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诗清淡雅致_孟浩然,“清淡”诗风浅析

  摘要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淡”的诗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孟浩然“清淡”诗风的形成与其人生的失意、落寞有很大的关系,在山水田园之中,诗人表达了对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不满。孟浩然“清淡”的诗歌里却包含着深厚的内容,蕴含着淳厚的韵味。孟浩然的“清淡”不仅体现在题材之中,还表现在叙述笔调的运用、抒情方式、语言艺术等方面。
  关键词:孟浩然 诗风 “清淡”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在唐代诗人中,孟浩然也许不及李白、杜甫在文坛上享誉的地位,但在文学史上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名篇流传千古,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诗歌文学价值亦可圈可点,不论是五言、七言,律诗、绝句,都具有“清淡”的韵味,形成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就其“清淡”的诗风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
   孟浩然“清淡”诗风的形成与其人生的失意、落寞有很大的关系。孟浩然虽生活在盛唐时期,但一生郁郁不得志,绝大多数时间过着隐居的生活。四十岁时孟浩然曾进入长安求仕,但失意而归,在南方各地漫游了几年之后又重返故乡襄阳(今湖北襄阳)隐居。孟浩然始终处于退隐与进取的矛盾之中,他想积极入世,建立一番功业,但残酷的现实给了他无情的打击,政治上十分失意,他深感自己怀才不遇,生活在“开元盛世”却始终是“一介布衣”。虽然盛唐的时代环境相对宽松,使个人才能有了充分发挥的可能性,但怀才不遇是封建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即使在政治开明的盛唐,也有不少士人被埋没,王昌龄、高适等皆如此。孟浩然一生也没谋个一官半职,在干谒求仕中充分感受到了人情冷暖。求仕不得,政治上失意,让诗人万念俱灰。未能实现仕宦之梦,于是诗人寄情于山水田园之间,陶醉于美丽的大自然之中,追求精神上的解放超脱,山水田园成了他的小天地,也成为他诗歌的主要题材,他心中的抑郁情绪也慢慢消融在秀美的山水景物之中。孟浩然也因此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
   在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中,以描绘大自然的秀美景色和恬静的田园风光为主,表达了诗人对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孟浩然的“愁”不是忧国忧民,不是悲愤,而是淡淡的愁,是因景物而触动的思乡之情、羁旅之愁,是对自己仕宦未果的感慨。他的愁和李白不同,和杜甫有异。李白才高气傲,被唐玄宗赏识,曾戏弄位高权重的高力士为之脱靴,但因得罪权贵不能实现个人政治抱负,终身只能舞文弄墨,徜徉于山水之间。李白的“愁”是巨大落差产生的“愁”,因而才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大开大合,有“诗仙”的大气度。杜甫的“愁”是时代之悲,他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杜甫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关注的是天下苍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愁”是悲愤,是痛彻心肺的。相形之下,孟浩然的失意是轻量级的,也不会伤心欲绝。因此,他在平淡娴静的田园之中,秀美的山水之间,得以化解心中的抑郁,变得淡泊旷达,不再忧戚于贫贱,不再汲汲于功名富贵,看破了世情,面对困难和挫折也能泰然处之。儒家入世的理想既然不能实现,就寄情山水田园,就超脱世俗,淡泊名利。他的心胸变得开朗了,心情旷达了。在这样的心态之下,他的诗才“清淡”,清新,雅致,幽静。
  二
   孟浩然的一生都在为仕途奔波,生活的困顿使他备尝艰辛。在孟浩然的诗里,有高士的孤怀,隐居的幽寂,登临的诗兴,赏物的情趣,清晨的净爽,静夜的冥思,不论什么题材都表现得十分“清淡”,几乎没有昂扬向上的激情,更多的是平淡自然的情感流淌。他以一种淡泊的胸怀、娴静的心态、平和的情感、朴素的美学趣味和深厚的艺术功力,创造出一种平淡的艺术风格,流露出一种平淡的情感。然而,平淡的诗歌却包含着深厚的内容,透过孟浩然诗歌淡淡的外表,我们体会到了其内在的深厚韵味。比如《过故人庄》,语言简简单单,叙述平平淡淡,但诗中洋溢着恬静的田家生活和朴素、淳厚的故人情谊。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朋友间的相邀没有多余的客套,没有繁文缛节,农家的招待不讲虚礼和排场,平淡,朴实,自然,随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近处的村庄绿树环抱,远处的青山座座相连,近景幽美,远景开阔,让人心情愉快。“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窗外是打谷场和菜园,一派生机勃勃的农家田园风光。好客的主人端来酒杯,一起畅谈农事,主客相谈甚欢,气氛恬淡、闲适、轻松,其中强烈的劳动生产气息和浓郁的农村田园风味让人们对美好自然的田园生活产生无限的向往。“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节之时还要故地重游,前来观赏菊花。一个普通的村庄,一顿鸡黍饭的简单招待,却被表现得如此富有诗意。整首诗清新淡雅,平易近人,这样的风格与田园、农家和谐一致,把恬静秀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诚挚的农家融为一体,清淡的风格与所表现的内容高度统一,于平淡中蕴含着无穷的情致,在诗情画意中体现诗人坦荡热情的胸怀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再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种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一个“愁”字,然而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移舟泊烟渚”,行船停靠在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日暮客愁新”,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羁旅之愁蓦然而生。“野旷天低树”,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清月近人”,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然而,言虽止,意未尽,此刻的明月终究驱散不了诗人心中的团团新愁。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沓来至,涌上心头。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三
   孟浩然的“清淡”不仅体现在题材之中,还表现在叙述笔调的运用、抒情方式、语言艺术等方面。他的诗不论是写景或抒情,总喜欢用叙述的笔调,所抒发的感情也是淡然平易的。如《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首诗是思念友人之作。作者因思念友人而登高望远,时值清秋时节,薄暮时分,北雁南飞,正是悲秋思人的气氛。但诗人却没有明写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而是以记述的笔调写眼前之景:近处,农人们三三两两从田间归来,有的从沙滩走过,有的在渡口歇息,悠闲自在,从容不迫。远处的树木细如芥菜,弯弯的小舟停泊在江边,朦胧中如一弯新月。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而是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在平淡中创造出高远清幽的境界。最后两句“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头,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点明主题。
   就抒情方式而言,孟浩然的诗歌没有强烈的渲染,只是在叙述事件和描写景物中淡淡的流露。同样是描写瀑布,李白的诗歌大气磅礴、气势夺人,“诗仙”热烈奔放的激情和瑰丽绚烂的浪漫主义诗风一览无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而孟浩然描写瀑布却是近乎水墨画的淡淡描述: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晚泊浔阳望香炉峰》上来四句,诗人用淡笔随意一挥,便把这江山胜处的风貌勾勒出来了,而且还传递了神情。试想在那千里烟波江上,扬帆而下,心境何等悠然!一路上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头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庐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四句诗,一气呵成,到“始”字轻轻一点,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就显示出来了。诗人写出了“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然而,尽管“精舍”很“近”,诗人却不写登临拜谒,笔墨下到“空闻”而止,“望”而不即,悠然神远。清人王士祯极为赞赏此诗,说:“诗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在语言方面,孟浩然的诗歌也充分体现了“清淡”的特点。一是明白如话,浅显易懂。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语言清新自然,明白晓畅,只要是识字的人都能明白是什么意思。用白描的手法,把寻常话语写入诗里,没有雕琢,不尚工巧,别有一番风味。短短的一首小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但却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二是创造性地选用一些寻常但却富有表现力的词,使诗歌更加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如《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一句中的“合”字,生动地表现出绿树的多和枝叶的繁茂;“青山郭外斜”一句中的“斜”字,传神地描绘了青山的形态;“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中一个“就”字,表现了诗人与主人关系的融洽。这些寻常却具有表现力的字眼,看似平淡,却准确、生动地表达出诗中的韵味。三是选择一些表现色彩“淡”的词语。在孟浩然的诗中,经常会出现“白”、“绿”、“青”、“翠”等表现淡色的词语,还有“松”、“河”等淡色景物的名称,孟浩然总是在诗中有意淡化和避免浓艳的色彩,营造出“清淡”的诗歌韵味。四是叠词的运用。如“看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耶溪泛舟》),抬头对看似曾相识,但仍旧是静静地没有言语。“看看”、“脉脉”非常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态和内心活动,清新自然,平淡却有情致。“去去日千里,茫茫天一隅”(《送吴悦游韶阳》),用“去去”和“茫茫”表现朋友离别渐行渐远,到千里之外,表现依依不舍的情谊,非常生动。“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庭橘》),用“渐渐”形容霜逐渐融化为水,非常形象,也很有新意,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五是孟浩然常以“我”“余”等人称代词入诗,描写内容更贴近生活,给人以真实感。“我”“余”等人称代词明白地出现于诗歌当中,如“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舟中晓望》),“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夜归鹿门山歌》),“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与诸子登山》),使人感到娓娓道来如拉家常的对话交流,给人以无比的亲切感,所以显得平淡自然。
   孟浩然在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领略到了诗趣,达到了自然与人在精神上的高度契合,其“清淡”的诗风显得格外韵致高远,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和喜爱。
  
   参考文献:
   [1] 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年版。
   [2] 蒋寅:《大历诗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 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 沈松勤、胡可先、陶然:《唐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万洪莲,女,1971―,江苏洪泽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语文教学法,工作单位: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访问:诗风 浅析 清淡 孟浩然 “清淡”诗风浅析 略论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 我眼中的孟浩然议论文