等,再按级别进行分析。”常建平认为,古巴和俄罗斯仍是本届奥运会的夺冠热点,分别有夺取3至4枚金牌的实力。根据分析结果,中国的冲金“排头兵”邹市明仅有来自古巴、哈萨克斯坦的2至3名实力相当的对手,“与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铜牌时相比,无论力量、技术还是经验,邹市明都已取得了长足进步。所以这枚金牌是中国队始终不变的目标。”常建平表示,“邹市明的综合实力已无愧于世界一流的称号。”
  争取4枚奖牌也是中国队的目标。除邹市明外,张志磊、尼加提・玉山、哈那提・斯拉木和李洋都曾在2007年世锦赛上夺铜,他们也是冲击奥运奖牌的希望。
  常建平还透露了一个细节,邹市明手机和汽车牌照的尾号都是2008,邹市明说自己把这当作一种期待,期待能带给他好运。从雅典到现在,邹市明把所有能拿到的金牌都拿到了,现在就差2008年的奥运金牌。
  有着勇猛向前誓夺金牌的恒心,邹市明在这4年中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与汗水,邹市明显然将奥运金牌看得非常重要,也曾经不讳言:“从雅典回来后,我就希望把所有能拿到的金牌都拿到,现在就差2008年的奥运金牌了。”

推荐访问:北京奥运会 邹市明 邹市明:北京奥运会“拳”力以赴 2008北京奥运会邹市明 邹市明领军中国拳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