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头脑昏晕,眼睛发花的样子 用眼睛来发现,用头脑去思辨

  “你无我有”用眼睛来发现   纵观新闻类作品可以发现,主题重大几乎是所有精品稿件都具备的条件之一。有了重大的主题,精品才会有分量,才可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而选好主题,首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有了解大气候、掌握大思路,才能发现隐藏在“冰山下”的部分,寻找到真正的敏感性重大主题。在这方面,笔者认为“你无我有”放“第一枪”,第一个提出新观点、关注新问题的稿子,才是好稿子。   众所周知,包头的稀土资源占到全国的87%、世界的42%,有着“稀土之都”的美誉。然而,多年来“稀土卖出土价钱”的现象却备受质疑。2009年8月,在稀土市场处于低迷状态、稀土话题鲜有人关注的背景下,笔者偶然得知包头8家稀土企业联手成立国贸公司欲制衡市场的消息,心里十分兴奋。直觉告诉笔者,这会是一个极具新闻价值的线索。于是笔者当即联系了稀土高新区主管稀土的负责人安四虎,并深入联盟企业和稀土高新区了解联盟公司运行情况,并在两天时间内编发了《八公司结盟制衡市场 包头打响保卫稀土“第一枪”》一文,同期刊发了《大量稀土贱卖海外 保卫稀土“箭在弦上”》、《“刮目相看”说稀土》两条背景性新闻。   由于文章突破了地域局限,将保护包头稀土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引起了各方关注,而随之而起的“稀土热”的来临,也让笔者因“发现”而捷足先登,斩获2010年内蒙古好新闻一等奖。   “穷追不舍”用头脑去思辨   在笔者看来,发现了一个重大的新闻主题,不应“一写了之”,还应“穷追不舍”,用头脑去思辨,以专注的态度、专业的表达、专题的深度,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让重大主题的价值无限放大。   进入2010年,稀土依然成为国内外最为敏感的热点――半年内国家总理给予13次批示,一个产值不到400亿元的矿业却成为从国内到国际、地方到中央的敏感话题。稀土价格摆脱了曾经“土价钱”的命运,而一向波澜不惊的包钢稀土也一跃成为股市里的一匹黑马,稀土产业此时面临新的拐点。   在这一年中,笔者对稀土这个重大主题也给予了更专业、更持续的关注。笔者在用眼睛追逐稀土无限风光的表象时,也在用头脑作出理性的思辨,笔者期望能找到更独特的视角、更客观的表达。当一向温和的包钢稀土股价“一飞冲天”、令人侧目之时,笔者以专业的观察采写了《包钢稀土股价缘何一路飚升?》一文,深入剖析了股价飙升背后国内外稀土大环境的多种变化;当多数人为包头稀土结束了“土价钱”而洋洋自得、自认为拥有了“话语权”的时候,笔者站在更理性的角度,写下了《中国稀土到底有没有“话语权”?》一文,提出“定价权并不等于话语权”的观点,并借专家之口传递出稀土产业还应提升下游产业链开发的发展方向;当包头稀土被轮番热炒,“稀土之都”比“草原钢城”叫得更响亮之时,笔者以创新性的思维,采写了《稀土能否成为包钢产品新“卖点”?》的文章,提出将包头的钢铁和稀土两个优势产业结合发展的独特见解,为包头稀土产业未来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思路,真正发挥出“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了望者”的舆论引导作用。而正是这一组标题带有问号、具有思辨性的稀土系列报道,让笔者又一次因稀土这个题材获得2011年内蒙古好新闻二等奖。在笔者看来,这组稿件之所以能够获得认可,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发现并抓住了目前全世界都在关注的“稀土”这个重大主题,以翔实的数据、专家的思考、企业的作为,剖析了稀土产业昨天的问题、今天的选择和明天的出路,是对包头乃至中国稀土产业所做的一次生动而深刻的理性梳理。   一位艺术家曾说过: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而新闻竞争说到底是新闻发现的竞争。同样的新闻事实,同样的现场观察,不同记者发现与思辨能力的大小,也决定了新闻作品的高下之分。看似奇峰,定有其脉,已经成为记者的第一要素。怎样才能不与新闻擦肩而过?怎样才能在表象下寻找到新闻真正的内核?怎样才能在拿到“第一手牌”之后做大新闻?这就需要我们能第一时间发现“冰山下”的部分,用眼睛去发现,用头脑来思辨,从而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与推敲的新闻作品。   (作者单位:包头日报社)   责任编辑:胡达古拉

推荐访问:思辨 头脑 眼睛 用眼睛来发现 用头脑去思辨 我用眼睛发现美作文 我用眼睛发现美作文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